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領域的摩爾定律已死,但臺積電們,在想方設法讓它活着

Ofweek維科網
昨天

在芯片領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摩爾定律,由英特爾的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

摩爾定律的主要思想就是,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每隔18-24個月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過去的這幾十年間,摩爾定律被譽爲“硅谷的節拍器”,因爲它就是整個芯片產業發展的規律,也是指引芯片公司們的明燈。

不過,隨着芯片工藝不斷的微縮,達到了7nm之後,關於“摩爾定律失效”、“摩爾定律已死”的討論越來越多,因爲芯片企業們,已經無法在18-24個月間,讓芯片的晶體管密度增加一倍了。

具體來看,從臺積電的工藝來看,7nm、5nm、3nm和2nm量產時間分別爲2018年、2020年、2023年、2025年,平均都在30-36個月之間。

並且預計從2nm時代跨越到1nm時代,至少要再等5年,這已經不再是摩爾定律能夠解釋的發展規律了。

這對於芯片企業們而言,肯定不行啊,如果摩爾定律死了,那麼支撐他們往前突破的動力和依據又是什麼呢?又靠什麼來推動技術進步,忽悠消費者的錢呢?

所以,臺積電們,一直以努力的讓摩爾定律活下來,既然芯片工藝無法提升那麼快,那麼就在同一工藝上,多搞幾個花樣。

比如3nm工藝,就不只是3nm工藝,臺積電推出了N3、N3E、N3P等,雖然都是3nm,但通過不同的技術,讓每一代晶體管數量仍然有提升,來挽救摩爾定律。

與此同時,臺積電更是用封裝技術,材料技術的改變,來推動晶體管技術的提升,比如CoWOS封裝等,採用更好的材料,保證每一代,或者說每兩年,晶體管密度,都會有較大程度的提升,讓摩爾定律依然前效。

不過,大家都清楚,縮小晶體管,其實已經差不多走到了盡頭了,未來微縮這一條路上,是難以持續長期的發展下去了,是時候尋找另外的一條道路,開啓新一輪的摩爾定律。

但這條道路在哪,大家都清楚,都在摸索,誰最先搞定,誰就會引領新一代芯片技術的潮流。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