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整裝服務商”成效顯著,但貝殼仍困於“交付”

藍鯨財經
09/19

文 | 螳螂觀察 卿微

近年,家居行業迎來了新一輪“以舊換新”熱潮,支持消費者開展家電產品以舊換新,推動家裝消費品換新等,其中,“舊居煥新”也成爲衆多企業爭奪的新賽道。

在家居行業持續承壓的背景下,不僅裝修公司、定製家居、廚衛龍頭等傳統家居瞄準這一風口,甚至互聯網企業、地產物業公司、家居中介等,也紛紛跨界佈局家裝領域。

只是,這些年家裝行業的新進入者雖然不少,但真正能站穩腳跟、實現規模化盈利的企業卻寥寥無幾,更有不少企業未能扛住競爭壓力,僅今年上半年,就有131家裝企破產清算。

不過,這當中也有“例外”。以房產中介業務起家的貝殼,在近日發佈了2025年中期業績公告,實現總交易額17224億元,同比增加17.3%;淨收入493億元,同比增加24.1%;經調整淨利潤爲32.14億元,同比增長約5%。

其中,家裝家居業務貢獻淨收入75億元,同比增長16.5%,其在二季度的貢獻利潤率更達到32.1%。貝殼表示,得益於房產與家裝業務的協同轉化,帶動了家裝業務的訂單增加。

但一個“貝殼”的崛起,似乎還是無法掩飾家裝行業持續不斷的“寒潮”,那麼,貝殼之所以能夠在存量市場中挖出增量,到底是市場的“虛火”,還是真正找到了破局路徑。

萬億需求,撐不住裝修行業的“生存壓力”

近年來,雖然房地產市場仍處於調整週期,但家居行業的利好消息卻接連不斷。去年,相關部門印發了《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推動家居零售迎來“換新潮”;今年,《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重磅出臺,明確提到支持老舊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

根據《中國人口普查年鑑2020》,我國樓齡介於9-23年的現存房屋比例高達52.93%。貝殼研究院推算,2024年我國家裝市場規模約爲3.9萬億元,其中,存量房裝修市場佔約60%。

在政策與需求的雙驅動下,存量房改善需求量日益增長,舊改市場本應是一片藍海。然而,真實情況卻並非如此,不少消費者因爲怕裝修麻煩,面對舊房子也寧願“忍一忍”。

根據新浪家居一項千人調查,有一半人認爲裝修是一件麻煩事;有33.93%人對裝修效果有疑慮;有16.07%的人認爲裝修效果不是自己想要的。對消費者而言,裝修到底爲何如此費勁?

首先,消費者與裝修公司之間存在“信息差”。大部分消費者對裝修流程、材料、價格等專業知識都不熟悉,然而裝修的服務鏈條非常冗長,涉及設計方、建材傢俱供應商、施工方、質檢方、售後服務方等諸多環節,隨便一個環節出錯,都會影響實際裝修效果。

其次,裝修流程“黑箱”遍地。“舊居煥新”的需求千人千面,消費者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訴求、選擇合適的施工方和裝修細項,難免會踩坑。

比如在籤合同時,裝修公司故意隱瞞或漏掉一些小項目的報價,並在施工過程中要求追加費用,這些“隱形增項”就像無底洞,不斷蠶食消費者的錢包;部分施工團隊的素質參差不齊,可能存在替換材料、敷衍施工等問題,導致裝修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還要二次返工。

最後,裝修過程長,用戶安置成難題。多數消費者雖有家居翻新需求,卻因僅有一處住房,裝修期間不得不另行租房過渡,因此他們對縮短裝修時長有着迫切的需求。

但在實際裝修過程中,不透明的流程卻成了“絆腳石”,消費者無法清晰瞭解當前進度、明確各環節權責,當問題出現時,也難以精準找到責任方,導致工期不斷被拖延。

消費者怕麻煩,對於裝修公司來說,“舊居換新”也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尤其是部分實力薄弱的裝修企業,稍有不慎便可能被舊改項目中漫長的工期、錯綜複雜的權責糾紛拖入泥潭,最終導致資金鍊斷裂,不得不退出市場。

一方面,大部分中小裝修企業沒有實力自營所有裝修環節,而是選擇將部分項目外包出去,但由於缺乏統一的交付標準和執行規範,導致實際裝修效果出現“翻車”,消費者不“收貨”,企業的經營成本也倍增。

另一方面,裝修公司屬於重資產運營模式,如果企業的經營跟不上市場節奏,比如盲目拓展門店規模、家居產品訂貨週轉失衡等,便會佔據公司大筆資金,一旦遭遇客戶回款延遲、市場價格波動等問題,資金鍊就會面臨斷裂風險。

比如家裝獨角獸“住範兒”、“家裝第一股”東易日盛,這些昔日的行業明星,都是因爲資金鍊斷裂而導致暴雷。

由此可見,過去幾年家裝行業面臨“倒閉潮”,並不只是行業環境遇冷所致,而是大部分家裝企業的經營模式本就存在“硬傷”。

當行業需求旺盛時,企業能通過持續湧入的新訂單,掩蓋經營模式裏的漏洞;可一旦週轉放緩,企業成本管控鬆散、服務流程粗放等問題,也成爲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重構”家裝生態,但貝殼只完成“交付”前序

因此,如何把複雜事情簡單化,提出新的經營模式來解決以上痛點,成爲了家裝企業喫下“舊居換新”增量的勝負手。

近日,貝殼整裝在被窩整裝2025產品發佈會上提出“全案整裝服務商”新發展方向,讓家裝服務從“攢機”時代走入“整機”時代,以產品化樣板房爲消費者提供整裝解決方案。

貝殼找房董事長彭永東曾表示,“家裝行業非常大,但體驗不怎麼樣,需要重新被定義,值得重新再做一次。”

因此,貝殼也一直在嘗試用產業互聯網的思路來解決家裝行業的痛點,把整個產業的標準、人的標準和流程的標準都重做一遍,試圖在非標化的家裝領域中,找到可標準化的交付切口。

一則,是產品標準化。今年7月,貝殼整裝藉助貝殼樓盤字典的真實數據,發佈了三套產品化樣板房,並以“所見即交付”探索家裝服務從設計到交付的完整閉環。

其最大的賣點是“可複製且保證個性化”,貝殼將裝修解構爲七大系統,消費者無需瞭解每個部件的技術細節,也無需比價或協調各方,只需選擇喜歡的“套餐”,就能實現標準化整體交付。

二則,是流程標準化。近年,貝殼以推動客戶體驗提升爲出發點,開發並持續迭代家裝核心數字平臺Home SaaS,讓家裝流程的各環節實現全面的模塊化、標準化和數字化,進一步優化前中後臺的協同效率,讓整個作業流程變得更順暢。

三則,是“人”的標準化。“人”是裝修過程中最難統一的變量,貝殼則以數字化工具來打通信息壁壘。

在消費者端,通過AI設牛、元境視界等AIGC工具和大模型技術,讓消費者能夠快速生成裝修效果圖,滿足個性化的設計需求;在施工端,則通過可視化管理系統實現裝修過程的可視化、透明化,讓消費者能夠時刻監控裝修進度。

一系列數字化改革下,近年貝殼家裝家居業務的貢獻度不斷提升,其在貝殼整體收入中的佔比從2021年的0.24%上升至2024年的15.8%。此外,貝殼家裝業務的毛利率也保持在30%左右,遠高於傳統平臺型家裝企業8-10%的抽傭比例。

圖源:嘉世諮詢

但賺得盤滿鉢滿的貝殼家裝,真的解決了家裝行業的傳統痛點了嗎?在此之前,不妨先看看貝殼爲何從家居中介轉型家居家裝,其優勢到底是什麼?

2021年,是貝殼發展生涯中的重要轉折點。這一年,貝殼創始人左暉去世,再疊加恒大暴雷時間和疫情的影響,貝殼一度走到了“艱難時刻”。

這一時候,貝殼聯合創始人彭永東接任貝殼董事長一職,並提出了“一體雙翼”戰略,“一體”即核心房產交易業務,“兩翼”即家裝和惠居業務,試圖打破貝殼單一依賴佣金的盈利模式。

2023年,貝殼啓動“一體三翼”戰略升級,“三翼”分別對應家裝、租賃和住宅開發業務。這些年,貝殼已從房產交易平臺進化爲覆蓋“交易--租賃--家裝--開發”的全鏈條居住服務生態體。

至此,貝殼爲何加碼家裝業務,邏輯已經非常清晰。一則,在房地產市場進入新週期之際,貝殼需要尋找新的增長引擎,對沖主業收入下滑的風險;

二則,家裝業務與貝殼其他業務存在協同效應,具體來看,存量房、新房、租賃與家裝業務可互爲流量入口,從而推動數據價值在貝殼生態中的內循環。

貝殼憑藉多年來在房產服務中積累的真實數據和技術研發,早已搭建起居住服務數字化的底層架構。因此,實現平臺數字化產業鏈的打通與協同,可以說是其與生俱來的核心能力。

可是,家裝終究是一個“重交付”的業務,儘管推動產業鏈數字化能夠提升各環節的協同效率,但最終仍需通過線下施工交付、供應鏈履約、服務體驗等環節兌現價值,從“線上到線下”的轉化效果,纔是決定家裝業務能否真正紮根的關鍵。

“流量”解決不了“交付”難題

因此,在貝殼憑藉“數字化能力”進軍家裝行業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將目光從“紙面”轉移到“現實”,關注其數字化工具在家裝領域中的實際應用,到底是“紙上談兵”,還是“真有其效”。

目前來看,消費者的感受卻與預期存在偏差。首先,是裝修質量不如預期,在社交媒體及投訴平臺上,不少用戶反饋貝殼家裝存在施工與設計不一致、施工不規範、產品質量問題等。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雖然數字化工具能夠優化企業內部的經營效率,但如何將數字化的“手”伸到施工現場,依然是一個行業難題。

貝殼也深知家裝交付的痛點,於是在售後服務方面加大投入,推出了“十怕十諾”等服務承諾及明細賠付標準,並通過制定標準和加強培訓提升施工質量,比如在2024上半年,貝殼團隊的定製傢俱一次性安裝成功率已達到 80%。

但貝殼的紙面數據卻與用戶真實體驗並不一致,這到底是統計口徑問題,還是貝殼存在“信息繭房”,恐怕只能由貝殼自己去尋找答案。

其次,惡意捆綁房屋和家裝交易的投訴也頗爲突出。根據《新快報》報道,有消費者表示,貝殼旗下銷售人員稱購買聖都團裝可以享受買房的額外優惠,但必須捆綁購買相應的家裝包,但該家裝套餐卻比市場價貴1-2倍。另外,在黑貓投訴平臺上,也有不少類似的投訴。

事實上,除了貝殼之外,也有不少互聯網企業嘗試跨界家裝市場,但能跑通的卻寥寥無幾。比如字節跳動旗下自營家裝“住好家”宣佈調整業務方向,轉爲探索家裝業務服務保障的模式;齊家網也從原來的家裝業務撮合平臺轉型爲裝企SaaS服務平臺;住範兒更已遺憾退場。

在一衆跨界玩家中,既有阿里、字節、百度等流量巨頭,也有士巴兔、齊家網這種專業平臺玩家,但無論哪一種玩家都未能在互聯網家裝領域取得較大突破,主要還是在於“交付”。

家裝服務鏈涉及數百個環節,即便互聯網平臺能把大部分環節進行數字化梳理和銜接,但非標準化屬性的影響下,從設計師到各種工人,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具體的個人參與,個體之間的差異比較大,也會影響數字化的應用與效果。

所以,對互聯網家裝企業而言,流量和算法不是“王牌”,交付能力纔是。在消費者看來,互聯網家裝平臺不應該只是服務整合者、施工監督者,更應該是責任承擔者和品質保障者,只有在實戰中不斷沉澱服務口碑,才能真正將平臺的流量優勢真正轉化爲交付優勢。

誠然,相較於近年困於家居存量市場的傳統家裝企業,貝殼家裝有其獨特的優勢,依託平臺積累的海量房產交易數據,形成了獨有的“流量池”和“數據庫”,還能通過數字化產業鏈,打破傳統家裝“信息不對稱”的壁壘。

但要成爲行業真正的“顛覆者”,貝殼家裝便不能止步於流量紅利的短期加持,若不能真正解決消費者的信任危機、施工端的質量難題,貝殼或許只是家裝行業又一個“熱鬧的參與者”,而非真正的“破局者”。貝殼在家裝領域的探索,依然前路漫漫。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