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泳銘掌舵兩週年,阿里穿過峽谷

36氪
09/24

Token就是未來的電。

吳泳銘是一個極少出現在聚光燈之下的CEO。

執掌阿里巴巴兩年以來,他極少發聲,也未接受過任何一家媒體的專訪。綜合多方信息,可以拼湊出一個更立體的形象:他是阿里“第一個程序員”,親手寫下了公司早期的大量代碼;他一手建立“阿里媽媽”這一現金牛業務,首次將算法大規模應用於電商;崑崙萬維CEO方漢評價他“是個猛人”。他在內部自嘲爲“中年碼農”,說自己最大的愛好就是在家裏折騰各種數碼產品。

這種公衆形象上的低調,在2025年9月的雲棲大會上被短暫打破。他用一場20分鐘的演講,系統性地向外界展示了他對AI未來的判斷。他認爲,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實現已是確定性事件,但這並非終點,而是全新的起點。AI將邁向能自我迭代進化的ASI(超級人工智能),它會以指數級的速度推動科技的飛躍。

基於此,他闡述了阿里的兩個核心選擇:其一,通義千問選擇開源路線,希望成爲下一代操作系統;其二,阿里雲要成爲“超級AI雲”,因爲未來的商業模式就像電力系統,“Token就是未來的電”。

爲支撐這一宏大願景,吳泳銘表示,阿里巴巴正在積極推進三年3800億的AI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並將會持續追加更大的投入。根據遠期規劃,爲了迎接ASI時代的到來,對比2022年這個GenAI的元年,2032年阿里雲全球數據中心的能耗規模將提升10倍。

這場演講,是他少有的高調錶達,爲理解他上任後700多天的所有決策,提供了一個清晰的視角。

終極思考:通往ASI的三級火箭

吳泳銘在雲棲大會的演講,首先爲AI的演進設定了一個更高的終點:ASI。

在他看來,實現一個具備人類通用認知能力的AGI,只是AI發展的一個階段。AI的終極形態,將是能夠自我迭代、超越人類智能的ASI。它將可能創造出一批“超級科學家”和“全棧超級工程師”,以指數級的速度去解決今天人類難以攻克的科學問題,比如新藥研發、新材料和可持續能源。

爲了抵達這個終點,吳泳銘將AI的演進路徑清晰地劃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學習人”,AI通過學習互聯網上數字化的人類知識,湧現出泛化智能,這是過去幾年發生的事。第二階段是“輔助人”,AI通過使用工具(Tool Use)和編程(Coding)能力,連接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成爲各行各業的生產力工具,這是當下正在發生的。而如何跨越當前的階段,關鍵在於運用工具的能力(Tool Use)。

“通過Tool Use,AI可以像人一樣調用外部軟件、接口和物理設備,執行復雜的真實世界任務。這個階段,由於AI能夠輔助人類極大提高生產力,它將快速地滲透到物流、製造、軟件、商業、生物醫療、金融、科研等幾乎所有行業領域。”吳泳銘說。

在吳泳銘的設想中,未來自然語言就是AI時代的源代碼,任何人用自然語言就能創造自己的Agent。“未來會有超過全球人口數量的Agent和機器人與人類一起工作,對真實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在這個過程中,AI就能連接真實世界的絕大部分場景和數據,爲未來的進化創造條件。”

上述條件具備後,AI將進入第三個階段——“自我迭代”,特徵是“超越人”。這需要跨越兩個門檻,首先AI需要連接真實世界的全量原始數據。“目前AI的進步最快的領域是內容創作、數學和代碼領域。但對於其他領域和更廣泛的物理世界,AI還缺乏廣泛的、與物理世界交互的原始數據。”吳泳銘表示,AI要實現超越人類的突破,就需要直接從物理世界獲取更全面、更原始的數據。

第二個門檻是要實現自主學習(Self-learning)。吳泳銘認爲,隨着AI滲透更多的物理世界場景,理解更多物理世界的數據,AI模型和Agent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有機會爲自己模型的升級迭代搭建訓練infra、優化數據流程和升級模型架構,從而實現自我學習。

這意味着,未來的模型將通過與真實世界的持續交互,獲取新的數據並接收實時反饋,藉助強化學習與持續學習機制,自主優化、修正偏差、實現自我迭代與智能升級。“AI將自我迭代出超越人類的智能能力,一個早期的超級人工智能(ASI)便會成型。”

這條清晰的演進路徑,也導向了他對IT產業變革的兩個根本性判斷。

第一個判斷是,大模型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統。他認爲,未來的軟件形態將發生根本性改變,自然語言會成爲新的編程語言,Agent會成爲新的軟件,這將讓數以億計的普通人都能創造自己的應用。基於這個判斷,通義千問選擇了開源路線,就是爲了全力支持開發者生態,與全球所有開發者一起探索AI應用的無限可能。

第二個判斷是,超級AI雲是下一代的計算機。未來的世界,每個人都可能擁有上百個Agent不間斷地工作,這將需要海量的計算資源。這一切都需要超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和全棧的技術積累,全球只有5-6個超級AI雲才能承載。

崛起之路:向着AI加速前進

吳泳銘在雲棲大會上系統闡述的這套思考,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他上任以來的700多天。他過去所有的關鍵決策,都可以看作是這些判斷在不同階段的體現和實踐。

今年5月10日“阿里日”期間,董事長蔡崇信在親友見面會上,回憶兩年前與吳泳銘接任集團董事長和CEO時,“大家都有點迷茫,是吳泳銘堅持阿里必須聚焦,電商和AI+雲就是聚焦的核心方向。”

自此,阿里開始了聚焦核心主業的再創業歷程。2023年9月12日,出任阿里集團CEO僅3天的吳泳銘發佈全員信,宣佈確立“用戶爲先、AI驅動”兩大戰略重心,並將圍繞這兩大重心,“重新梳理各業務的戰略優先級”。他在全員信中指出,“下一個十年,最大的變量將是AI帶來的全行業深刻變革。我們必須在AI時代以再次創業的決心,重塑用戶價值”,並呼籲“只要我們以創業心態,不沉溺過去,不墨守成規,阿里將在AI時代繼續獲得巨大發展。”

他親自兼任阿里雲的董事長與CEO,站到炮火最密集的地方;緊接着,高鑫零售、銀泰等非核心業務的梳理陸續啓動。這些動作的意圖很清晰:將資本和精力更集中地投向他判斷的未來核心——大模型和AI雲。

兩條具體的路線被明確並執行,在內部引發了不小的震動:

其一,明確阿里雲要以“公共雲優先”——當時,阿里雲收入增長已長期在個位數徘徊,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都知道公共雲是大勢所趨,但之前沒人敢做這個取捨。‘吳媽’(阿里人對吳泳銘的稱呼)接手阿里雲後,頂住壓力拍了板。”一名阿里雲員工說。

吳泳銘在內部提出:“阿里雲公司唯一的產品就是一張我們理想中的雲計算網絡——遍佈全球的具備 AI 技術服務能力和全球競爭力的雲計算網絡。”這意味着要主動收縮營收豐厚、但難以規模化的項目制訂單,全力投入到未來可規模化、標準化的“AI電網”模式上。

與此同時,他持續推動先進大模型的全面開源。這一決策背後,是吳泳銘對“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統”的根本性判斷。要打造這個“操作系統”,模型本身必須足夠強大和通用。據瞭解,吳泳銘曾在內部對通義團隊提出要求——要成爲阿里集團AI模型的技術底座,提供一個智能能力、推理效率、後訓練友好的模型和技術框架,要能夠支持其他業務在通義模型上做二次開發。

吳泳銘的激進投入很快遭遇了行業風向的轉變。到了2024年中,由ChatGPT引爆的狂熱開始消退,市場開始追問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殺手級應用”在哪裏?

“吳媽還是太超前了”,一位阿里雲員工說,“今年春節之後,國內的AI驅動增長敘事才真正開始,所以兩年前說要通過AI變革阿里,那時是不敢相信的。”

正是在這種行業集體反思的背景下,吳泳銘在當年的雲棲大會上,釋放了一個強烈的逆週期信號。他說:“生成式AI最大的想象力,絕不是在手機屏幕上做一兩個新的超級app,而是接管數字世界,改變物理世界。”這次演講清晰地傳遞了一個信息:阿里巴巴的AI戰略並非基於短期風口,而是一場早已下定的決心。

2025年以來,DeepSeek出人意料地點亮了中國的ChatGPT時刻,資本市場對中國AI的期待,實實在在地聚焦到了阿里身上——2025年剛剛過去一個季度,阿里股價的最高漲幅已經超過75%,最高達到每股148美元。

一場大規模的投入隨之而來。2025年2月24日,吳泳銘對外宣佈,未來三年,阿里將投入超過3800億元,用於建設雲和AI硬件基礎設施,總額超過去十年總和。

阿里的技術發佈也進入了全面更新、密集迭代的週期。在剛剛的雲棲大會現場,阿里雲智能首席技術官周靖人發佈了多項重磅技術更新,其中包括通義大模型7連發,在模型智能水平、Agent工具調用和Coding能力、深度推理、多模態等方面實現多項突破。

通義大模型已成爲全球領先開源模型,也是諸多中國企業選擇的模型。截至目前,阿里通義開源300餘個模型,覆蓋不同大小的“全尺寸”及LLM、編程、圖像、語音、視頻等“全模態”,全球下載量突破6億次,全球衍生模型17萬個,穩居全球第一。超100萬家客戶接入通義大模型,權威調研機構沙利文2025上半年報告顯示,在中國企業級大模型調用市場中,阿里通義佔比第一。

在對安全與穩定性要求極高的金融行業,通義大模型服務了中國九成的國家級及大型國有銀行;在全球消費電子領域,全球排名前十的手機品牌中,已有九家與其達成深度合作。

兩年時間,阿里雲收入增速已從吳泳銘接任首個季度的2%加速增長至26%。資本市場的反應更爲直接,華爾街的分析報告中,對阿里的估值模型裏,“技術與算力邏輯”的權重顯著提升。

復甦的跡象,同樣體現在那些無法量化的細節裏。杭州阿里雲總部的展廳,重現了幾年前雲計算鼎盛時期門庭若市的盛況。西裝革履的德國工程師在通義大模型的展板前,用夾雜着口音的英文,反覆探詢着中國大模型的技術細節。

阿里巴巴在AI領域的投入遠早於ChatGPT在全球的爆火。早在2021年,阿里就發佈了國內首個千億參數多模態大模型M6。吳泳銘上任後的一系列動作,以行業罕見的決心和激進投入,驅動阿里巴巴完成身份轉變——從一家擁有AI基因的公司,徹底轉型爲一家AI公司。

終局之戰:牌桌上的全棧玩家

在經歷了漫長的調整期後,阿里股價近期再度拉昇,創下新高。這輪上漲背後,是市場對其AI戰略價值的重新定價——從持續超預期的雲業務財報,到通義大模型的高頻迭代,再到其全棧AI能力的構建,一系列信號正共同支撐起一個新的估值敘事。

這個新的估值敘事,標誌着阿里已穿越峽谷,踏入了一片更開闊但也風浪更大的海域。競爭的敘事,已從國內市場的追趕與超越,轉向了全球牌桌上的終局之戰。

一個日益清晰的行業共識是:AI競賽的終局,並非決出最聰明的單一模型,而是看誰能構建起最強大的AI全棧技術體系——一場迭代速度和成本效率的持久戰。

以這套標準掃描全球科技版圖,結果清晰明瞭:全球有四朵“超級AI雲”(AWS、微軟雲、谷歌雲、阿里雲)擁有入場券。在這場終局之戰中,作爲一家中國公司,阿里選擇了與谷歌類似的、更艱難的“全棧自研”垂直整合之路——即在AI芯片、雲計算平臺和基礎大模型三個核心層面均追求自主研發。

這種“全棧自研”的強大威力,在汽車行業得到了集中體現。今天,阿里雲作爲技術底座,支撐了中國超過95%車企的智能座艙與自動駕駛產品升級。與此同時,作爲上層應用的通義靈碼(AI編程助手),也已服務了超過70%的中國車企。這構成了從底層算力到上層應用全面賦能的鮮活範例,也證明了垂直整合戰略的巨大價值。

阿里雲正在全力打造一臺全新的AI超級計算機,它同時擁有領先的AI基礎設施和領先的模型,可以在產品設計和模型架構上協同創新,從而確保在阿里雲上調用和訓練大模型時,能達到最高效率。這正是爲了實現吳泳銘AI終極藍圖中“操作系統”與“超級計算機”高效協同的目標。

放眼未來,阿里的所有投入,也不僅僅是爲了贏得眼前的AGI競賽。吳泳銘在演講中透露,根據遠景規劃,“阿里雲2032年的能耗儲備規模將比2022年提升10倍”,這正是“爲ASI時代的到來做好充分的準備”。最終,這一切都指向了吳泳銘對未來的終極展望:一個人類通過“vibe working”與AI高效協同、自身智力被指數級放大的新時代。

尾聲:通往ASI的巨浪

在阿里,吳泳銘有三處辦公室,一處位於阿里杭州全球總部,一處位於杭州西溪A區的淘天總部,一處位於杭州雲谷園區的阿里雲總部。穿梭在幾個園區之間,他的決策身份也在不斷切換。

這種在集團、電商與雲三個核心戰場間不斷穿梭的狀態,正是他過去兩年的縮影。

回看過去兩年,吳泳銘在上任之初便確立“AI驅動”爲最高戰略,親自執掌阿里雲,推動了一系列組織與業務的聚焦;在行業對大模型前景出現疑慮時,選擇以壓倒性的投入來回應。如今,市場的迴響與技術的突破,初步印證了其判斷。

這場由吳泳銘主導的“刷新”已經見成效,但由他開啓的通往ASI的巨浪征途,纔剛剛越過第一座浪峯。正如他在演講最後所強調的:“一切纔剛剛開始。”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