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併鎮街,突然開始了

國民經略
09/22

|凱風

鎮街合併,拉開大幕。

日前,廣東汕尾、揭陽、肇慶三地相繼發佈公告,推進部分鎮街合併,減少行政管理層級,節約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做強鎮街經濟

過去幾年來,全國已有多地推進鎮街合併,力度最大的當屬東北,甚至出現逆城市化的“撤區設縣”、“撤街設鎮”。

從鎮街合併到區縣合併,還有多遠?

01

經濟第一大省,爲何也要合併鎮街?

過去20多年來,我國經歷了多輪區劃調整,從“撤鎮設街”、“撤縣建市”、“撤縣設區”再到“省會擴容”,一直都是增量擴張思維。

如今,當人口格局發生變化,城市步入存量時代,區劃調整的天平開始向另一端傾斜,“撤併鎮街”乃至區縣調整陸續登場。

當所有人以爲東北、中西部避無可避,沒想到廣東先行一步。

要知道,廣東是人口第一大省,也是人口淨流入第一大省,一直保持增長態勢。

然而,人口總體增長與個別地區人口減少,地市人口增長與區縣、鎮街人口調整,並不矛盾。

畢竟,人口既會在全國範圍內“孔雀東南飛”,也會在省域內部流動轉移。

這一次納入調整的鎮街,多數位於粵東西北地區,或珠三角邊緣地帶,都有一些共同特徵:

街道面積較小,戶籍人口較少,且存在人戶分離現象。

所謂“人戶分離”,常住地與戶籍地不在一起,用大白話來說,就是許多人去了外地務工。

鎮街合併之後,既可“精簡行政機構,節約行政成本”,又能“統籌區域資源、優化空間佈局”。

這讓人想到20多年前大範圍鎮街合併,當時廣東近三分之一鄉鎮完成合並。

彼時是高增長時期,主要是出於做大鎮街經濟、應對快速發展的考慮。

經過上一輪調整,一批千億GDP強鎮誕生40鎮入圍全國百強鎮,廣東由此成爲“強鎮經濟”的領跑者。

這一次雖然大背景有所不同,但目標並無差別——

在節省行政成本的同時,做大鎮域經濟,助力“百千萬工程”建設。

02

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也不遠了。

人口依舊淨流入的廣東,率先邁出步伐。

面臨人口流失、自然人口負增長雙重壓力的其他地區,恐怕不會等太久。

未來,不只是鎮街,一些人口小縣,人口收縮的城區乃至地級市,同樣難以置身事外。

在這方面,頂層政策早已有所佈局,日前發佈的城市文件提出:

“推動中小城市結合常住人口變動趨勢,動態優化基礎設施佈局、公共服務供給,按程序穩慎優化行政區劃設置”。

這其中的關鍵在於“常住人口變動趨勢”。

一旦常住人口減少,與之相匹配的財政供養人員、大基建等,自然要隨之調整。

根據吳康教授團隊統計,在已公佈數據的縣區中,20102020年常住人口減少的近1500,其中約1240個爲縣和縣級市。

其中,約有1/6縣域人口減少了20%以上,屬於嚴重流失;近三分之一流失10-20%,屬於明顯流失。

這些人口收縮的區縣,主要集中於東北地區、西部和中部地區,東北尤甚。

與區縣相比,鎮街人口變動幅度更大,人口流失的地方只會更爲龐大。

在許多縣域,只有地處縣城的城關鎮,人口還能保持擴張,其他鄉鎮多數處於收縮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這還是5年之前的數據。

最近幾年, 全國人口大盤見頂,搶人大戰日益白熱化,未來人口收縮地區只會有增無減。

從東北到西部再到中部,從鎮街到人口小縣再到部分市轄區,調整或將逐步到來。

03

撤區設縣、撤街設鎮,誰是先行者?

早在2019年,黑龍江伊春市進行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區劃調整,一次性撤銷15個市轄區,設立44區,一次性減少11個區,部分轄區被改設爲縣。

同一時期,黑龍江省伊春市和齊齊哈爾市多個街道被撤銷,復設爲鎮,這一舉動被媒體稱爲“撤街設鎮”。

從“撤區設縣”到“撤街設鎮”,與常規的城市化潮流相背離,隱隱有了“逆城市化”的跡象。

要知道,在城市化突飛猛進之時,鄉鎮、縣域無不尋求升格爲街道、市轄區,融入城市發展的大合唱。

然而,最近幾年,隨着人口大盤見頂,加上城市發展面臨“兩個轉向”,部分地區率先遭遇收縮困境。

人口流失,傳統支柱產業優勢不再,過去爲適應城市發展而設立的市轄區、街道,面臨行政成本過高、財政負擔過重、獨立性不強等問題,亟待變革。

同時,部分地區由於人口不足,不再符合街道設立的標準,無論街道合併,還是復歸鄉鎮,都是務實之舉。

縣城和鄉鎮,財權、規劃權都相對獨立,擁有更爲自主的管理權限,更利於自力更生。

當然,絕大多數地方並不存在逆城市化現象,但鎮街、區縣調整,或將成爲共同選擇。

無論如何,尊重城市規律,及時“瘦身強體”,告別擴張思維,纔是長遠之計。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