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lan Patel:英偉達的天花板在哪裏,十萬億美元?

剝殼蝦投研
09/24

9月22日,a16z幾個合夥人與SemiAnalysis創始人Dylan Patel有個訪談,Dylan Patel發表了一些真知灼見:

1、有趣的是目前華爾街各大投行對“超級雲”企業的資本支出預期,其實遠低於我的判斷。投行的共識預期是:這些公司明年的總資本支出大概在3600億美元左右。而我自己的估算接近4500到5000億美元。這個數據是基於我們對數據中心、供應鏈的研究,還有逐個追蹤每一個數據中心項目所得到的。

2、這個開支會流向很多企業,但絕大多數仍然會流向Nvidia。現在Nvidia的處境並不是“搶佔份額”,而是隨着整個市場一起擴張,並守住現有份額。

3、超級雲企業,也就是微軟CoreWeave亞馬遜谷歌、Oracle,還有Meta。我之所以把Oracle和Core也算作超級雲,是因爲它們已經成了OpenAI的基礎設施提供者。你看Oracle的公告就知道了。其實我不太明白爲什麼很多人沒意識到這有多瘋狂——他們做了整個股票市場歷史上最離譜的一件事:Oracle公佈了四年的業績指引!這是前所未有的。這直接讓Larry Ellison成爲了世界首富。

4、Nvidia的說法更猛:他們說未來AI基礎設施的年支出將達到“每年數萬億美元”,而他們要喫下很大一部分。AI真的太變革性了,世界將被數據中心覆蓋,而你生活中的一切交互都由AI驅動——無論是讓AI代理人幫你寫代碼,還是你在和你的AI女朋友Annie聊天,這一切背後都是Nvidia在運行。

5、Nvidia最終的天花板會在哪裏?

那就取決於你是否相信爆發場景。如果你相信所謂的AI爆發:強大的AI會催生更強大的AI,進而又創造更強的AI……每一代智能體都推動經濟進一步發展。想象一下:你能僱傭一羣猴子幹活,和僱傭一羣人幹活,產出當然不同。那如果你僱傭的是AI,價值創造可能就遠超人類。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價值創造可能是“幾百萬億美元”級別的。就拿一個簡單場景來說:如果我們能讓每一個白領因爲AI的幫助而“效率翻倍”,那這個增量的價值就已經是“數百萬億美元”了,不是嗎?但問題是,什麼叫“效率翻倍”?你跟現在實驗室的人聊一聊,他們會說,這已經不僅僅是“效率提升”了,而是直接替代!是“比人類好十倍”的AI。也許機器會先說:“人類不需要存在了,我要更多算力”。

6、說真的,我覺得現在這個變化速度,已經讓我們很難預測五年以外的事情。線性時間都已經太遠了。還是交給經濟學家去預測吧。我只關注一些更“着地”的事:比如供應鏈,還能看三四年。但第五年之後……那就真的只能靠順其自然了。所以我儘量讓自己專注在供應鏈上,再看AI的採用速度、價值創造、使用量這些可以量化的事情。再往後……比如我們是不是都要接入BCI(腦機接口)?我不知道啊。人形機器人要來了嗎?你看馬斯克最近說的,他說“特斯拉之所以值得十萬億美元,是因爲人形機器人”。那如果所有這一切都要靠Nvidia來訓練……那Nvidia也值十萬億美元咯?我不知道,太科幻了。

7、聊黃仁勳和英偉達是如何變得今天這般強大的:

(1)Jensen就是那種瘋狂到敢把整家公司都壓進去的人。比方說,他們會在芯片還沒測試成功之前,就先下了大訂單,把公司賬上所有的錢都砸進去,或者說,他們會在項目還沒中標之前就先備好貨。最近也是類似的情況。他們下的產能訂單,大部分人都不信,比如他們給微軟的預測比微軟自己的內部預期還高。微軟都覺得:“我們不需要這麼多吧?”但Nvidia卻堅持:“不,你們會要這麼多的。”甚至還提前下了非取消訂單。

(2)他說,“玩遊戲的目標是贏,而你贏了的原因,是爲了能繼續玩下去。”他把人生比作彈珠檯:你贏了,就可以繼續下一局。對他來說,一切都是爲了“下一代”。不是15年以後的世界,因爲5年後一切就全變了。所以他的關注點永遠是“現在+下一代”,其他都不重要。

(3)他們有種精神,“管它呢,先發貨”,“儘快做量”,“儘快做出來”,“別讓不必要的功能拖延”,確保不需要改版本,好讓他們能儘快響應市場。

8、AI研究人員是第一批以“數量級”思維模式來思考問題的人。而在此之前,人類通常都是以“百分比增長”來思考的——工業化以來就是這樣。而再往前,人類基本只會考慮“絕對數值”。也就是說,人類的思維方式正在進化,因爲變化的速度加快了,一切都變成了“指數級”的變化。

9、當GPT-2使用那麼多芯片訓練的時候,那真的很令人震撼;然後GPT-3又訓練在更大規模的系統上。你知道,比如說20,000塊H100。再到GPT-4,用的更多。那時候我們就會說:“哇靠!”然後接着我們進入了“10萬塊GPU的時代”。現在,世界上已經有十個這樣的10萬卡集羣了。在10萬塊GPU,代表的其實是超過100兆瓦的電力需求。而我們現在內部Slack羣和其他渠道里都已經是,“哦,我們又發現一個200兆瓦的數據中心了。”現在只有在達到“千兆瓦規模”的時候我們纔會覺得“哦,這還有點意思”。當然,也許過不了多久,我們連千兆瓦都覺得無聊了。但現在這個指數級的發展真的瘋狂。資本支出也一樣——比如OpenAI曾經做的百億美元級訓練項目已經很瘋狂了。但現在我們在談的是“千億美元級的訓練”。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