文/九州商業觀察
當資本市場用連續兩日的下跌回應財報,摯文集團(MOMO)的困境已不再是偶然的業績波動,而是一場持續多年的生存危機。2025年9月,這家曾憑藉陌陌攪動陌生人社交市場的企業,交出了營收連續22個季度同比下滑的成績單,淨虧損與付費用戶「腰斬」的雙重打擊,讓其從昔日市值逼近百億美元的行業標杆,淪為市值僅剩12億美元的「落魄者」。從「荷爾蒙驅動」的高光時刻到「中老年孤島」的尷尬現狀,摯文集團究竟在社交賽道上迷失了方向?
盈利神話崩塌
2014年納斯達克敲鐘時,摯文集團或許未曾想過,十餘年後會陷入「增收不增利」到「營收利潤雙降」的惡性循環。2025年第二季度,其營收26.2億元的數字背後,是同比2.6%的下滑曲線,而1.394億元的淨虧損,與上年同期3.978億元的淨利潤形成刺眼對比。即便剔除5.479億元預扣所得稅的影響,非GAAP淨虧損仍達9520萬元,盈利神話徹底破滅。
曾經作為「現金奶牛」的直播打賞業務,如今成了業績承壓的重災區。在監管政策持續收緊的背景下,低俗內容整治、打賞機制規範等要求,讓依賴頭部主播引流的陌陌遭遇「斷流」危機。大批覈心主播轉向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不僅帶走了流量,更削弱了用戶付費意願。數據顯示,第二季度增值服務收入25.79億元,同比下降2.6%,與直播打賞相關的收入佔比持續萎縮,曾經撐起半壁江山的核心業務,如今連基本的營收穩定都難以維繫。
成本控制的失效進一步加劇了財務壓力。儘管第二季度總費用同比微降2.1%,但海外營銷支出的激增,直接抵消了探探業務的降本效果,運營利潤率跌至15%的低位。這種「節流」不見效、「開源」無門路的困境,讓摯文集團的財務狀況陷入被動,也讓投資者對其盈利能力失去信心——財報發佈前後,公司股價連續兩日下跌,9月8日收跌4.69%,9月9日再跌2.96%,資本市場用腳投票,折射出市場對其未來的擔憂。
用戶版圖萎縮
社交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在於用戶,而摯文集團正在經歷一場殘酷的「用戶流失戰」。2025年上半年,陌陌付費用戶從2024年同期的720萬驟降至350萬,短短一年時間近乎「腰斬」;即便與2025年一季度末的420萬相比,環比仍減少70萬。旗下另一款產品探探的處境同樣艱難,付費用戶跌至70萬,月活躍用戶(MAU)從1290萬降至1020萬,一年蒸發270萬用戶,用戶規模持續萎縮。
更致命的是,用戶結構的「老齡化」正在吞噬平臺的未來。數據顯示,陌陌25歲以上用戶佔比超75%,其中41歲以上男性佔比高達48.1%。曾經憑藉「附近的人」功能吸引年輕用戶的陌陌,如今逐漸淪為「中老年社交」的代名詞。Z世代用戶的集體流失,背後是產品模式與年輕羣體需求的嚴重脫節——當下的年輕人早已不滿足於「基於地理位置和顏值的淺層匹配」,他們更追求「興趣認同」與「深度互動」,小紅書的興趣社羣、Soul的靈魂匹配,都精準擊中了這一需求,而陌陌仍停留在「滑動匹配」的舊模式中,自然難以留住年輕用戶。
用戶流失與付費意願下降形成了惡性循環。付費用戶的銳減直接衝擊營收,而營收下滑又導致公司無力投入資源優化產品、打造新的社交場景,進而陷入「用戶流失—收入減少—產品滯後—更多用戶流失」的死局。有用戶吐槽:「現在打開陌陌,要麼是廣告,要麼是功利性極強的聊天,想找個真誠交流的人根本不可能。」這種負面口碑的擴散,進一步將主流用戶推向競爭對手,讓陌陌的用戶版圖持續縮水。
出海乏力與新業務難產
面對國內市場的增長瓶頸,摯文集團並非沒有嘗試破局,出海業務曾被寄予「第二增長曲線」的厚望。2025年第二季度,其海外收入4.424億元,同比增長72.7%,上半年海外收入8.57億元,佔總營收的16.9%。但亮眼的增速背後,是難以忽視的規模短板——這一收入規模不足同行赤子城科技上半年社交收入28.34億元的三分之一,且赤子城旗下SUGO平臺收入同比增長超100%,利潤增長超150%,相比之下,摯文集團的出海業務仍處於「小打小鬧」的階段。
事實上,摯文集團的出海之路早已開啓,自2012年推出MO、Blupe等產品以來,十餘年時間裏始終未能實現本質性突破。早期項目因文化差異、本地化不足折戟沉沙,如今僅靠Soulchill等少數應用支撐海外業務,但中東地區的局勢動盪、數據隱私合規風險、文化壁壘等問題,都讓Soulchill的增長充滿不確定性。對於一家深耕國內市場多年的企業而言,海外市場的本地化運營、用戶需求洞察、合規體系搭建,都是需要長期投入的「硬骨頭」,而摯文集團顯然尚未找到破局的關鍵。
除了出海,摯文集團也曾嘗試佈局元宇宙、音樂社交等新業務,試圖打造新的增長點,但從結果來看,這些嘗試均未形成氣候。探探原本定位年輕羣體,卻未能抓住Z世代需求,收入從5.769億元跌至2.264億元,月活持續下滑;元宇宙社交項目雷聲大雨點小,既沒有形成獨特的產品體驗,也未能吸引足夠多的用戶參與。在競爭對手紛紛通過興趣標籤、內容生態搶佔市場的當下,摯文集團的新業務始終停留在「概念階段」,未能轉化為實際的競爭力。
失去年輕人,註定失去未來
從陌生人社交的「霸主」到如今的困局,摯文集團的衰落並非偶然。它曾憑藉「荷爾蒙紅利」抓住移動互聯網初期的流量風口,但當市場需求從「淺層社交」轉向「深度互動」,當用戶羣體從「泛流量」轉向「精準興趣人羣」,當監管環境從「寬鬆」轉向「嚴格」,這家企業未能及時調整戰略、迭代產品,最終陷入增長泥潭。
社交行業的競爭,本質上是對用戶需求的把握與響應。輸掉年輕人,就意味着輸掉了未來的市場。如今,摯文集團市值不足高峯期的八分之一,營收連續22個季度下滑,付費用戶腰斬,出海乏力,新業務難產,每一個問題都在考驗着企業的生存能力。若不能打破現有困局,找到契合當下用戶需求的社交模式,曾經的「陌陌時代」,或許將徹底成為社交江湖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