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由《中國經營報》主辦的「2025中國礦業可持續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洛陽鉬業公共關係高級總監周星在會上指出:「ESG不是一個短期項目,不可能指望立竿見影,需要長期的投入,這個成本在未來會帶來持久的收益。」
ESG要堅持長期主義
在「雙碳」目標的指引下,越來越多的礦企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發展之中。
周星認為,礦業是高ESG密度的行業。正因如此,越是優秀的公司,越是希望持續發展的公司,就越重視ESG工作。「一定是把它作為一道必答題,而不是選擇題。」在他看來,ESG不是面子和品牌工程,而是事關行業能不能持續發展,公司能不能長治久安的基礎性工作。
對於礦業這個重資產、長週期的行業而言,ESG是企業能夠長期發展的前提。「對於洛陽鉬業來說,ESG一定是我們所有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我們在礦業開發過程中,除了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也要遵循最高的環保標準,同時把價值更好地回饋當地的民衆和社區,實現和諧共生髮展。」周星說道。
此外,周星還提到,礦業是一個長期投資的行業,一個礦短則開採幾十年,長則開採上百年。「我們在剛果(金)投資了近100億美元,一定要着眼長遠,着眼未來,要有長期的思維,真正做到紮根在當地,落地生根。」
據周星透露,洛陽鉬業在剛果(金)投資的TFM礦,自投產以來僅在社區方面就投入3.25億美金。「這為我們在當地持續生產,創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周星說道。
從「走出去」到「走進去」
洛陽鉬業起步於洛陽,現在已成長為一家全球性的資源公司。
「公司現在90%以上的資產、收入,接近90%的員工都來自海外。」周星說道。
在周星看來,中國礦企「走出去」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技術優勢,二是中國製造的優勢,三是中國的集體主義精神。
周星解釋稱,許多中國礦企是從低品位礦產開發的過程當中成長起來的,具備了低品位開發的能力。這種技術優勢在海外資源富集的地方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同時,礦業國際化本質上是產業鏈國際化的延伸。礦業開發產業鏈非常長,而一些基礎設施落後的國家,缺乏基建能力和礦業設備、技術,這恰恰是中國製造業的優勢。
礦企具備了這些優勢的同時,可以去能夠發揮優勢的地方——即基礎設施和開發條件較差,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比如,在非洲、南美一些沒有完整產業鏈的地方,中國企業可以大展鴻圖。「隨着這些優勢逐漸沉澱為中國礦企內在的能力,成為可以遷移、複製的平臺化能力,未來我們在國際上還會有更大的競爭力。」
從「走出去」到「走進去」,中國企業正在不斷提升當地的經濟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質量。
周星表示:「剛果(金)是一個欠發達地區,居民的收入非常低,2024年全國GDP是700億美元左右。而洛陽鉬業2024年在剛果(金)一年納稅就達17億美元。這意味着我們有巨大的責任和義務幫助這個國家更好地發展,為當地的民衆帶去更多的回饋。」
「我們幫助剛果(金)社區修路、架橋、蓋醫院、發展農業,這些事情是紮紮實實做的,是長期堅持做的,只有這樣才能把ESG的工作變成公司持續運營和發展的基本底盤,成為應對風險和應對變化的堅實基礎。」周星說道。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