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象先志
劉強東比賈國龍聽勸。
我們在7月10日發了篇稿子,提醒說“京東該上線自營外賣了”。
10天后的7月20日,京東旗下第一家外賣自營門店“七鮮小廚”就正式開業了,只支持外賣或自提,不支持堂食。據稱到目前爲止的兩個月時間裏,這家“七鮮小廚”每日都處於爆單狀態,日均訂單超過1500單。
這再次證明東哥的商業天賦敏銳至極。
京東外賣面臨的局勢很嚴峻,這是事實。
但五十多歲的東哥,能想出把外賣作爲電商主業的增量槓桿,簡直是神奇。阿里的態度和選擇,證明這就是個絕好的點子。
京東的這場品酒會,組織也堪稱高明。
賈國龍和羅永浩的爭論還有餘溫,把輿論焦點跟企業議程結合了起來,京東打了場近期少有的順風局。
劉強東雖然嘴上說緊張,但看起來還是挺放鬆的。他還因爲煤氣竈問題,cue了馬雲。順便說一句,當晚馬雲在阿里B區HHB酒吧喝酒。當然他應該是對蔣凡最近的表現感到滿意,阿里股價今年漲的很猛,剛剛重回3萬億港幣。事業回春,人自然就精神了。
劉強東上陣顛勺,京東外賣的供應鏈優勢和品質追求,也一起被炒熱散播出去了。羣衆的印象是,西貝炒不了的菜,東哥能炒,還能炒好。
七鮮小廚是能立住的
如我們此前分析過的,隨着阿里參戰外賣並表現出極其充分的虧損意願和長期戰鬥意志,劉強東最初對於外賣業務的規劃已然脫軌,京東需要加速執行立足供應鏈的差異化競爭策略。
我昨天看了直播,先說幾個觀察吧。
第一,劉強東顛勺翻鍋相當嫺熟,看得出來炒菜很有經驗。君子不遠庖廚,東哥訓練有素。他自己透露說,平時喜歡在家做菜,只要回家都會給家人做菜。一個喜歡做菜且有同理心的人,自然更容易對當下有些畸形的餐飲外賣市場感到憤怒。
第二,昨天的活動雖然最初設定是爲京東酒旅業務做宣傳,但在輿論傳播中京東外賣成了實質性的主角。外界對這場活動的認知,更多錨定在劉強東炒菜上面,這比晚宴上喝的茅臺更重要。
第三,京東的活動策劃應該有過針對性的調整,對近期西貝輿論風波做了靈活反應。比如劉強東給大家表演炒菜這個環節,在西貝事件發生前可能是沒有的。事件發生後纔有了這個設計,並且東哥開頭cue賈國龍和羅永浩那兩句也是有準備的。就傳播效果看,不得不說京東確實走了步好棋。
我覺得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像京東七鮮小廚這樣的平臺自營餐飲店,對於追求喫得安全、喫得放心的那部分用戶而言,到底有着多高的價值。
這麼說吧,不要說那些幽靈外賣店比不了,絕大部分的堂食店,不管大的小的連鎖的夫妻店,同樣是比不了的。
而且美團已經說了,他們永遠不會做自營。不只美團不會做,阿里比美團還要“精明”,他們也不會做,所以京東外賣起碼在這點上是建立了絕對的差異化特色。
合理的估計是,憑藉這個差異化,京東外賣可以積累起一批鐵桿用戶。這批鐵桿用戶將擁有極高的用戶黏性,無論其他平臺的營銷攻勢幾何,他們都將忠誠於京東外賣。因爲過了京東這個村,就沒其他的店,美團和淘寶都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
這跟京東平臺的商品自營是一樣的邏輯。
時至今日,我們要承認在價格力上京東自營是確實不如拼多多、淘寶乃至抖音的。但即便這個觀念已經得到廣泛的傳播和承認,但京東自營的基本盤仍然是穩固的,有國補的3C數碼如此,沒國補的日用百貨也是如此。
劉強東的發言舉了個例子,茅臺這樣的品牌,京東的出貨能力是遠超所有其他平臺的。
我不怎幺喝酒,所以對這事沒發言權。但我有個朋友喜歡喝,還喜歡囤,他買茅臺都是走京東。他有次在拼多多上買了兩瓶,便宜了好幾百,但因爲不放心,糾結來糾結去,最後還是退了。
所以外賣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定有一批人因爲信任選擇京東。而且跟普通自營商品,品牌對控價有要求不同,餐飲外賣自營完全可以依靠供應鏈,在保持品質優先的同時,把價格降下去。這相當於解決了京東自營過去最大的弱點。
如果“七鮮小廚”和“七鮮美食Mall”等設施大範圍鋪開,對於追求品質的外賣用戶而言,京東或許會成爲事實上的go-to option。
外賣自營是否會擠壓商家
京東做自營帶來了另外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這也被競爭對手當做PR的手段。
7月29日,美團官方發佈一篇有關浣熊食堂的文章時表示:“我們絕不自營,絕不下場與商家競爭,只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幫助商家對接所需資源,把流量、品牌、銷量都留給商家,把安心、便捷和品質留給消費者。”
在“七鮮小廚”上線後不久,拋出一篇這樣的文章,美團顯然意有所指。這不是暗示,是不指名道姓的明示。拋開作爲競對的出發點,美團說的這個理由是值得認真對待的。
正常的邏輯是,一個區域中用戶每天的餐飲需求是有限且相對固定的。在這個前提下,這些有限且固定的需求會在外賣和堂食間分配,也會在不同的餐飲店之間分配,他們相互之間構成互斥關係。
比如平臺大撒幣,外賣份額上升,堂食的份額就會下降。比如新開的店生意火爆,那必然有些現有商家在暗中承擔了代價。
京東顯然知道這個問題,劉強東昨天也專門給瞭解釋。
他給出的數據是,“七鮮小廚”首店帶動了周圍5公里範圍內,其他商家單量暴漲30%以上。他強調說,“這意味着,我們沒有擠壓這個範圍內餐飲從業者的生存空間,反而給他們帶來信任和更多流量。”
劉強東舉了個例子,有人在找京東自營菜品的過程中,可能發現京東自營裏沒有自己想喫的,那就會順手找其他店鋪,因此給其他餐飲店帶來流量和訂單。
劉強東說得對不對呢?
這取決於你看問題的角度。
對於京東平臺上的餐飲商家來說,“七鮮小廚”入駐帶動他們訂單量同步上漲是說得通的。劉強東提到的“其他商家單量暴漲30%以上”,應該也是來自於京東平臺的數據。
“七鮮小廚”提供了一個用戶打開京東外賣的理由,起到的是生態補齊、流量增強的作用。如果沒有自營的“七鮮小廚”,那這部分用戶可能不會想到點外賣的時候要用京東。
類似於3C數碼是京東的招牌,因爲京東立住了這塊招牌,平臺上的其他POP數碼商家,也因此得以進入用戶視野,得到被選擇的機會。
然而另一方面,如果你從整體的餐飲訂單規模看,京東做自營是很有可能跟其他餐飲商家有競爭的。
第一,在“七鮮小廚”附近的5公里範圍內,必然不可能說因爲這家平臺外賣店的入駐,就有更多人會來這個區域生活、工作。也不太可能說,因爲這個原因,本來中午只喫一頓的人,現在忍不了非要喫兩頓。
所以餐飲總量是基本沒有增長的,有人去喫“七鮮小廚”,那他就不可能同時還去喫平時樓下的豬腳飯。如果把堂食和外賣算在一起通盤考慮,那麼說“七鮮小廚”這樣的熱門新店,擠佔了一些原有商家的份額,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這是第一個結論。
第二,我們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七鮮小廚”有沒有可能導致所在區域外賣和堂食的訂單比例發生調整?比如,原先不喫外賣的人,因爲“七鮮小廚”提供了更值得信任的選項,所以選擇點外賣。
這個情況是可能的。當然,新增的這部分外賣訂單規模是否足以完全覆蓋“七鮮小廚”每天超過1500份的訂單,就是另外一個值得討論的點了。
回到最初的問題,京東做“七鮮小廚”自營餐飲是否擠壓了其他餐飲從業者的訂單?
答案是餐飲行業整體作爲一個蛋糕,的確是被京東切走了一塊。
但是外賣這個細分領域,因爲京東帶來了新的外賣增量,所以要看是增量大,還是京東切走的訂單量大。
如果你的餐飲店是所有平臺都上,大概率“七鮮小廚”帶來了新的競爭因素。如果你只是經營京東平臺,考慮到現階段京東外賣更缺市場份額,那你更可能會從“七鮮小廚”這樣的自營措施中受益。
東哥的解釋是部分的事實,不是完整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