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nm“諸神之戰”打響!性能飆升+功耗驟降,臺積電攜聯發科領跑

電子發燒友
09/19

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莫婷婷)2025年,2nm製程正式開啓全球半導體“諸神之戰”。就在近期,MediaTek(聯發科)宣佈,首款採用臺積電 2 納米制程的旗艦系統單芯片(SoC)已成功完成設計流片(Tape out),預計2026年底進入量產。這意味着聯發科成爲首批採用臺積電 2 納米制程的公司之一。

此前,業內消息指出三星電子已完成其採用 2 納米制程的Exynos 2600的研發工作,並計劃啓動大規模量產。蘋果的A20 芯片也將採用臺積電 2nm 工藝。

從FinFET到GAA,2nm開啓“原子級精度”新時代

2nm製程節點,是半導體工藝從“微米時代”真正邁入“原子級精度”的分水嶺。其核心突破在於晶體管架構的根本性變革——將FinFET(鰭式場效應晶體管)轉向GAA(Gate-All-Around,全環繞柵極)結構。GAA結構採用“納米片”(Nanosheet)或“納米線”(Nanowire)作爲溝道,被柵極從四面完全包圍(全環繞柵極)。

2nm工藝的核心技術優勢體現在以下三大方面,一是性能提升,二是功耗大幅度下降,三是晶體管密度飛躍。

在性能方面,由於GAA結構改善了電流控制,縮短了電子傳播距離,加快了開關速度;此外更高的晶體管密度允許集成更復雜的電路和更大的緩存。根據 IBM 在2021 年公開的2nm原型芯片的數據顯示,相比7nm芯片,性能最高可提升45%,相比3nm芯片,則提升10%。

在功耗方面,GAA結構有效抑制了漏電流;更小的柵極尺寸降低了開關所需的電荷量;新材料和新架構(如背面供電)進一步優化了能效。預計相比3nm芯片,功耗能夠降低10%到30%不等。

隨着製程的演進,晶體管密度也會提升。數據顯示,5nm芯片每平方毫米的晶體管數量約爲1.7 億 到2 億個不等,2nm與其相比提升了75%,預計會超過3.5億個。單位面積內集成更多晶體管,意味着芯片可以擁有更強的並行計算能力、集成更多功能模塊(如AI加速器、大緩存),或在相同性能下實現更小的芯片面積。

聯發科在公告中表示,相比現有的 N3E 製程,臺積電的增強版 2 納米制程技術邏輯密度增加 1.2 倍,在相同功耗下性能提升高達 18%,並能在相同速度下功耗減少約 36%。

當前,臺積電、英特爾、三星都在競速2nm,半導體行業的競爭格局再一次變得更加激烈。就在今年8月,臺積電內部突發2nm製程商業泄密事件。這也意味着2nm技術的重要性已經引發企業間暗流湧動的技術博弈。

羣雄逐鹿2nm:臺積電良率產能領先,英特爾用設計簡化差異化

臺積電無疑是當前2nm競賽的領跑者。

相較3nm,臺積電2nm製程的產能大幅提升,其竹科寶山F20廠月產能提升至3萬片,高雄F22廠爲6000片。預計在今年年底,竹科、高雄兩廠的月產能合計將達到4萬片/月,到明年1月提升至5.3萬片/月,明年底將達10萬片/月,到2028年月產能更將衝上20萬片/月。

這一產能爬坡節奏意味着“量產即放量”,將技術優勢迅速轉化爲市場壁壘。臺積電CEO魏哲家直言“2nm需求優於3nm”。據瞭解,臺積電2nm製程的客戶名單包括:蘋果、AMDZen5架構CPU、英偉達A16訂單均已鎖定早期產能。

爲了獲得2nm製程市場,英特爾果斷跳過20A,直奔18A(等效2nm),試圖通過技術代際跳躍重奪領導權。18A採用了英特爾第二代 RibbonFET環柵 (GAA) 晶體管、PowerVia 背面供電網絡。在VLSI2025 研討會上,英特爾公開了一篇論文,提到了18A相關技術細節。

相較Intel3,18A技術性能提升 25%;在相同時鐘頻率和 1.1V 電壓下運行時,18A技術功耗降幅達到36%;且A18實現更小的佔用面積,降幅約爲28%。英特爾18A工藝採用0.021 µm²高密度SRAM位單元,密度達31.8 Mb/mm²,較Intel 4顯著提升,已追平臺積電N5/N3E水平;但相較臺積電即將量產的N2工藝(0.0175 µm²,38 Mb/mm²),在SRAM密度上仍存差距。

但英特爾18A憑藉其業界首發的PowerVia背面供電技術,在可製造性、能效優化與系統穩定性方面展現出與臺積電2nm技術相當的優勢:

PowerVia技術將供電移至芯片背面,實現電源與信號物理隔離,與臺積電2026年才推出的Super Power Rail方案相比,簡化佈線、降低設計複雜度。PowerVia技術還提升了晶體管密度8%-10%,並顯著降低電壓降(最高達10倍)。

該論文還提到,除性能、功耗與密度提升外,18A通過引入PowerVia技術與直接EUV單次圖案化技術,簡化了前端金屬層流程,減少光罩數量,降低工藝複雜度與設計門檻。

除了臺積電和英特爾,近期業內也傳出關於三星電子在2nm工藝方面的進展。根據多方消息,三星電子已完成其新一代旗艦移動處理器Exynos 2600的研發工作,並將啓動大規模量產。爲了解決散熱等問題,三星引入了新型散熱部件“熱傳導模塊(HPB)。

在2nm賽道上,臺積電、英特爾、三星三強競逐,但在商業化落地與客戶覆蓋廣度上,臺積電已經獲得蘋果、AMD、聯發科等大客戶提前鎖定產能。另據KeyBanc Capital Markets數據顯示,臺積電在良率上具備已經的優勢,截至2025年中期,臺積電2nm良率已達65%,超過三星的30%-40%,技術領先優勢顯著。未來2nm時代的全球芯片供應鏈格局,是否會由臺積電的產能節奏所主導,值得期待。

寫在最後:

2nm技術的價值,最終將體現在其對終端產品和應用場景的賦能上。在手機芯片、存儲芯片、AI與高性能計算(HPC)等核心領域,2nm正成爲驅動算力躍升、能效優化與體驗升級的關鍵引擎。

例如英特爾的 18A 工藝節點面向客戶端和數據中心應用領域,Panther Lake CPU將率先採用18A工藝,預計會在今年發佈。採用臺積電2nm工藝的蘋果A20芯片、M6芯片、R2芯片,預計在2026大規模生產,助力蘋果構建“多平臺2nm算力矩陣”,以統一的先進製程底層,實現跨設備性能躍升、能效優化與AI協同能力的全面升級。三星則預計在明年1月發佈的搭載了Exynos 2600的Galaxy S26系列旗艦手機,爲其衝擊高端市場提供核心技術支持。

此外,2nm工藝技術紅利正快速延伸至存儲領域,尤其在高速片上緩存SRAM方面已率先落地。Marvell在今年6月推出業界首款2nm定製SRAM。相較標準SRAM,2nm定製版面積節省15%,待機功耗降低約2/3,工作頻率可達3.75GHz,顯著提升能效比與訪問速度。未來,2nm級SRAM將成爲AI加速器、高性能CPU/GPU的標配,賦能大模型推理、邊緣AI等場景。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