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餐廳這招太心虛了

未來消費
09/24

作者| 方喬

編輯| 劉漁

“哈哈,這種行爲確實很'綠茶',很Bitch。”

9月22日,羅永浩在微博上這樣評價綠茶餐廳撤掉“現做”招牌的行爲。這位以敢說話著稱的企業家再次開火,這回的目標是剛剛陷入預製菜爭議的綠茶餐廳。

幾天前,《南方日報》記者在深圳實地探訪時發現,綠茶餐廳門外那塊寫着“本店無預製菜,現點現做”的招牌不見了。不僅如此,連外賣餐具上印的“無預製菜”字樣都被黑漆塗掉了。

綠茶餐廳的舉動被外界解讀爲在西貝預製菜爭議發酵後的“自保行爲”,然而這種處理方式不僅沒有平息質疑,反而似乎坐實了其使用預製菜卻對外宣傳“現做”的事實。

作爲今年5月剛剛在港交所上市、半年報顯示營收同比增長23.1%的餐飲企業,綠茶餐廳此時陷入信任危機。

綠茶餐廳的麻煩其實早有徵兆,去年3月,杭州的綠茶餐廳就被曝光賣的38元“佛跳牆”是預製菜,菜單上卻沒標註。當時雖然下架了產品,但消費者心裏的疑慮已經種下。

翻開綠茶集團的招股書,裏面寫得很清楚:公司跟205家第三方食材加工公司合作,把大部分食材製備工作外包出去。到了門店,員工只需要做“簡單操作”就能上菜。這套模式確實能保證口味一致,提高效率,但跟門店外那塊“現點現做”的牌子明顯對不上號。

西貝事件爆發後,消費者對“現做”這個詞變得格外敏感。綠茶餐廳選擇悄悄撤牌,本想避開爭議,結果反而暴露了心虛。《南方日報》記者問深圳門店的工作人員什麼時候撤的牌子,對方說“不清楚”。

但問到菜品是不是預製菜時,員工又強調烤雞這些招牌菜是現做的。這種前後矛盾的回應讓人更加懷疑。

更要命的是,有網友發現外賣餐具上的“無預製菜”字樣被人工塗黑了。這種操作無疑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既然要遮蓋,爲什麼不一步到位換掉餐具?這種半遮半掩的做法讓消費者覺得被耍了。

黑貓投訴”平臺上,多名網友投訴綠茶餐廳的這種行爲。有人說,用預製菜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用了還要裝作沒用。消費者要的不是絕對的“無預製”,而是一個誠實的交代。

羅永浩的炮轟把事情推向高潮,他認爲,如果不強制標註預製菜,那些偷偷使用的餐廳會獲得成本優勢,逼得其他餐廳也跟風使用,最後劣幣驅逐良幣,整個行業都完蛋。這話雖然說得重,但確實點中了要害。

證監會去年曾經專門詢問過綠茶餐廳的食品安全和預製菜佔比情況,要求說明供應鏈模式和預製菜比例。現在看來,這個問題比想象中更加敏感。

綠茶餐廳今年的財務表現確實亮眼,8月發佈的半年報顯示,營收22.9億元,同比增長23.1%;淨利潤2.34億元,增長34%。看上去一片繁榮,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問題。

增長主要靠外賣撐着,上半年外賣收入5.24億元,同比暴漲74.2%,佔總營收快到四分之一了。反觀堂食業務,人均消費從去年的58.1元降到55.5元。翻檯率雖然維持在3次左右,但離創始人王勤松說的“4-7次”目標還有距離。

這種結構變化說明綠茶餐廳正在向外賣平臺傾斜資源,堂食體驗反而在走下坡路。外賣客單價比堂食低3元左右,雖然量大,但利潤空間被壓縮。

公司解釋說,向二三線城市擴張導致定價差異化,爲了應對消費下行,新菜品定價也向低端傾斜。這些理由聽起來合理,但也暴露出增長的質量問題。截至8月,綠茶已經開了超過500家店,覆蓋100多個城市,擴張速度確實夠快。

問題在於,快速擴張必然依賴標準化,而標準化就離不開預製。這是所有連鎖餐飲企業都面臨的矛盾:消費者要的是現做的煙火氣,資本要的是可複製的效率模式。綠茶餐廳想兩頭討好,結果兩頭不討好。

其他餐飲品牌也在經歷類似的轉變,海底撈開始在兒童餐菜單上標註“部分預加工”,喜家德的“拒絕預製”標語也被塗掉了。

但也有品牌選擇了更坦誠的路線,比如老鄉雞把菜單分成現做、半預製、復熱預製三個等級,薩莉亞乾脆以“預製菜之王”的身份示人,憑藉便宜的價格和清楚的標識贏得認可。

對於綠茶餐廳而言,作爲初代網紅餐廳,它有自己的基因優勢,但在菜品創新、供應鏈效率、服務體驗方面需要更快的市場響應。

綠茶集團對未來倒是有清晰規劃:繼續開店、拓展海外市場、收購新品牌。去年收購的百年老字號“望江樓”還在調整模型。但在解決誠信問題之前,這些宏偉計劃都可能受到影響。

這場預製菜爭議暴露的核心問題是標準缺失,監管層面,中央廚房不等於預製菜;消費者層面,不是現切現炒就算預製。這種認知差異造成了餐飲企業的“預製菜羞恥”——一邊大規模使用,一邊不敢承認。

消費者其實很好說話,他們不反對預製菜,反對的是被欺騙。薩莉亞能成功,就是因爲價格夠便宜、標識夠清楚。撤掉招牌只是開始,如何重建消費者信任纔是真正的考驗。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