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
轉自:中國婦女報

關鍵記憶
婦女與性別史研究者要有強烈的現實關懷,這是作為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在從事高校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同時,我盡己所能關注當下的社會現實問題,尤其是婦女問題。作為一個研究領域,婦女與性別史研究應當加強國際學術交流,性別平等的推進需要全球各地、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們必須重視歷史的垂訓作用,架起學術研究與學術普及的橋樑。
■ 口述人:上海師範大學教授 裔昭印
■ 訪談、整理人: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蔡雙喜
2025年,是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下稱北京世婦會)召開暨《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通過30年。在全球推動性別平等與婦女賦權的關鍵節點,回顧本人與團隊從事婦女與性別史研究、推廣研究成果以及構建學術交流平臺的歷程,不禁感慨萬分!
將婦女理論研究作為終生志業
傳統史學中,男性佔據着歷史舞臺的中央,婦女是歷史敘述的「失語者」。在當代史學革新和婦女運動的推動下,20世紀60—80年代,婦女史研究在西方和我國先後興起。1992—1994年,我在美國馬里蘭大學訪學,接觸到前沿的婦女史、社會文化史研究以及社會性別理論,選修了相關課程。1995年9月,北京世婦會召開之時,我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瞭解到中國作為會議的東道主,將男女平等定為基本國策,我十分興奮,決心將婦女理論研究作為終生志業。結合所學專業,我的博士論文從文化和社會性別的視角研究了古希臘婦女的狀況,2001年以《古希臘的婦女——文化視域中的研究》為題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作為國內第一部研究古希臘婦女問題的專著,該書具有學術開拓性。出版次年,該書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二等獎,2004年又獲第一屆中國婦女研究優秀成果專著類二等獎。此後,西方婦女史研究逐步成為我重要的研究領域。
2002年,我申請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方婦女地位的歷史變遷》獲得立項。經過整整7年的潛心研究與努力,本人領銜與國內10多名學者共同撰寫的70多萬字的《西方婦女史》由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該書是國內第一本系統研究西方婦女史的學術著作。2013年,該書獲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校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著作三等獎。
隨着在西方婦女史和社會文化史領域研究的逐步深入,我出版了一系列較高質量的學術成果,出版著譯作7部,論文60多篇。2012年,我與洪慶明、康凱、張凱合作翻譯了《世界婦女史》,該譯著榮獲第三屆中國婦女研究優秀成果譯著類二等獎。本人撰寫的20餘篇婦女與性別史研究論文在《歷史研究》《世界歷史》《學術月刊》等權威與核心期刊發表,其中,《中西婦女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婦女史研究的興起與當代史學》被《新華文摘》轉載。
承擔社會責任 構築交流平臺
在我看來,婦女與性別史研究者要有強烈的現實關懷,這是作為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在從事高校教學和學術研究工作的同時,我盡己所能關注當下的社會現實問題,尤其是婦女問題。本人積極參加國際社會科學委員會「性別、全球化與民主」研究會、全國婦聯、上海市婦女學學會和上海師範大學女性研究中心的活動,為將社會性別意識納入決策主流作出努力。作為上海師範大學女性研究中心的常務副主任和上海市婦女學學會理事,我帶領中心課題組成員先後完成了「上海高校女知識分子地位研究」「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公共政策評估研究」「都市文化與女性發展」等課題研究,於2005年出版了《社會轉型與都市知識女性》一書。該書2010年獲得了第二屆中國婦女研究優秀成果調研報告類二等獎。
本人率領團隊致力於推廣女性研究,尤其是婦女史研究的學術成果,努力搭建國際和全國學術交流的平臺。2002年,上海師範大學女性研究中心、日本中國女性史研究會與上海婦女學學會舉辦了婦女史國際研討會。2010年、2013年,上海師範大學世界史學科和女性研究中心先後召開「婦女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新視野下的世界婦女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從社會性別視野探討婦女史諸多問題。2015年,在北京世婦會召開20週年之際,我們召開了《婦女與性別史研究》創刊諮詢會議。2016年,該刊正式創刊發行。《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由裔昭印任主編,洪慶明任副主編,每年一輯,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目前已經出版九輯。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將該刊列為選材範圍的集刊,轉載其中多篇論文。從2016年起,上海師範大學世界史學科、校女性研究中心和《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編輯部每年舉辦婦女與性別史研究國際或全國學術研討會。近兩年,上海婦女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也成為會議的主辦方之一。《婦女與性別史研究》和以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吸引了大批國內外學者和青年研究者參與研討,成為我國婦女與性別史研究者交流與對話的重要學術平臺。
加強國際交流 重視學術普及
作為一個研究領域,婦女與性別史研究應當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女性賦權和性別平等的推進需要全球各地區、男女兩性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們必須重視歷史的垂訓作用,架起學術研究與學術普及的橋樑。
本人十分重視中外學術文化交流和歷史知識的社會化普及。2001年,我受瑞士全國婦女聯盟邀請考察其教育和性別平等實施的情況。2010年,我在北京召開的第三世界婦女科學組織第四屆大會上作了學術報告。2011年,我應邀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作了關於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學術報告。2014年,我受邀在英國廣播公司(BBC)上映的歷史紀錄片《女性的崛起》中講授「漢代儒家的性別觀念與女性生活狀況」,受到關注和好評。2021年,我在北京召開的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第三分論壇上,作了關於古代中國和古希臘性別關係傳統的學術報告。作為歷史研究與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有責任與高校師生分享學術前沿動態,以知識服務社會大衆。近年來,我應邀向復旦大學、東北師範大學、上海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等10多所高校師生開設婦女史主題學術講座,受邀在上海圖書館、湖南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等大衆文化平臺開講座,普及婦女與性別史和社會文化史知識。
今年是聯合國成立80週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全球婦女峯會即將在北京召開。在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的關鍵時刻,以「北京+30」為契機,召開全球婦女峯會,將加速世界各國婦女全面發展的新進程,並為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提供新的動力。我們將以全球和中國本土的視野,努力進行理論與方法創新,為構建中國自主的婦女理論知識體系貢獻力量。學術研究應當融入現實生活,我們要借鑑歷史經驗,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兩性之間的和諧性別關係貢獻智慧和力量,用自己的研究和實際行動推動全球和我國婦女事業發展,推動男女平等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