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物價長期低位運行是我國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也是宏觀經濟保持平穩運行,微觀體感卻存在一定“溫差”的重要原因。
——————————
物價是經濟的“晴雨表”,更是民生與企業的“體感溫度計”。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近期在發佈最新的經濟數據時表示,8月主要指標總體平穩,經濟增長“穩”沒有改變,就業“穩”沒有改變,價格“穩”也沒有改變。
在3個“穩”中,價格因持續低位運行備受關注。今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長期處於低位,不過,在政策推動下的積極變化正在累積,8月核心CPI同比上漲0.9%,漲幅較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已連續4個月回升。付凌暉指出,這主要由工業消費品價格和服務價格回暖帶動。
當下正值“十五五”規劃前瞻佈局的關鍵階段,下階段經濟走勢及價格調控路徑,成爲宏觀經濟領域關注的焦點。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閆衍談到,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速爲5.3%,超過市場預期,但三季度經濟下行壓力凸顯,8月一些宏觀指標回落,爲完成全年5%左右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如何穩物價,擴內需,是否需要像去年四季度一樣出臺一攬子刺激政策,這都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9月21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發佈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其中提出,站在“十五五”規劃政策窗口期,需高度重視價格問題,通過多項舉措推動“十五五”時期價格合理回升。在同日舉行的論壇上,多位專家圍繞當前價格低迷現狀、影響因素及破局策略展開深度研討,爲“十五五”期間穩定價格、夯實經濟增長基礎提供關鍵思路。
政策發力與“反內卷”見效,核心CPI持續回升
8月價格指數出現了一定的積極變化。在整體物價低位運行的背景下,核心CPI連續4個月回升,反映出供需關係、消費市場等領域的改善態勢。
這一回升態勢,離不開政策推動與市場環境優化。付凌暉解釋,今年以來,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企業無序競爭治理穩步推進,工業消費品領域供求關係持續改善,帶動價格上漲;同時,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深入實施,居民暑期出行、文旅消費升溫,高品質社會服務需求擴大,推動服務價格回升。
8月核心CPI爲2024年2月以來最高,是否意味着價格迎來了轉折點?
對此,付凌暉表示,判斷經濟指標轉折點需謹慎分析。從近期情況看,推動CPI合理回升的有利因素較多。一是消費需求有望擴大。隨着天氣轉涼,食品消費需求有所增加,中秋、國慶節日臨近,假日消費也有望擴大,將有利於帶動CPI上漲。二是季節性因素帶動。隨着季節變化,服裝換季上新,價格可能會穩中有漲。新學期開學後,教育服務需求擴大,也會帶動相關價格變化。三是“反內卷”治理效果顯現。近期,依法依規治理企業無序競爭,帶動相關行業生產價格出現積極變化。生產價格向消費價格傳導,也有利於CPI回升。
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也顯現向好跡象,8月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2.9%,降幅較上月收窄0.7個百分點,環比持平。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關注到,“反內卷”助力物價改善。他說,無論是當前物價運行改善還是未來進一步推動物價回升,以“抵制企業無序競爭、推動重點行業產能治理”爲核心的供給側“反內卷”都被當成重要的政策工具。
一組數據有力地證明了“反內卷”正在顯效。8月份,煤炭加工、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出廠價格比上月收窄3.2-10.3個百分點,光伏設備及元器件製造、新能源車整車製造價格同比降幅分別收窄2.8和0.6個百分點,這5個行業對PPI同比的下拉影響比上月減少約0.5個百分點。
不過,價格領域仍存隱憂。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誠信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毛振華指出,8月CPI同比下降0.4%,環比持平,市場供求矛盾尚未緩解,且CPI已連續30個月在0附近波動,PPI連續30多個月處於負區間。
資產價格的波動也加劇了價格困局。毛振華提到,8月70個大中城市房價同比降幅雖總體收窄,但長期處於下行通道,居民資產負債表縮水,通過“房價下跌—居民消費意願收縮—企業利潤承壓—就業與收入預期惡化”的鏈條,加劇對經濟的“負向循環”。
更值得關注的是,與價格密切相關的GDP平減指數(名義GDP與實際GDP之比)已連續9個月爲負,創下歷史最長負增長紀錄,名義GDP增速顯著低於實際GDP增速,不利於經濟良性循環。
多重因素制約價格回升
物價保持合理水平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之一。如果物價持續低位運行,將影響企業增產增收,從而最終影響就業和收入。今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目標爲2%左右。報告提到,結合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物價目標設置經驗,2%通脹已成爲發達經濟體普遍認可的“價格穩定”標準,也符合中國從工業大國向消費大國轉型的現實情況。
多位專家認爲,當前,物價長期低位運行是我國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也是宏觀經濟保持平穩運行,微觀體感卻存在一定“溫差”的重要原因。爲何價格低迷局面難以扭轉?多名專家從多維度剖析根源,認爲這是經濟增速換擋、內外供需失衡、宏觀主體預期偏弱等多重矛盾疊加的結果。
“經濟基本面是決定物價走勢的基礎。”毛振華談到,“十五五”時期我國經濟增速將繼續換擋,經濟增長承壓直接制約價格回升——經濟高速增長期往往伴隨價格上行,而增速換擋期內,企業盈利空間收窄、居民收入增長放緩,導致商品與服務價格缺乏上漲動力。同時,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上升、外需承壓,疊加居民收入預期偏弱、就業壓力大,進一步抑制消費改善,加劇物價下行壓力。
他認爲,本輪物價持續偏低的核心約束在於需求不足,這一因素或將持續影響“十五五”時期物價走勢。過去價格問題常被忽視,如今已成爲影響民生、企業經營與經濟增長的核心變量之一。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高培勇指出,價格持續低迷有兩大核心原因:一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二是收入與財富分配格局變化引發預期下行。這種預期變化會深刻影響當前消費和價格水平,分析宏觀經濟必須將預期納入考量變量。
“從長期看,人們對自己未來收入的預期不僅僅取決於對經濟形勢的判斷,更多取決於未來分配製度的走勢。”高培勇建議,“十五五”時期,要作出更貼近中國現實的分析,在短期政策調節和刺激之外,走出一條以改革開放爲根本,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道路。
“消費已不僅是‘收入的函數’,更是‘財富積累的函數’。”高培勇建議,當前的分配改革需兼顧“收入分配”與“財富積累分配”,且必須聚焦居民個人層面,而非中間環節。具體而言,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同時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的調節力度。
他關注到,當前,宏觀政策圍繞着提振消費“火力全開”,比如,最具代表性的是3000億元以舊換新財政補貼政策,“不要小看它。”“以舊換新”“煥”出了消費新活力。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8月中旬,今年以舊換新帶動相關商品銷售額已超1.9萬億元,惠及超3.2億人次。
此外,毛振華也提到,“十五五”時期,物價回升有基礎。展望“十五五”時期,伴隨以人爲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反內卷”推進下產能治理顯效,以及新動能持續蓄勢,我國的內需潛力將不斷釋放,儘管難以徹底解決供需結構性失衡問題,但有望階段性緩和,爲物價平穩回升提供支撐。
政策組合與改革協同發力穩價格
針對下階段及“十五五”期間如何推動價格回到合理區間,多位專家形成共識:需以“明確目標+政策組合+改革深化”爲框架,既靠短期政策穩需求、防風險,也靠長期改革破瓶頸、強基礎,形成合力破解困局。
在目標設定上,毛振華提出,將CPI同比增長2%作爲“十五五”長期平均通脹目標,且從“控制目標”轉爲“奮鬥目標”。若未達標,建議啓動補償機制。補償機制需綜合參考失業率、稅收增速、企業及居民收入增速等微觀“體感”指標,確保政策調節貼合市場實際。
面對有效需求不足的難題,毛振華認爲必須突破傳統政策侷限,“出大招”刺激內需。在短期政策層面,借力財政政策,通過“三個抓手”發力:一是向居民發放消費補貼,將低效、無效基建支出轉爲民生消費補貼,提振居民消費能力與信心;二是發放保障房購買專項補貼,從供需兩端推動房地產市場出清;三是推出債務置換方案,解決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問題,緩解企業流動性壓力。在貨幣政策方面,降準降息仍有操作空間,需聚焦服務消費、“三農”、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降低全社會融資成本,保持流動性合理充沛。
“我們要全面推進‘反內卷’治理,化解過剩產能、優化供給結構。”在毛振華眼裏,“反內卷”已成爲中國經濟結構性調整的關鍵舉措,需多措並舉持續推進反內卷治理。他還提及,堅決制止地方“一哄而上”佈局“熱點行業”。
針對下階段的經濟形勢,他提出,當前提振最終消費需求是核心,但居民部門槓桿率下降、預防性儲蓄傾向上升,短期內不宜過度依賴居民加槓桿,應重點穩住企業部門槓桿,適度提升政府槓桿率。“如果通脹比較低,沒有達到預期水平,積極的財政政策可以‘不退坡’,給市場一顆‘定心丸’。”
長期改革則需破解深層矛盾,其中,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是穩價格的重要支撐。
此外,在市場機制建設上,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楊瑞龍還提到,“內卷”本質是“市場出清機制缺失”,部分企業與地方政府“託底”低效產能擠壓市場空間,未來,需深化國企改革與地方財稅改革,讓價格成爲供需平衡的“信號燈”;同時要優化營商環境,切實保護民營經濟。他進一步強調,穩價格的核心是穩消費,穩消費的關鍵是穩收入,而穩收入的基礎是穩就業,穩就業則依賴於穩企業。通過“穩企業”實現“穩就業”“穩收入”“穩消費”的連鎖效應。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