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資本逆勢增持銀行股,用真金白銀傳遞信心

鈦媒體
09/17

9月的A股市場,銀行板塊掀起一輪增持熱潮。光大銀行控股股東光大集團增持金額5166.10萬元;南京銀行大股東控股子公司紫金信託增持該行股份5677.98萬股,佔總股本0.46%;蘇州銀行12名董高監在短短一週內合計增持金額達496.04萬元,完成原定計劃的118%。

產業資本和銀行內部人員正在用真金白銀的增持行動,表達對這個板塊未來發展的信心。這一系列增持行爲背後,是銀行業的業績改善與估值窪地形成的鮮明對比,也是投資者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對價值投資的重新審視。產業資本瘋狂搶籌,5%股息率成資產荒下的“香餑餑”

銀行股增持潮中,各類主體紛紛登場。大股東、董監高成爲增持的主力軍,用自有資金真金白銀地投入。

除了光大銀行和南京銀行,華夏銀行部分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自願增持計劃已實施完畢。他們累計增持422.93萬股,金額3190.2萬元,較原計劃提前一個月完成。

青島銀行也發佈公告,大股東國信產融控股計劃通過二級市場交易方式增持該行股份。增持數量不少於2.33億股且不超過2.91億股。

重慶銀行浙商銀行郵儲銀行等十餘家上市銀行也宣佈了重要股東及董監高的增持計劃,部分已經實施完成。

從增持主體來看,涵蓋了中央控股集團、地方國資、信託公司、銀行管理層等多類型機構和個人,體現了對銀行股投資價值的廣泛認可。

增持行動的背後,是產業資本對銀行股投資價值的深度認可。多家銀行在公告中明確表示,增持是基於對自家銀行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和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這種信心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銀行業基本面穩健支撐的基礎上。

股東增資是銀行補充資本的重要途徑。在當前監管環境下,銀行資本實力對業務發展和風險抵禦能力至關重要。通過增持,股東不僅表達信心,也直接增強了銀行的資本實力。

此外,南京銀行的案例還顯示,增持可能用於彌補可轉債轉股導致的持股稀釋效應。在“南銀轉債”成功轉股後,紫金集團及其控股子公司的持股比例被攤薄,增持是爲了恢復持股比例。

從更深層次看,產業資本的增持還體現了戰略佈局的意圖。對於地方產業資本而言,增持區域性銀行可能蘊含着穩定股價、強化產融協同的戰略考量。通過股權紐帶深化銀企合作,能更好地支持地方產業升級和中小企業融資。

銀行業的增持潮背後是行業基本面的穩健支撐。2025年上半年,A股42家上市銀行交出了一份穩健的“成績單”,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92萬億元,歸母淨利潤約1.1萬億元。超六成銀行實現營業收入與歸母淨利潤“雙增”。南京銀行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85億元,同比增長8.64%;歸母淨利潤126億元,同比增長8.84%。

儘管業績改善,銀行股估值卻仍處於歷史低位。最新數據顯示,南京銀行PE(市盈率)才6.23倍,PB(市淨率)才0.75倍;光大銀行市盈率約爲5倍,市淨率約爲0.43倍;銀行業PE均值爲7.18倍,PB均值爲0.72倍。這種低估值爲長期投資者提供了較高的安全邊際。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指出:“上半年,銀行板塊成爲A股市場表現最好的行業板塊之一,中證銀行指數上漲15.6%。42家A股上市銀行中有41家銀行股價上漲,其中29只銀行股實現兩位數漲幅。”

此外,上市銀行在分紅機制上的創新與升級,進一步強化了自身的投資價值。2025年上半年,多家銀行密集公佈中期分紅計劃。

工商銀行以503.96億元分紅總額領跑。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也均派發中期“紅包”。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等股份制銀行以及寧波銀行上海銀行長沙銀行等區域性銀行也敲定了中期派息方案。多次分紅進一步強化了價值投資理念,推動銀行股估值修復。在“資產荒”背景下,高股息率使銀行股具備配置價值。

東莞證券分析師吳曉彤在研報中指出:“資金向銀行板塊遷移的邏輯仍爲確定性稀缺時代對相對安全邊際的追逐,只要低利率環境和‘資產荒’的核心矛盾未發生根本性扭轉,險資、被動資金以及公募基金等增量資金對高股息、低估值的銀行股的配置需求就會持續存在。”越跌越買!產業資本逆勢掃貨銀行股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投資銀行股需要一套不同於成長股或主題投資的思維框架。銀行股是典型的“價值股”和“週期股”,投資邏輯核心在於 “估值、分紅、確定性”。

興業證券宏觀研究員向巴倫中文網表示,選擇標的時需要分層篩選,對號入座,不要將所有銀行股混爲一談,它們大致可分爲三層,風險收益特徵不同:

首先,國有大行具有超高股息率、業務極度穩健、抗風險能力強、估值最低(PB常年在0.5倍左右)、股價波動小。增長緩慢,但分紅確定性最高。適合保守型投資者,追求穩定現金流的退休人羣、低風險偏好者,核心目的是“收租”。

其次,優質股份制/城商行具有盈利能力更強(ROE更高)、業績有一定成長性、業務更具特色(如財富管理、投行、零售)。估值高於大行,股息率可能略低,適合穩健進取型投資者或者希望兼顧分紅與成長的投資者。

最後,其他中小銀行估值可能極低,但不確定性較高。這些銀行受區域經濟影響大,或資產質量存在隱憂,適合高風險偏好型投資者,深度價值投資者,需要具備很強的財務分析能力去甄別風險。

當PB低於歷史均值,尤其是低於0.7倍甚至0.6倍時,是很好的分批買入區域。同時,股息率超過5%甚至6%時,吸引力巨大。

一位資深股民告訴巴倫中文網,買入銀行股就要抱着“股東”心態,你的主要收益來源是每年的分紅,不要過於關注短期股價波動,並且用其股息再投資,可以將收到的現金分紅在股價低迷時繼續買入更多股份,長期複利效應驚人,這樣的操作長期以來佔據他持倉的30%左右。

從短期市場表現上看,不少銀行在7月以後持續出現一波回調,Wind銀行指數自7月11日的高點至9月中旬,跌幅超過7%,區間最大回撤達到-10.32%。其中,國有大行相對抗跌,而部分股份制銀行和城農商行(如民生銀行廈門銀行、上海銀行)調整更爲明顯,跌幅均超15%。

然而,面對股價回調,產業資本和銀行內部人員選擇了“越跌越買”。增持主體包括控股股東(如光大集團、紫金信託)、實際控制人(如成都銀行的相關股東)、董監高及核心骨幹(如華夏銀行、蘇州銀行)。他們用“真金白銀”傳遞對銀行長期投資價值的信心。

市場對銀行股存在一定的分歧:樂觀方認爲銀行股估值處於歷史低位(市淨率PB普遍低於1),股息率較高(多家銀行超5%,甚至6%),提供了較好的安全邊際和現金流回報。在“資產荒”的背景下,這對險資等長期資金有吸引力。

謹慎方擔憂如果市場風險偏好提升,資金可能流向高成長性的板塊,銀行股短期內可能缺乏超額收益的彈性,同時,經濟復甦的強度和持續性也會影響銀行的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

綜合來看,銀行股後續走勢可能會呈現“基本面託底、市場風格主導彈性”的特徵。經濟逐步回升有望帶動信貸需求改善和資產質量預期修復,銀行業的基本面有支撐。同時,高股息特性意味着股價下行空間相對有限。

銀行股能否有更好的表現,短期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市場風格的變化。若市場風險偏好下降,追求穩定分紅,銀行股會更受青睞;若市場追逐高成長賽道,銀行股則可能表現平淡。

未來銀行股的投資機會可能更多是結構性的。經營穩健、區域經濟基礎好、零售業務突出的銀行,可能會表現出更強的韌性。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分析認爲:“從長期視角看,我國銀行業正處於經營模式的關鍵轉型期——正由以往以規模驅動和順週期擴張爲特徵的傳統路徑,逐步轉向更注重質量、具備弱週期韌性特徵的精細化經營。這一轉變具體表現爲資本使用效率持續提升、客戶分層經營不斷深化,以及非息收入佔比穩步提高。”

截至2025年6月末,險資按持股數量統計的前十大重倉股中有六隻爲銀行股。國有大行因其高股息、低估值和防禦屬性成爲核心紅利資產。江蘇交通控股、南京高科、東部機場集團投資公司等產業資本也在上半年大筆增持南京銀行,持股1%以上股東主動增持近60億元。

這些信號表明,銀行股的投資邏輯已從以宏觀經濟爲錨的“成長週期”轉向以資產稀缺性爲核心的“低波紅利”。在資本市場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銀行股正以其穩定的分紅和低估值的優勢,成爲產業資本和長期投資者的“壓艙石”。(本文首發於巴倫中文網,作者|李婧瀅,編輯|蔡鵬程)

更多對全球市場、跨國公司和中國經濟的深度分析與獨家洞察,歡迎訪問 Barron's巴倫中文網官方網站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