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量投資VS盈利難題:貝恩測算顯示AI收入仍存8000億美元缺口

智通財經
09/23

智通財經APP獲悉,OpenAI等人工智能(AI)企業紛紛披露數百億美元的數據中心投資計劃,但在如何創造收入覆蓋這些成本方面卻進展緩慢。如今,諮詢公司貝恩發佈測算稱,這一收入缺口可能比此前預期的更為龐大。

貝恩在週二發佈的年度《全球科技報告》中指出,到2030年,AI企業需合計實現每年2萬億美元的收入,才能為滿足預期需求所需的算力提供資金支持。然而貝恩預測,由於ChatGPT等服務的商業化進程跟不上數據中心及相關基礎設施的支出需求,這些企業的收入或將比這一目標少8000億美元。

該報告可能引發外界對AI行業估值與商業模式的進一步質疑。當前,OpenAI的ChatGPT、谷歌的Gemini等服務日益普及,全球企業紛紛佈局AI領域,這意味着算力與能源需求正快速攀升。但AI帶來的成本節約效應,以及企業通過AI創造額外收入的能力,卻未能跟上這一增長步伐。

貝恩全球科技業務主席大衛·克勞福德(David Crawford)表示:「若當前的規模擴張規律持續,AI將對全球供應鏈造成日益加劇的壓力。」

據報道,OpenAI目前每年虧損數十億美元,且將增長置於盈利之上,但該公司預計到2029年實現現金流為正。不過,貝恩並未分析若AI企業到2030年仍無法實現盈利,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

彭博情報數據顯示,到下一個十年初(2030年前),微軟(MSFT.US)、亞馬遜(AMZN.US)、Meta(META.US)等科技巨頭在AI領域的年度合計支出將增至5000億美元以上。OpenAI、DeepSeek等企業不斷推出新模型,既刺激了市場對AI服務的需求,也推動整個行業加大投資力度。

貝恩指出,到2030年,全球AI增量算力需求可能飆升至200吉瓦(GW),其中美國將佔據一半份額。儘管技術與算法的突破或能緩解這一壓力,但供應鏈限制或電力供應不足仍可能阻礙AI行業的發展進程。

除算力投入外,頭部AI企業還在產品研發上投入巨資。「自主AI智能體」(Autonomous AI agents)便是重點領域之一,這類智能體可在有限指導下像人類一樣完成多步驟任務。貝恩預計,未來3至5年,企業將把高達10%的科技支出用於構建核心AI能力,包括智能體平臺等。

除AI服務外,貝恩在這份年度科技報告中還預測,量子計算等領域將迎來增長。該報告稱,這一新興技術有望為金融、製藥、物流、材料科學等行業創造總計2500億美元的市場價值。

儘管有人期待量子計算能出現單一突破性進展,但貝恩認為其發展將呈漸進曲線:未來10年內,量子計算將先在特定細分領域實現初步應用,隨後逐步擴大應用範圍。

貝恩表示,人形機器人正吸引大量資本投入,普及率不斷提升,但目前仍處於部署初期,且嚴重依賴人類監督。該諮詢公司指出,人形機器人的商業成功將取決於生態系統的成熟度,而儘早開展機器人試點的企業有望在行業中佔據領先地位。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