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經營網

中經記者 索寒雪 北京報道
過去40年,中國人均GDP快速增長,勞動者收入結構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
近日,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主辦的“經濟學視角下的司法與民生”沙龍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仇心誠指出,中國居民收入的“黃金年齡”(即收入最高年齡羣體)已從20世紀90年代的55歲大幅提前至2010年的35歲,而同期美國的截面黃金年齡組始終穩定在50歲左右。
仇心誠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現象折射出中國經濟轉型期人力資本結構的深刻變革,以及代際差異與制度紅利對收入分配的雙重塑造。”
教育提升推動“黃金年齡”前移
仇心誠基於國家統計局入戶數據展開研究。他認爲,中國收入年齡曲線的變化,首先源於不同年代勞動力(按出生年代劃分)人力資本的巨大代際/組間差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水平快速提升,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輕羣體初始人力資本顯著高於上一代人。
針對35歲時收入達到峯值的原因,他解釋:“當下30歲左右的勞動者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而50歲以上羣體中,高中及以下學歷仍佔主流。代際間人力資本的差異,使年輕羣體雖然經驗不足,但能憑藉更高的教育水平獲得更高收入,甚至超越經驗積累帶來的效應。”
他指出:“1990年以來,代際人力資本水平不斷提高,可以一定程度上抵消甚至追平經驗積累對收入的貢獻。”數據顯示,自1985年以來,中國各年齡段男性勞動力的實際工資均大幅增長,但年輕羣體增速更快,直接推動了“黃金年齡”的前移。
制度紅利放大時間效應
除代際差異外,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時間效應”同樣關鍵。研究顯示,1985年後,中國人力資本價格(即單位人力資本的回報)以年均遠超美國的速度增長,而美國同期增速僅約1%,且逐漸放緩。
仇心誠指出,這一差異源於中國在國企改革、加入WTO、勞動力流動自由化等制度變革中釋放了巨大市場活力,使人力資本回報率大幅提升。
“中國的時間效應增長遠超美國,進一步放大了不同年代勞動力進入市場時的初始工資差距。”他解釋說。例如中國35歲勞動者與50歲勞動者在最初進入市場時的收入差距,不僅源於教育水平差異,還因爲35歲羣體進入市場的時代正處於中國人力資本價格快速上升的窗口期,其技能與知識的市場價值被顯著放大。
收入峯值或將逐漸後移
該研究還通過反事實實驗模擬了另一種情景:假設未來30年中國的出生組效應和時間效應增速放緩,而經驗效應保持不變。結果顯示,到2035年,中國居民的收入黃金年齡將回升至45~50歲,接近當前美國水平。
隨着中國經濟增速逐步放緩,黃金年齡後移或將成爲趨勢。仇心誠提醒,這一變化既可能帶來積極影響,如經驗豐富勞動者的價值回升,也可能加劇中年羣體的就業壓力。“如何平衡代際公平與效率,將是未來政策制定的關鍵。”他說。
(編輯:郝成 審覈:吳可仲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