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萬億市場高歌猛進!這些隱憂,不可輕忽

券商中國
09/21

   ETF高速發展背後暗藏的“隱祕角落”與潛在風險不可輕視。

   ETF發展勢頭迅猛,規模呈爆發式增長,繼2024年突破3萬億元整數關口後,今年又接連邁過4萬億元、5萬億元兩大里程碑,擴容速度備受矚目。

  值得警惕的是,耀眼的數字背後,隱憂正逐漸顯現。近期市場中接連出現ETF成份股股價大幅震盪、指數成份股流動性不足、同質化產品扎堆擴容、高波動產品風險評級與實際風險不匹配等現象,再度引發業內廣泛關注。儘管這些問題看似是行業高速擴張中的“小插曲”,但背後暗藏的“隱祕角落”與潛在風險絕不可輕視,也折射出當前ETF生態建設在關鍵細節、風險管控等方面存在短板,亟待進一步完善與優化。

   ETF發展一路高歌猛進

  近日,第二批科創債ETF1日售罄,再掀發行熱潮。9月17日,14只科創債ETF集體宣佈成立,合計募集407.86億元,將ETF規模推向新高度。

  隨着ETF產品不斷擴容以及居民資產配置需求不斷增加,大量資金流向ETF市場。ETF規模在2020年、2023年和2024年先後突破1萬億元、2萬億元和3萬億元整數大關後,今年ETF產品規模接連邁過4萬億元和5萬億元兩大里程碑,規模增長呈不斷加速之勢。

   ETF市場蓬勃發展,成爲公募基金行業發展的重要增長引擎。截至最新數據,全部上市ETF規模達到5.31萬億元,相比年初增長1.58萬億元,同比增長42.4%。ETF產品數量達到1306只,較年初增長267只,覆蓋了股票、債券、商品、貨幣、跨境等多種類型,爲居民資產配置提供豐富多樣選擇。

  一些基金公司抓住行業發展機遇,ETF管理規模不斷攀升,成爲被動投資的行業領軍者。華夏基金和易方達基金的ETF管理規模均超過8000億元,華泰柏瑞基金ETF管理規模超過5600億元,南方基金和嘉實基金的ETF管理規模超過3000億元,廣發基金、富國基金、國泰基金和博時基金的ETF管理規模均超過2000億元。

   ETF產品中湧現出一批規模巨無霸工具。7只ETF規模超過千億元,規模最大的是華泰柏瑞基金旗下的滬深300ETF,規模高達4141.39億元,其他產品還有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和嘉實基金旗下滬深300ETF,華夏上證50ETF、南方中證1000ETF和易方達基金旗下創業板ETF。

  從跟蹤指數來看,滬深300、中證A500、上證50等重要寬基指數成爲ETF跟蹤的重要對象。此外,恒生科技、黃金、證券公司、港股通互聯網等指數亦均有超千億元ETF掛鉤。

  除了新發ETF以及自身淨值增長帶來的規模變化外,存量ETF今年共吸引5227.73億元增量資金淨流入。其中富國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獲524.06億元資金淨流入,海富通中證短融ETF、華夏滬深300ETF、國泰中證全指證券公司ETF等均獲200億元以上資金淨流入。33只ETF今年均獲百億元資金淨流入。

  頻被質疑爲資金接盤

  然而,在ETF發展耀眼的數字背後,隱憂正逐漸顯現。

  近日港股市場部分ETF成份股大漲大跌,引發市場熱議。9月19日,山高控股單日大跌76%,藥捷安康近一週振幅高達275.69%。上述公司均是一些熱門百億ETF的重要成份股。

  其中藥捷安康於6月23日登陸港交所,近期被納入港股通標的、恒生港股通創新藥精選、恒生醫療保健等指數,相關公司披露了具體細則。

  不過,不少投資者在國證港股通創新藥ETF9月15日的申購贖回清單中發現藥捷安康的身影,才意識到藥捷安康也被納入到國證港股通創新藥指數的成份股中。

  相比納入成份股的恒生系列指數,藥捷安康在國證港股通創新藥指數的權重比例更大,跟蹤國證港股通創新藥指數的ETF規模也更高。對於跟蹤國證港股通創新藥指數規模高達300億元的ETF而言,在短期內就將被動買入數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藥捷安康在9月之前的日成交額多數不足1000萬元,且在指數的季度定期調整日之前數日內,藥捷安康股價已經出現翻倍漲幅。時至今日,國證指數官網仍未披露任何與港股通創新藥指數樣本股納入藥捷安康的信息。

  在引發巨大爭議後,港股通創新藥ETF的基金管理人在申購贖回清單中紛紛將藥捷安康的現金替代標誌設置爲“必須”,以減少藥捷安康股價波動對ETF淨值的影響。在此事件發酵的短短一週內,幾隻港股通創新藥ETF的淨值表現最大出現了4個百分點的差距,對部分基金投資者已經造成最直接的財產損失。

  指數公司以及相關基金管理人對成份股流動性欠佳、股價短期波動明顯、信息披露不到位等問題的忽視,讓其淪爲投資者詬病的關鍵所在。

  證券時報基金研究院還注意到,部分基金公司在基金風險評價結果中將國證港股通創新藥ETF等設置爲中等風險等級,分級爲R3,這顯然也與跟蹤指數的高波動性不匹配。國證港股通創新藥指數今年已經實現翻倍漲幅,指數成份股數量僅在30只左右,與滬深300等寬基指數相比波動顯然更大,卻與滬深300等寬基指數擁有同等風險等級,顯然不夠科學和合理。

  按照《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以及《基金募集機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實施指引(試行)》的規定,基金銷售機構向客戶履行適當性職責,使銷售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與投資者風險承受等級相匹配,確保客戶的投資決定與其可承受的投資風險程度等實際情況一致。

  今年以來,港股創新藥表現強勢,吸引大量投資者擁抱這一領域,相關ETF規模也一路飆升。但是,在實踐中,基金公司對基金風險評價不夠科學合理,將不合適的產品銷售給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未能盡到勤勉盡責的義務,亦會對投資者資產造成無形中的損害。

  除了指數成份股波動對ETF淨值造成波動等隱憂外,ETF資金湧入導致“被動抱團”效應,使得大市值、高權重個股獲得超額資金配置,也埋下了流動性突然撤出時劇烈震盪的隱患。

  運動式、同質化發行愈演愈烈

  在ETF行業高歌猛進的發展浪潮中,市場競爭亦日趨激烈,這進一步加劇了基金髮行方之間的角逐。儘管當前ETF發行數據持續亮眼,不斷刷新行業紀錄,但透過這一繁榮表象不難發現,產品佈局中仍存在明顯的同質化問題——不少發行方陷入“簡單重複”的怪圈,缺乏差異化創新,導致部分產品在底層資產、跟蹤標的、策略設計等核心維度高度趨同,未能真正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配置需求。

  近日,第二批14只科創債ETF集體宣佈成立,將科創債ETF規模推向新高度。全市場共有24只科創債ETF,跟蹤深證、中證和上證的AAA科技創新公司債指數,最新總規模達到1667.47億元,佔債券ETF規模的比例超過四分之一。

  科創債ETF的推出儘管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是24家基金公司在3只同質化明顯的指數中競逐,凸顯出科創債指數的創新不足。

  首批10只科創債ETF成立至今2個月仍全面虧損,最大虧損達到0.64%。信用債市場流動性較差,在首批科創債成立之初,甚至出現部分基金公司以當日最高價搶券的現象,造成成分券價格大幅溢價,在當時信用債價格明顯高估之際,科創債ETF集體建倉,短期內對市場價格造成衝擊。彼時科創債ETF高位接盤,不僅損害持有人利益,也造成了信用債市場價格波動。

  不少機構陷入瘋狂複製被動ETF的同質化競爭,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簡單復刻已有產品的賽道,卻對主動型ETF的研發與佈局缺乏足夠重視。這種傾向直接導致市場中行業主題類主動權益基金橫行,而此類產品又常因投研能力不足、風控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出現風格漂移偏離既定主題、調倉操作不透明等亂象,不僅損害投資者知情權,也進一步加劇了市場配置的非理性風險,與ETF行業追求的規範化、專業化發展方向相悖。

   ETF市場同質化問題日益嚴重,導致資源浪費和行業結構失衡。產品同質化嚴重,大量產品面臨清盤,熱門賽道往往吸引多家基金公司“蜂擁而至”,扎堆發行相似產品。2024年以來,陸續成立了30餘隻中證A500ETF,其中29只產品今年遭到投資者拋售,拋售金額超過1000億元,僅3只產品規模實現增長。

  同質化競爭導致許多產品迅速“迷你化”。截至9月21日,全市場有138只ETF規模不足5000萬元,佔比約10%,其中34只成立不足一年。

  創新不足

   ETF佈局前瞻性不足,市場跟風效應明顯,經常出現熱門指數突然爆發,基金公司跟風申報相關ETF的現象。以上證180指數爲例,僅華安上證180ETF一隻成立於2006年的產品規模突破百億元,8只成立於2024年12月之後的ETF規模止步不前,其中7只ETF最新規模不足1億元,淪爲迷你產品。

  當前ETF市場還面臨指數工具供給不足、創新型產品稀缺的困境,這一現狀直接倒逼投資者扎堆湧向行業主題ETF。反觀寬基指數ETF,雖因波動相對平緩的特性本應是長期配置的重要選擇,卻已出現明顯的資金贖回跡象。

  大量投資者因缺乏更優配置標的,不得不放棄寬基指數,轉而追逐風格更爲極致的行業主題ETF,這種短期化的投資傾向顯然不利於市場吸引長期資金入場。從數據來看,這一趨勢尤爲明顯,今年以來資金淨流出超百億元的8只ETF中,寬基ETF數量達5只,具體涵蓋跟蹤科創50、創業板指、中證A500等主流寬基指數的產品。

  主動型ETF較少,受重視程度不足。晨星報告指出,在今年的新發ETF產品中,美國的主動型ETF新發數量已經超過被動ETF,因爲投資者逃離了高成本的主動基金,轉而選擇ETF的較低成本和透明優勢。許多主動型ETF幾乎是主動基金的複製,主動型ETF最適合流動性強、可擴展且廣泛多樣化的策略,而小衆、不流動或複雜的方法面臨摩擦和更高的隱含成本。

  部分基金公司熱衷於“跟風”佈局熱門主題ETF,而非基於自身投研優勢進行長期產品規劃。這種策略導致產品生命週期短,一旦市場熱度消退,規模便迅速縮水直至清盤,造成了市場資源的浪費,也增加了投資者的擇基難度,最終可能損害整個行業的公信力。

  產品同質化、創新產品不足,導致市場頭部效應加劇,中小機構生存艱難。ETF資源高度向頭部公司集中。截至9月21日,15家頭部基金公司的ETF管理規模佔全市場的89.11%。相比之下,衆多中小基金公司的ETF產品規模微小,甚至不足500萬元,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