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平臺被約談,熱搜熱榜生態怎麼變

澎湃新聞評論
09/24

摘要

互聯網平臺不該成爲流量的角鬥場、戾氣的發酵池,而應該成爲真實社情民意的晴雨表。

近期,小紅書、微博、快手、今日頭條、UC等多個互聯網頭部平臺接連被網信部門約談,並被責令限期改正、警告、從嚴處理責任人,引發公衆高度關注。

從相關部門披露的情況來看,不管是熱搜榜炒作“明星個人動態”還是呈現“瑣事類詞條”,上述平臺的共同問題就是扎堆呈現不良信息內容,破壞清朗的網絡生態,未能盡到平臺應該履行的主體責任和社會責任。

隨着技術的演進和迭代,互聯網平臺不僅已經深度嵌入公衆的日常生活,而且正在形塑社會認知並影響着普通人的行爲。曾經,平臺可以完成高效的內容分發,爲大衆提供廣闊的表達空間,然而這些年來,這一公共領域卻暴露出“信息繭房”與認知閉合等一系列問題,且有愈演愈烈的傾向。

具體來說,平臺在加速擴散一些“熱點事件”的同時,讓更多事件被遮蔽在算法或熱搜機制的陰影下,導致公共議程的有限化和收窄化。平臺得到了流量和注意力資本,但對社會而言,卻意味着更多信息和羣體的不可見。從這個角度來說,公衆苦平臺生態久矣。

事實上,互聯網頭部企業並不缺乏相應的技術能力,也不是拿不出有效的管理措施。但問題的根源在於,只要社交平臺緊緊抱着流量數據、商業利益不放,就會和公共利益存在衝突。一個理性、客觀地討論公共事務的平臺可能帶不來多少流量,而一個充斥着互撕、對立、八卦的熱搜榜,卻有可能製造出無數“爆款”。如果算法機制不斷鼓勵帶有煽動性和情緒化的內容,最終就有可能形成惡性循環。

多個互聯網頭部平臺被約談後,均表示會深刻反思,“主動接受用戶和社會的監督”,在回應中表現出了積極和誠懇的態度。但應該指出的是,平臺破壞網絡生態的現象由來已久,絕非一日之寒。相關企業此前也曾多次在有關部門的監管下進行整改和調整,但仍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因此,比起道歉和承諾,更關鍵的還是要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讓公衆看到熱搜、熱榜的內容生態出現明顯改觀。

首先,各大平臺應該公開算法和熱搜的機制,尤其是其中的計算邏輯、干預規則,讓每一位用戶清楚,一個“熱點話題”是如何出現的;其次,平臺不能唯流量論,必須引入公共價值權重,讓技術更好地爲公共利益服務。另外,配合炒作的MCN機構和水軍,也應該被平臺納入信用懲戒的範疇,而不是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放任態度。

去年11月,四部門聯合就曾發佈《關於開展“清朗·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的通知》,重點整治同質化推送營造“信息繭房”、違規操縱干預榜單炒作熱點、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利用算法實施大數據“殺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務缺失侵害用戶合法權益等重點問題。

想要真正實現技術的向上向善,就必須將公平、準確、透明、可解釋等價值原則嵌入技術的底層“座駕”中。互聯網平臺不該成爲流量的角鬥場、戾氣的發酵池,而應該成爲真實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記錄每一個普通人真正關心什麼、需要什麼。

編輯|李勤餘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