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行業沒啥大事,寫點碎碎念。
-01-
前日,輝瑞官宣將以最高73億美元收購Metsera,這次業內人士卻是憂多喜少。
憂在減重這個賽道仍舊不斷有着“大事”發生,熱度沒減,減重現在仍舊是火在“臨牀階段”,這意味着三年後,商業層面的一些兌現將大面積出爐,而如今臨牀層面的“高度”決定了未來整個賽道的市場。
而憂在,國內近期biotech賴以爲生的BD,如今在一個減重這個大品類裏,又失去了一個重要客戶。所以消息一出,博瑞、衆生兩家直接一波猛砸。
輝瑞佈局多肽減肥藥並不算晚,但不知道是不是新冠把研發這塊的運氣都用完了,從ADC到GLP-1,熱門領域的自研一個都沒成,好在當年口服藥+疫苗打下家底夠厚,如今還可以任性買買買。
宇宙大藥廠這筆預算是固定的,對於輝瑞本身來講買誰不重要,但對於國內這批靠着BD預期漲上去的公司來講很重要,拍腦袋量化分析一下,預算*概率,大概就是這幾家還沒“嫁人”的減肥藥公司的估值漲幅。如今這個預期歸零,泡沫要全部刺破。
P司這次的收購也反映了幾個問題,首先海外的定價着實還是要比國內高一個“匯率倍數”,買M司光一次性付款就是42億刀,而博瑞此前把核心產品國內權益賣給華潤的總價只有2.8億人民幣,這個差距着實有點大。
國內創新藥資產好不容易藉着以百利、三生爲代表的幾個大BD才拉高的身價,很容易被打回現實。中國的“好東西”要避免被MNC收割和賤賣,國內市場還是要好好培育商業化回報預期。
其次,MNC看中的不一定是“性價比”,他們要的還是最契合自己、臨牀數據最好的東西,價格是次條因素,全方位服務好對方纔是王道。
最後,中國的biotech着實不能把BD當成是最終歸宿,這無疑是把自己的發展前途拱手送到對方手裏,而且確定性相當低。
-02-
過去一週創新藥板塊不太樂觀,盤面上看,幾個代表性公司都有點“漲不動”的意思了。
無論是資金面上的抱團,還是大家熱議的“寬基指數”的溢出效應,都很難在推動這一批“未盈利公司”朝着1500、2000甚至5000億的關口邁進。
要踏過這些“關鍵點”,大概率離不開指數的進一步跨越——創新藥本身很難成爲宏大敘事裏的主角。不過,行業層面的進一步推動,也是必要的。
WCLC之後,這兩天,幾家藥企也都開始炒ESMO的數據了,雖然談不上有很革命性的迭代,都是此前數據的“錦上添花”,但也拉動了幾個代表性公司進一步抬抬估值——康方在今天(20250923)這樣一個大盤下還能紅,儼然一股繼續抱團的號角。
但對於其它幾家漲的冒煙的創新龍頭,資金看起來有一波短期的調倉和獲利了結。
按既往經驗,創新藥之後,CXO都有一波很好的接力,畢竟行業的火熱的確能帶動外包服務的爆單。不過這次不一樣的是,這波創新藥是靠着BD驅動的,大家似乎對商業化落地都沒抱預期,也就使得CXO中最賺錢的“D”端的業務,缺少一個整體性的週期向上。
不過,整個CXO在過去幾年產能算是基本消化的差不多,再低低不到哪去,至少對於龍頭公司來講,未來業務這塊的預期會好很多。或許這也是最近藥明三兄弟持續有資金願意給估值的原因。
而藥明繫好了,大家也都能跟着好。
-03-
這兩天,遲到很長一段時間的11批集採終於有了新的消息。
9月20日,聯採辦終於拋出了11批集採的最終正式文件,這次規模大,品種多,所以集採雖然已經沒啥聲音了,但業內關注的還算多。
筆者已經好多年不關注招採政策了,一個很大原因就是這幾年尤其是仿製&成熟藥集採的“加法”做的越來越多,除非是直接有業務相關的市場部人員,研究這個政策的投入產出比是越來越低了,況且自2022年之後,整個二級市場對集採這件事的反應也越來越遲鈍了。
但還是聊幾句這次的集採,也可以去理解一下未來醫保局在針對創新藥領域的量價政策博弈。
雖然這次的“最高有效申報價”高的有些超出行業人預期,不像以前動輒打4折起步,而是看起來“溫和了不少”。
醫保局官方也給出很樂觀的指示精神:“告別內卷”,但這次參與的廠家很多,大概率還是會爭得頭破血流,業內人士戲稱,最後結果大概會給行業一種“反內卷這事我醫保局做了,但你體驗感不強這事不怪我”的感覺。
這次新提出的所謂的“價格錨點”關注意義不大,本身價格降得很低了,再來一兩個極限報低價,它出局與否,對整個組的的影響不大。
不過這次有一個變化就是,文件強調了按廠家名報量,優先拿到自己過往的量,這也就意味着在集採前突擊上市的“後來者”基本沒有參與資格,只能拿存量廠家丟標後的量。
過去,很多新上的仿製藥企,作爲“光腳的”,本身沒市場耕耘這塊的支出,可以用低價策略去大幅搶存量玩家的市場,如今這套行不通了。
醫保局在過往“無腦降價”的KPI之上,如今有點保護存量玩家的味道了。不知道後面在整體制藥層面,會不會延續這一思路。
集採是一直在做加法,做加法的本質,是讓各方利益相關者每個人都能再分一點到自己手裏,但這種“事無鉅細”到最後,一定是一個紛繁複雜的系統,到最後,所有人都要顧之後,就是所有人都顧不上。何況還是集採後整個大幅縮水之後的市場,每個人再怎麼分也是少得可憐。
當然了,集採的出發點不是行業,核心還是醫保資金的高效使用,這裏就不展開講了。只能說,集採這件事,爲後續國內藥品行業量與價的博弈,積累了大量經驗。未來或許在商保領域,能有用武之地。
-04-
今年下半年是十四五收官,以及十五五開篇的日子,大概率年底的供給側和支付端的政策相對往年會密集很多。
行業層面,無論是從製藥公司的發展質量還是監管,都還算得上是欣欣向榮,而在下一個五年,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頂層設計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行業集中度的進一步提高(進一步推動重組、併購,加快創新藥資產流動性,提高資本服務能力),比如國際化(國家牽頭的製藥一帶一路)等等,也都能打開一些想象空間。
支付這塊,考慮到國內當下的一個人口結構形式,指望國家基本醫保層面的支付鬆口是不可能的,醫保局的砍價還會繼續。但或許正因爲嚴峻,商保這塊的放開可能會加速,那個時候,創新藥會迎來一套新的敘事邏輯。
只是,這是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發展要慢、要穩,落地時間會很長。
最後,希望行業能繼續好。就這樣。
延申閱讀:
中國創新藥的“DeepSeek時刻”,還有多遠?
2025生物醫藥半年度總結:冰與火之歌,在變局中尋新生
投資丨產業分析丨故事丨觀察
歡迎點個喜歡並留言討論,筆者儘可能認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