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財訊 | 近年來,我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迭代與產品落地加速推進,產業生態持續成熟,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體系也隨之同步完善,為行業發展築牢制度基礎。
從行業發展現狀來看,輔助駕駛技術的滲透率已進入規模化提升階段。此前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祕書長張永偉表示,中國L2級輔助駕駛的滲透率已超過50%,在全球市場中最高。另外,一些新的輔助技術(如泊車)滲透率也在加快提升,泊車輔助駕駛技術滲透率也超過了20%。
另據乘聯分會8月25日發佈的汽車智能網聯洞察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L2級及以上的輔助駕駛功能裝車率達到82.6%,16萬以下市場中智駕裝車率進一步增長。全速域ACC自適應巡航功能目前在乘用車整體市場裝車率達到59.4%,新能源乘用車市場裝車率達到69.9%。
但技術快速滲透的背後,智能汽車的安全短板與系統泛化能力不足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引發用戶普遍擔憂。隨着組合駕駛輔助系統滲透率逐步提高,其在改善駕乘體驗的同時,也因系統自身能力侷限、駕駛員對系統誤用等原因,導致多起交通事故發生,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歸根結底,安全始終是智能汽車發展不可動搖的核心命題。
在新能源智能汽車論壇上,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院長、教授王建強指出,目前智能汽車安全技術主要沿着兩條路徑推進:一是規則驅動,具備邏輯清晰、可解釋性強的優勢,但面臨泛化能力弱、難以覆蓋長尾場景等瓶頸;二是數據驅動,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泛化性,但存在「黑箱」屬性、難以溯源、對極端場景識別能力不足等問題。兩種路徑各有優劣,均難以單獨支撐智能駕駛向更高等級演進。
而伴隨滲透率提升,監管體系也在同步完善。2025年2月28日,工信部等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准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針對智能網聯車OTA功能進行規範;2025年4月以來,在監管部門有力推動下,L2強標草案撰寫加速。
9月17日,工信部正式公開徵求《智能網聯汽車 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安全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的意見。L2強標規定了智能網聯汽車基礎單車道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基礎多車道組合駕駛輔助系統、領航組合駕駛輔助系統的安全要求,描述了相應的檢驗與試驗方法。
值得關注的是,這一標準被中信證券稱為 「史上最難」,主要內容涉及提升產品能力表現、強化安全保障要求、規範系統使用方式三個維度。
在使用安全方面,徵求意見稿提出,系統要具備手部脫離檢測以及視線脫離檢測能力,一旦系統激活期間駕駛員出現手部脫離、視線脫離,系統應發出提示以及報警,並在駕駛員未及時響應系統報警的前提下可控地退出激活狀態,並在警告無效後禁用至少30分鐘。
在營銷層面,對於安裝有組合駕駛輔助系統的車輛,除機動車產品使用說明書外,車輛製造商還應通過公開可獲取的方式(如車企官方網站、車載顯示終端、移動智能終端等)向使用者提供系統使用說明。
此外,在生產企業層面,還提出車企應該通過多維度、實景化的測試驗證方法,來確保每一項功能都安全可靠,為產品構建起安全基線。從文件中顯示,場地試驗總計46項,若系統能在夜間環境下處於激活狀態,則需要繼續進行16項夜間條件下的試驗。試驗包含限速試驗、駕駛員觸發\駕駛員確認\系統觸發的換道試驗、車輛目標探測與響應能力試驗、施工區域探測與響應能力試驗、障礙物探測與響應能力試驗、ODC邊界識別與響應能力試驗、人機交互試驗及風險減緩功能試驗。 (後文附項目清單)
該徵求意見截止日期為2025年11月15日,同時建議標準實施日期為2027年1月1日。根據《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工信部負責對汽車產品實施准入管理。對不符合強制性標準要求的產品,工信部不允許進入公告目錄,進行生產。
儘管輔助駕駛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快,產品越來越多,但仍需明確,輔助駕駛本質是「輔助」。通過強制標準落地,既能從設計、製造到使用全鏈條提升安全性能,也將推動行業在強監管下實現有序發展。
國泰海通證券表示,L2標準的確立將有效規範行業宣傳,提升消費者認知,對於車企推進智能駕駛研發也將起到正面效果,從而對於智駕感知、執行、控制等三個維度的硬件層面形成產業促進。
中信證券表示,在強調「智駕安全性」的背景之下,提升智駕安全性的硬件賽道迎來加速發展。汽車檢測機構,智駕相關業務增量明確。另外,頭部智駕供應商和主機廠由於具備更強的技術能力和場景積澱,有望獲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