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國家網信辦公佈兩起破壞網絡生態案件,劍指熱搜亂象。快手主榜扎堆明星瑣事、微博高位炒作明星動態,兩平臺因未切實履行內容管理責任,雙雙被約談並責令整改。此前,小紅書也因類似問題受到處罰。熱搜這一原本作爲網絡重要窗口的存在,如今卻蒙上了濃重陰影,引發人們對網絡生態的深刻反思。(9月21日 《財經》雜誌)
機場穿搭、戀愛緋聞、日常行程……本該是民生關切、社會大事的“傳聲筒”,如今的熱搜卻成了明星雞毛蒜皮的“秀場”。這些無營養的娛樂花邊霸屏,嚴重壓縮了政策解讀、科技突破、民生痛點的傳播空間。當熱搜偏離關鍵議題,在明星閒事中打轉,網絡生態的天平便在流量的衝擊下失去平衡。
平臺緣何對這類信息“情有獨鍾”?究其根源,是流量誘惑下的短視之舉。在“流量即王道”的商業邏輯裏,明星自帶龐大粉絲羣體,一舉一動皆能引發關注,帶來驚人的流量數據。平臺爲追逐商業利益,將熱搜資源向娛樂內容傾斜,企圖通過製造話題熱度吸引用戶停留,進而實現廣告變現等商業目的。但平臺卻忽視了自身作爲信息傳播的關鍵樞紐,肩負着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當熱搜榜單被八卦內容霸屏,公衆的注意力被分散,那些真正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關乎大衆福祉的民生焦點被邊緣化,這無疑是對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也是對網絡生態的嚴重破壞。
這種泛娛樂化的熱搜生態,帶來的危害不容小覷。對用戶而言,長期沉浸在這類低質量、無價值的信息環境中,會逐漸削弱思考能力,陷入“娛樂至死”的精神麻痹狀態,對現實世界的深度洞察與關注也會隨之喪失。從文化層面看,過度關注明星瑣事會導致社會文化趨於淺薄化、低俗化,擠壓優秀文化、嚴肅內容的傳播空間,不利於文化的多元發展與傳承創新。就整個網絡生態系統而言,不良信息的泛濫破壞了網絡空間的清朗有序,擾亂了正常的輿論秩序,甚至可能引發粉絲羣體間的罵戰、互撕等負面行爲,加劇網絡暴力現象。
接二連三的處罰不是偶然,而是對熱搜亂象的“重拳警示”。平臺若還抱持“流量至上”的舊思維,遲早會被市場和監管雙重拋棄,必須重新審視自身定位,落實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在熱搜詞條的篩選與推薦上,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機制,以價值爲導向,把目光更多投向社會熱點、民生關切、科技創新、文化建設等領域,讓熱搜迴歸其應有的功能與價值。
監管的“尺子”要再嚴些,對違規平臺絕不姑息,讓處罰真正起到震懾作用。公衆的“眼睛”也要更亮些,主動屏蔽無營養的信息,積極關注有意義的社會話題,以理性的態度參與網絡討論,共同營造健康、清朗的網絡生態環境。
熱搜不應是娛樂至死的“名利場”,而該成爲推動社會進步的“助推器”。撥正熱搜的“航向”,將關注點聚焦於爲民生奔走、爲科技攻堅、爲社會奉獻的人,網絡生態才能重歸清朗,成爲人們獲取知識、交流思想、推動社會發展的優質空間。
文|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