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股價陷疲態的英偉達深夜又給自己放了個大招,跟openAI簽訂意向合作,共建10Gwh數據中心,又一個長期的期權合約,現有的數據中心受困於電力還都是期權狀態,這再來一個期權。
這個簽約着實有點迷,博通財報大漲,因爲拿到了openAI的百億美金Asic訂單,說的是要擺脫對英偉達的依賴,這過了一週,openAI又跟英偉達簽了協議,綁定的更深??
事實覈驗|哪些已被正式披露?
這是“意向書(LOI)”,非最終協議。 雙方宣佈擬部署至少 10 GW 的 NVIDIA 系統(“數百萬顆 GPU”量級),首期 1 GW 目標在 2026 年下半年,平臺爲 NVIDIA “Vera Rubin”。同時,NVIDIA 擬按每個 GW 的落地進度,逐步向 OpenAI 投資最高 $100B。雙方將協同優化 OpenAI 模型/基礎設施軟件與 NVIDIA 硬軟路線圖,並稱本合作補充他們與 Microsoft、Oracle、SoftBank 及 “Stargate” 網絡的既有合作。 NVIDIA 先前已公開 Rubin 平臺的2026 年節奏;近期又披露 Rubin GPU / Vera CPU 已完成 tape-out、若驗證順利則 2026 年量產。
重點:規模(≥10 GW)× 節奏(首期 2026H2)× 資本(最高 $100B、按 GW 分批)× 綁定(路線圖共優)。
這份“10 GW”到底多大?
-
Rubin 世代的NVL144 機櫃約 ~190 kW/櫃,推理解耦的 NVL144-CPX 約 ~370 kW/櫃;按 10 GW IT 算,相當於5.3 萬櫃(NVL144)或 2.7 萬櫃(CPX)的量級。
-
定價參考(已公開的上一代 NVL72):一櫃 72 GPU 的 GB200 NVL72 “全棧到手”~$3.9M(僅機櫃~$3.1M)。這給了一個每 GPU ~$54k(全棧)的票面“錨”。
若按黃仁勳你引用的口徑“10 GW ≈ 4–5 百萬 GPU”粗估(僅量級,不是報價):
-
IT 設備 CAPEX(用 NVL72 的“$54k/GPU 全棧”做代理):≈ $217B(4M GPU)— $271B(5M GPU);
-
土建/園區 CAPEX(C&W:$9.7–15.0M/MW):10 GW ≈ $97–150B;
-
總 CAPEX 區間:$314–421B(視 GPU 數與建造地成本而定)。
能耗 OPEX(年)(示例:PUE 1.15–1.25,平均 IT 利用率 0.75–0.95,電價 $40–$100/MWh):
-
年用電 ≈ 75–104 TWh;
-
年電費 ≈ $3.4–$10.4B。這與 IEA“數據中心用電快速翻倍”的趨勢相吻合,電力/PPA 纔是所有合同的“真觸發器”。
這個合作是openAI與甲骨文合作意外的合作?(openAI還有必須再與英偉達籤協議嗎?)
openAI買雲→甲骨文買卡→英偉達再投資openAI,完美閉環。
這或許不是“二選一”,也不是“重複報喜”這是兩層互補的合作:
甲骨文(Oracle)= 數據中心/雲交付層:負責“有電的機房 + 運營”。7 月 22 日,OpenAI 和 Oracle 宣佈在美國新增 4.5 GW 的 Stargate 數據中心產能;隨後媒體報道還有約 5 年 $3000 億的算力採購合約(2027 年起),本質是按量付費/包量的雲算力合同。
英偉達(NVIDIA)= 算力硬件/平臺層:負責“GPU/整機系統 + 軟件棧 + 產能保障”。9 月 22 日,OpenAI 與 NVIDIA 簽署 ≥10 GW 的 LOI,並寫明 NVIDIA 將按每個 GW 落地漸進向 OpenAI 投資最高 $1000 億;首期 1 GW 計劃 2026 年下半年在 Vera Rubin 平臺上線。
兩條線並不衝突,官方還特別點名:此 NVIDIA-OpenAI 合作是對 Microsoft、Oracle、SoftBank 及 Stargate 合作網絡的“補充(complements)”。換句話說,NVIDIA 提供並投融資支持“系統級硬件”與路線圖共優,這些機櫃很可能就部署在 Oracle(或其他夥伴)的數據中心裏,由 Oracle 負責電力、選址、上架、運維和對外交付。同一批產能,供應商與雲方各自從自己的“層”對外披露,看起來像“一魚多喫”,實則是上下游分層鎖定?
爲什麼還要在英偉達層面單獨綁定?三點現實驅動:
-
產能與優先級:Rubin 世代(含 NVL144 / CPX 長上下文推理形態)對 HBM/先進封裝的依賴極強,直連供應商能更好鎖定配給與時間表。
-
技術共設計:OpenAI 的模型/基礎設施軟件與 NVIDIA 的硬軟路線圖協同優化(NVLink、網絡、內存帶寬、推理解耦等),減少“堆貨不匹配”的浪費。
-
資本結構:NVIDIA 的“按 GW 漸進投資”本質是供應商側的資本共擔,有助於把“買硬件的大額一次性 CAPEX”轉成“里程碑式的資金閉環”,與 Oracle 的雲 OPEX 合同互補。
所以,Oracle 負責“有電有房的雲”,NVIDIA 負責“有芯有櫃的系統”,OpenAI 同時綁定兩端,既鎖電力與場地,也鎖硬件與路線圖。這不是“重複喫一條魚”,而是同一條產業鏈的“上下游雙保險”,用來降低 2026–2028 年超大規模擴張的供給與進度風險。
openAI的“期權拼圖”漸成:OpenAI 同時在三條約束線上各簽一張“有條件的期權”,並不互相否定,反而互補鎖鏈條——
-
算力芯片/系統 → NVIDIA:簽了 ≥10 GW 的 LOI,目標首期 2026 H2 上線 Vera Rubin 平臺;並寫明 NVIDIA 將按每個 GW 的落地分期投入“最高 $100B”,本質是“供應商產能+路線圖+資金”的一體化綁定。注意是意向書(LOI),很多條款待籤正式協議。
-
場地/電力/雲交付 → Oracle:7 月已宣佈 4.5 GW 的 Stargate 產能擴張;$300B的雲合約框架(OPEX 形態)。這條線解決“有電的機房”與按量交付。
-
成本/風險對沖 → Broadcom(自研 ASIC):9 月多家媒體披露 OpenAI×Broadcom 的 2026 年投產定製芯片計劃(規模報導從 $10B 起步);定位更偏推理成本/供給安全,並不排斥繼續用 NVIDIA 做前沿訓練。
換句話說:NVIDIA 解決“性能與棧+供給優先級”、Oracle 解決“電與機房”、Broadcom 解決“長期單位成本與二源化”。它們確實都帶“條件”,因此看起來像“期權合約”:要麼綁定里程碑(電力/上架/量產),要麼綁定“可轉/可撤/按需觸發”的容量與資金框架。CBRE 與 C&W 的數據也印證:大單產能已普遍提前多年預租/預定,而電力接入是硬約束。
“Broadcom 擺脫依賴”vs“加深綁定 NVIDIA”?怎麼同時成立
-
時間維度不同:NVIDIA Rubin(2026H2)有明確平臺/網絡/軟件棧與大規模可交付性;Broadcom 自研(2026年)仍需流片→驗證→產能爬坡,更像推理成本曲線的中長期解法。兩條並行並不衝突。
-
工作負載切分:前沿訓練/多模態長上下文對 NVLink/網絡/顯存帶寬/軟件生態高度耦合,NVIDIA 仍具優勢;大規模推理與特定模型形態可由 ASIC 拉低 TCO。Rubin-CPX 正是在“解耦推理(prefill/decoding分攤)”上做機櫃級產品化。
-
供應鏈博弈:三方同時籤,鎖住三大約束——硅/封裝/HBM(NVIDIA 路線圖與上游配給)、電力/場地(Oracle 及 PPA)、成本/二源化(Broadcom/TSMC)。這就是典型的“一魚多喫”,但本質是多環節的期權疊加以減少 2026–2028 的落地不確定性。
看起來,大家都在籤“帶觸發條件的期權合約”。OpenAI 用 NVIDIA(訓練/長上下文推理)× Oracle(電力/交付)× Broadcom(長期 TCO/二源化) 三件套,去壓電力、封裝/HBM 與資金閉環這三道硬門檻;“10 GW”是在既有承諾之上的新增軌道,規模與週期都指向 2026–2028 的重投入窗口。
但是市場反覆炒“期權”就應該更謹慎了!
本文來源:貝葉斯之美,原文標題:《大家都是在籤期權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