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移動火速“殺入”,電信慌不慌?

通信瞭望
09/17

衆所周知,三大運營商正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賽道上找新的增長點,量子計算領域自然也不例外。

9月16日,中國移動正式發佈“無極一號”離子阱量子計算裝置,支持100量子比特的精準操控,在關鍵性能指標上達到業界一流水平。這一動作也再次將運營商之間面向未來的量子競賽拉到了新的高度。

與此同時,中國移動還發起成立“量智融合”創新聯合體,宣佈開放量子計算裝置、算力資源和算法驗證環境,與合作伙伴協同突破量子計算的技術和應用瓶頸。

移動佈局 五年磨劍 量智融合

中國移動花了5年的時間,成功在量子計算領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從2019年起中國移動便開始超前佈局量子科技,並牽頭承擔多項國家重點科研任務。

經過五年多的積累,中國移動已經在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方面積攢了不少經驗與攻關成果,其中移動雲搭建的量子云平臺已經併網8臺量子計算機,累計擁有590個量子比特,現階段仍在繼續擴容,正在爲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究部門提供源源不斷的算力支撐。

2025年7月,中國移動重磅發佈了“五嶽量智”量子人工智能平臺,通過量子神經網絡算法設計、參數訓練和應用模型三大技術方向,解決了傳統AI訓練數據飢渴與成本高昂的痛點。

通過量子計算和AI的深度融合,在減少對訓練數據數量依賴的同時,保證了訓練效率和模型性能,不僅節省了訓練時間,還降低了訓練成本,一舉兩得。

光有技術能力還不夠,“朋友圈”也要積極拓展。作爲央企,中國移動憑藉自身擁有的網絡技術資源優勢,已成功與9家量子企業、科研機構簽訂技術戰略協議,並利用鏈長基因和外部合資基金投資了6家量子初創企業,勢必要在量子計算領域“拿下一城”。

兩大巨頭競爭還是互補

單從技術路線來看,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選擇了不同的路徑。中國移動主打離子阱技術、AI+量子,而中國電信則專注於超導量子計算路線。兩種技術路線各有優勢,共同構成了我國量子計算的多元化發展格局。

從戰略定位來看,兩家公司都注重開放合作和生態建設。中國移動發起成立“量智融合”創新聯合體,中國電信則通過“天衍”平臺提供量子計算服務。雙方都認識到量子計算的發展需要產學研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事實上,量子計算領域目前還處於早期階段,不同的技術路線都在探索中。多元化的技術路線探索對於整個產業發展來說是有益的,可以增加成功的機會。

不過,中國電信在量子計算領域的實力可不容小覷。其研發的“天衍- 504”超導量子計算機,搭載“驍鴻”芯片,擁有504比特,直接刷新了國內超導量子比特數量的紀錄。

同時,中國電信的“量子+”生態佈局也在不斷完善。從“量子密話”“量子密信”等個人安全通信服務,到面向金融、能源等行業的量子安全解決方案,再到支撐科研創新的量子計算雲平臺,中國電信已構建起覆蓋個人、行業、科研的量子服務體系,這種全方位佈局使其在量子科技的長期競爭中佔據了有利地位。

從國家戰略層面看,量子科技被列爲“十四五”規劃中的重點前沿領域。移動與電信兩大通信巨頭之間的“競爭”,與其說是廝殺,不如說是量子生態的雙向奔赴。

畢竟,這場競賽的最終贏家將是正在崛起的中國量子科技產業。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