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解局
今年前7個月,中國家電出口形勢出乎很多人意料。
其中,空調出口量增長4.1%,冰箱增長2%,洗衣機增長5.3%……
還有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對全球家電產品累計出口687.8億美元,同比增長6.2%。
像是意大利進口中國白電超過17.4億美元,同比增長9.8%。
還有一個小細節。
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被稱為「全球消費電子技術風向標」。
今年展會上,中國參展企業達到764家,創下歷史新高,佔參展商總數的1/3還多。
大家都知道,這幾年美國、歐洲,一直在貿易上給中國使絆子,設定貿易壁壘。
但這次,西方貿易制裁的拳頭,為什麼在中國家電業面前撲了個空?
在2018年後,隨着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風光黯淡,家電市場也冷風嗖嗖。
一方面是家電消費大盤的放緩,另一方面是新興品牌在垂直賽道的衝擊,比如以咖啡機為首的小型家用電器。
傳統家電大廠必須找到新的突圍路徑,大家不約而同選擇了降價。
因為在中國這個難以忽視性價比的市場,家電企業可以通過在供應鏈上擠水分,把終端產品的價格降下來,以此改變品牌在消費市場上的座次排位。
中國家電業經過了幾年的大魚喫小魚,市場逐漸掌握在海爾、美的、格力等頭部玩家手中。
在下沉市場,美的和海爾在同一家電賣場外各自掛上了牌匾
一直到2020年後,家電業纔在成本壓力下反思低價競爭的危害,進入比技術、拼服務的新階段。
但此時,「價低質優」已經是中國家電業的基本盤,也是各品牌的難以承受之重。
薄利就要多銷。
這雖是古典主義商業經驗,卻也符合「邊際成本遞減」的現代市場規律。
但頭部玩家每一個都是有技術、有積澱、有鐵桿粉絲的大品牌,正面硬剛的風險,誰也承擔不起。
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勢力範圍之外跑馬圈地,打下更多新的「山頭」,既能儘可能的「王不見王」,也能尋找增量。
在中國以外的太多地方,家電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比如東南亞地區,擁有約6.9億人口,但家電市場仍處於普及期。
在東南亞,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年增長率達7%-9%,是當地的核心需求品類。
中東與拉美也是中國家電出海的重要市場,其中中東市場在2022-2024年,家電零售複合年增長率約為5.5%。
這些域外市場雖說有着與中國人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購買家電方面,當地人的喜好並不難猜。
比如中東,作為一個宗教盛行的地區,當地人雖然有齋戒的習慣,卻喜歡在齋月前後買冰箱,因為他們都要在這時候準備「開齋節」的食品。
一些人還在齋月結束後,買家用電器作為禮物送給親朋。
開齋節期間的盛大禮拜活動
不僅如此,在全球貿易摩擦的背景下,家電企業如果只在中國有供應鏈,這是非常危險的。
就單說物流成本吧。
在幾年前的特殊時期,一個40英尺集裝箱從中國運往美國的運費,曾從約1500美元,飆升至超2萬美元。
在極高的出口成本擠壓之下,中國家電出海勢在必行。
其中海爾,已在全球佈局143個製造中心。
海爾在非洲向疫苗接種站提供太陽能疫苗冷藏箱
美的,也在全球擁有超過40個主要生產基地。
其他品牌緊隨其後,比如海信,在南非的工業園不僅能覆蓋整個非洲市場,還將冰箱等產品賣到了歐洲。
而TCL為進軍北美,也已經在墨西哥建廠。
品牌出海,和把產品賣到國外是兩碼事。
因為只賣產品叫做「外貿」。
而只有在海外擁有了供應鏈,且能在某些市場有一定的話語權,這纔是真正的出海。
作為製造業大國,全世界的工業克蘇魯,中國有着全球最為完整且龐大的供應鏈體系,以及相對發達國家更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成本。
走出去,家電品牌勢必面臨着供應鏈上的掣肘,和租金等成本的飆升。
比如近幾年,越南北部的一些工業園區,租金已經上漲到約35-38元人民幣/平方米/月,甚至達到了東莞東山湖地區廠房租金的兩倍。
而根據在墨西哥工作經驗近10年的建廠諮詢人士透露,如今去墨西哥建廠,幾乎所有成本都比中國高,甚至僅僅是工業用電,平均價格也要1.2元/度。
與此同時,中國品牌想要得到別國市場的認可,適應當地的氣候與文化,也是一個大難題。
比如在中東地區,氣候炎熱乾燥且常有沙塵,對家電的品質要求極高。
一般家電,在耐高溫方面要符合「國際IEC標準」,要能在-7℃至43℃正常工作。
但中東標準之下,家電的最高耐受溫度要達到65℃。
比如空調,不僅要在高溫下正常工作,還要功率大,且加裝防沙塵濾網。
因此格力的一款「沙漠王」空調,因為能在55℃高溫下以100%功率運行,性能吊打一般空調,在阿聯酋的市佔率高達31%。
格力電器參加「沙特建築展2023」
而在東南亞,氣候常年溼熱,家電易鏽蝕短路、滋生黴菌,所以很多家電都帶有耐腐蝕、耐鹽蝕塗層。
與此同時,近些年東南亞的很多家庭開始重視飲食衛生,大容量冰箱的市場增速也非常迅猛。
這些看似偏門的需求與痛點,在企業端都是材料的成本與設計的門檻。
企業能不能賺到出海這筆錢,比的是誰能把當地市場看得更透,把產品做到鄰居家老百姓的心坎裏。
在2023年的電影《瞬息全宇宙》中,楊紫瓊打開多重宇宙的傳送門,是一臺海爾冰箱。
對此,導演關家永作出了這樣的解釋:「冰箱是亞裔家庭對廚房的記憶圖騰,它可靠到能裝下整個宇宙的混亂。」
圖源:電影《瞬息全宇宙》
巨大的需求,正是家電企業成為國際品牌最大的誘惑。
但要服務全球市場,中國企業僅靠傳統的日拱一卒,是遠遠不夠的。
中國企業的辦法是,用資本換時間。
2007年,日本《朝日新聞》刊文指出三洋電機在2004財年有財務造假,金額高達1400億日元,當日三洋電機的股票就暴跌,單日跌幅最大達到了28.8%。
三洋的造假方法很「傳統」,就是在財務報表中,將子公司的1900億日元虧損,通過各種方式改為500億。
沒辦法,經營不善,業務萎縮,百年企業的老臉要撐不住了。
次年松下就宣佈了對三洋的收購計劃,而它大刀闊斧的出售了自己不看好的部分,其中就包括2011年以大約100億日元賣給海爾的白電業務。
白電業務包括洗衣機和家用冰箱的1200項專利,以及相關技術。這幫助海爾彌補了在高附加值產品研發上的短板。
與此同時,三洋出售的白電業務中,還包括「SANYO」品牌在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的使用權,給海爾在東南亞的拓荒打下基礎。
通過三洋品牌進入菲律賓市場後,海爾在2024年正式宣佈邀請2015年環球小姐、全球菲律賓偶像Pia Wurtzbach(皮婭·沃茨巴赫)作為其最新的代言人
而這相比於海爾在2016年收購通用電氣的GE家電(GE Appliances)業務,只是一次小小的試煉。
在通用電氣的收購項目上,海爾拿出55.8億美元,一次性實現了品牌的重大升級:
第一,技術升級。
海爾通過收購,一舉獲得了GE家電的4個全球研發中心、超過1000項專利,以及在智能溫控、節能等方面的領先技術。
第二,拓寬市場。
在中國的消費市場,GE家電的知名度不算高,但在美國家電圈,它是妥妥的大佬,發明了第一臺氣密性家用冰箱、第一臺全自動洗衣機、以及第一臺室內空調器。
1927年,美國GE公司推出了Monitor Top冰箱,這是世界上第一臺白色冰箱
在被海爾收購之前,它與沃爾瑪等大型商超有渠道合作,廣受北美消費者認可,這讓GE家電在2015年仍在北美擁有近20%的市場份額。
通過品牌收購,海爾擁有了GE家電的60年使用權,從此成為北美市場重要參與者。
同樣使用「鈔能力」,買技術、買市場、買品牌的,還有美的。
相比於海爾,美的的收購行為,對其短板的彌補效果更明顯。
自2007年起,美的陸續收購小天鵝、東芝家電、德國庫卡,逐漸實現了自身實力的快速壯大。
比如東芝,作為有着140年曆史的日本高端家電品牌,在變頻技術、節能、靜音等方面有深厚積累,品牌專利技術5000多項。
它追求產業鏈的垂直整合,在自主體系內可以完成從設計研發到組裝生產的整個流程。但時間久了,龐大的供應鏈內部,是腐敗橫行與效率低下。
美的接收東芝白電業務之後,深度整合了它的研發、設計環節,再將中國的高效供應鏈予以輔助,讓東芝只用大約2年時間,就實現了扭虧為盈。
既救了東芝一命,也讓中國家電在設計研發方面更上一個臺階。
再說美的對庫卡機器人的收購。
一方面,庫卡機器人升級了美的的產線,讓美的在保證質量與效率的同時,擁有了柔性生產的能力。
庫卡機器人
另一方面,庫卡機器人讓美的開拓出更多B端業務,為大衆汽車、特斯拉等企業提供智能化產線,成為美的營收的第二曲線。
通過收購,美的幾乎省去了十幾年技術研發和渠道建設的時間,實現了技術和市場雙賽道的彎道超車。
雖說花錢買技術、買市場,可以實現品牌出海的快速佈局,但這並非是說,企業只要有「鈔能力」就可以高枕無憂。
海爾、美的們的成功之處在於,它們在重大收購案上,率先購買技術專利和品牌使用權。
短期內,類似於在自家系統上嫁接了不同體質的技術架構與市場體系。
但長遠來看,是給了自己創造了一個機會,讓品牌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消化技術、融合市場,實現品牌升級。
但也有中國的大品牌靠代工為全球衆多品牌提供服務,要乾的活很多,拿到的錢很少,大部分利潤都被品牌方賺走。
活多錢少,品牌還打不出知名度,就好像遇上了鬼打牆。
然而隨着時代的變化,中國企業的身份,正從「代工廠」轉變成「品牌方」,設計研發的重要性,已經遠遠超過生產製造。
美的在越南的工廠
對比一個數據。
海爾的研發經費是107.4億元,佔營收3.8%;美的是162億元,佔營收4.4%。
但也有更多品牌一年的研發費用不及海爾、美的的零頭。
我們不僅看金額,更要看佔比,頭部品牌在設計研發的投入上,比腰部企業超出的不是一星半點。
所以,從賣產品到建生態,中國家電在全球市場站穩腳跟,不僅要靠商業邏輯和頂層戰略的升維。
還要減少路徑依賴,強調資源重整。
這是長期的投入與堅持,更是膽量與毅力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