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曾豪言要超過特斯拉,如今卻被現實“打臉”。
作者 | 曾有爲
封面圖|AI生成
本文來自品牌觀察官(ID:pinpaigcguan),
新動力車語經授權後轉載。
半年損失110億,成立87年來要首次關閉本土工廠,單季銷量不足2000輛。世界第二大車企如今也扛不住了!
最近幾個月,各大車企陸續發佈了今年上半年的財報,其中大衆汽車的銷量可謂是非常亮眼,其以440.53萬輛的銷售成績,問鼎全球車企銷量第二。
並且和第三的現代汽車的365.42萬輛拉開了斷崖式的領先。但是即使大衆取得了這樣的銷售成績,卻依然有不少媒體報道,大衆如今深陷業務泥潭,甚至打出了其賣車遇冷之類的標題。
最近幾年的大衆,雖然在銷量上依然能打,但是其也和裁員、關廠、賣車遇冷等等新聞共同出現。
圖源:鳳凰網財經
如今大衆所面臨的困境可能是史無前例的,特別是全球汽車電動化已經越來越明顯的情況下,曾經致力於做大衆汽車的大衆,似乎正面臨着一場事關企業生死存亡的抉擇。
單季銷量不足2000輛
半年損失110億
在2023年的時候,大衆就以全年全球924萬輛的交付量,創造了這幾年來最好的記錄。
然而在創造歷史後的第二年,大衆不僅僅在銷量上展現出了疲態,甚至還有一些“撐不住”的趨勢。在2024年大衆甚至做出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決定——準備本土關廠並且裁員。
爲什麼說是史無前例呢?因爲自從大衆創立以來,在接近90年的歷史中,大衆從來沒有在本土進行過關廠。
圖源:網絡
這次大衆不僅僅要在本土關廠,同時還要進行裁員。這個裁員的行爲,也是非常的少有的。因爲其在1994年其曾經和工會簽過一項協議。
其中就明確指出,大衆在2029年之前不可以在德國裁員,可是在2024年距離期限還有5年的時候,大衆就不惜撕毀協議提前裁員,同時還要關閉德國本土工廠。
這一切對於德國工人乃至大衆汽車本身來說,都是史無前例聞所未聞的。大衆公司給出的理由是,市場競爭太大,而德國本土工廠的造車成本又居高不下。
比如歐洲市場做爲大衆的大本營市場,一直都佔據了大衆銷量的25%左右,但是在過去的4年時間裏,由於各種原因,大衆在歐洲市場起碼少賣了200萬輛車。
圖源:網絡
這裏面的損失自然需要填補。雖然後來大衆的本土工廠並沒有關成,最後裁員也將延緩,但是作爲代價,超過10萬的大衆員工,未來四年之內,將不會有獎金和漲薪。
本以爲熬一熬,業績的寒冬就會過去,但是讓大衆沒有想到的是,今年的形勢更加不好了。
在2025年7月25號的時候,其發佈了今年的半年報,光是關稅原因,就造成了110億的損失。
今年上半年其營收共有1584億元,和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了0.3%。營收下跌並不大,但是營業利潤的跌幅,多少有些不忍直視。
圖源:網絡
今年一二季度其營利爲67億歐元,和同期比較下滑了整整33%。從銷量來看,今年一二季度的銷量爲440.5萬輛,和去年同期相比是增長了1.3%的。
也就是說,大衆在銷量同比增長的情況下,卻出現了營業利潤大幅下滑的情況,這裏面關稅恐怕要佔到了相當一部分原因。
而同樣因爲關稅的影響,即使大衆的全球銷量同比有所增長,但是其在重要市場之一的美國市場,卻出現了不可避免的下滑,北美地區的銷量整整同比下滑了16%。
圖源:網絡
這對於大衆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因爲這些冰冷的數據,結結實實的“打了”大衆前CEO曾經放出的豪言。
1800億美元的豪賭
卻起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在2022年的時候,做爲當時的大衆汽車CEO曾經信誓旦旦的宣稱,大衆將會在三年的時間內超過特斯拉。
當時的特斯拉是全球最大的純電動汽車製造商,也就是說大衆CEO給公司立下的目標是在三年內超越特斯拉,並且成爲全球最大的純電動汽車製造商。
如今三年之期已到,大衆的電動車製造和銷量表現如何?超過了特斯拉了嗎?
我們作爲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在國內的公路上,基本上滿大街都是新能源車,是否超過特斯拉。
圖源:中國經濟網
這個答案或許不用看相關銷量了,直接看中國公路上的特斯拉和大衆電車出現率,兩相對比,恐怕經常上路的老司機心裏已經有了答案。
如果具體到相關數據對比的話,在2025年的今天,大衆的電動車,不僅僅沒有在美國市場等來爆發式增長。
相反其還在美國市場,也就是特斯拉的大本營市場大範圍遇冷,甚至可以用銷量雪崩來形容。
爲了完成在三年內超越特斯拉的豪言,大衆推出了專門對標特斯拉Model Y的ID.4。
ID.4在美國剛推出的時候,確實在美國掀起了一股爭購大衆電動車的熱潮。在2023年的時候,ID.4在美國全年銷售了3.8萬輛。
圖源:網絡
而那一年特斯拉在美國市場總共交付了394497輛Model Y,是當年美國最暢銷的乘用車。
即使銷量上差別比較大,但ID.4能在特斯拉的大本營市場,取得這樣的成就,也是非常的難得了,畢竟距離三年之約還有兩年的時間。
但是到了第二年的2024年,ID.4的美國銷量就發生了斷崖式下跌只有1.7萬輛。進入2025年這種頹勢並沒有得到扭轉。
2025年開年,1月份的時候ID.4的銷量,還能夠排在美國電動車銷售榜單的第二。然而縱觀整個上半年,ID.4的同比銷量竟然還比2024年上半年下跌了19%。
圖源:網絡
到了2025年的4到6月這個幅度已經變成了同比下跌65%,90天的銷量已經不足兩千輛。原本用來對標特斯拉的,被寄予厚望的ID.4,銷量爲什麼會在美國越來越少?
這其實和ID.4本身的關係並不大,主要是因爲美國要在今年9月30號之前終止相關的補助。
在之前美國車主購買電車,可以獲得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而這個補貼暫停之後,電動車的吸引力自然就隨之下降。這也是ID.4在美國銷量斷崖式下降的主要原因。
如今的大衆,不僅僅沒有完成三年前的超越之約,其轉型之路似乎也不太順利。爲了推動電動化轉型,大衆曾宣佈要投資1800億美元來推動轉型。
圖源:網絡
大衆說這話是有底氣的,畢竟大衆早在五十五年前就開始研發電動車,如今又有鉅額資金的加持,大衆前CEO當年說出的超越豪言,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大衆的1800億美元的轉型之路,第一階段似乎就在一些事情上“栽了個跟頭”。
昔日“國民神車”
能否再續大衆傳奇
大衆在創立之初,就正如其名字所言,以製造大衆開得起的汽車爲根本。無論是風靡全球的甲殼蟲系列,還是頗受市場歡迎的高爾夫系列。
其都用一款又一款的經典車,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定義了什麼叫做“國民神車”。
而大衆又是做爲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車企之一。大衆進入中國市場之後,也爲中國的車主製造出了一輛又一輛經典車型。
圖源:網絡
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桑塔納和捷達這兩款經典車型。其中的桑塔納更是經典中的經典,被一代中國司機奉爲國民神車。
自從1985年第一款桑塔納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在40年的時間裏,桑塔納在中國市場,連續蟬聯了22年汽車銷冠。
其在1998年就成功的突破了百萬銷量。到2012年第一代桑塔納停產的時候,其累計銷量已經達到了230萬輛。
而和上汽合資的上汽大衆,截止到2024年12月20號,上汽大衆的這幾十年來的產銷量已經超過了2800萬輛。
圖源:網絡
但是在國產新勢力強勢爆發的今天,曾經屢在中國市場創造銷售神話的大衆,如今也碰了壁。
大衆深耕了中國市場接近四十年,並且常年銷量也不錯,但是這幾年隨着國產新勢力的崛起,傳統合資品牌在中國的銷量,似乎都不怎麼如意。
在2025年上半年,其在中國市場只交付了131萬輛車,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3%。而在2024年全年,其在中國的銷售量爲274萬輛,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0%。
曾經屢屢在國內創造銷量神話的桑塔納,在2023年11月的國內零售量只有1輛。這也可以從側面看出,曾經的經典燃油車,在新勢力的崛起下已經略顯勢微。
圖源:網絡
和大衆在華銷量不斷下降相比,國內的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卻已經連續6個月超過了50%。爲了應對國產車的競爭,大衆不斷的增資押寶新能源。
不僅僅在智駕等方面和國內的相關公司進行積極合作,還縮短了針對國內市場的新車開發週期,看得出來大衆在很努力的針對中國市場出現的新變化,而做出相應的改變。
曾經創造了多個“國民神車”的大衆,能否在中國新能源大浪潮下,抓住機會再創輝煌,續寫新的大衆傳奇,這或許只能交給時間去回答了。
寫在最後
大衆可以說是世界巨頭車企中,比較早押注電動車,並且知道電動車是未來的大發展趨勢的一家車企。
大衆的中國CEO甚至預測,在五年後中國新能源車的市場滲透率,可能會達到74%。其還預料在未來的兩三年,國內的新能源汽車競爭可能會更加劇烈。
所以無論是出於抓住未來的發展趨勢,還是把握好中國這個大衆的不可或缺的市場,大衆的汽車電動化進程都顯得非常刻不容緩。
圖源:網絡
未來幾年,不僅僅是對於大衆來說是是否能抓住未來的關鍵幾年,更是老牌傳統燃油車巨頭和新勢力之間的大洗牌式競爭。
在電動化和燃油化之間的市場爭奪,必然將是一場又一場非常殘酷的市場存量競爭。
從目前的市場趨勢和國產新勢力的產銷量增速來看,市場留給老牌燃油車企的時間似乎不多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