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張全國肥胖率分佈地圖火了。究竟我國肥胖率達到了什麼程度?哪些省份肥胖率最高?
北方肥胖率普遍高於南方
說起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是衡量肥胖的一個常見指標,計算公式為:BMI=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根據中國成人BMI分類標準,BMI的界限值為:低體重(BMI<18.5),正常體重(18.5≤BMI<24),超重(24≤BMI<28),肥胖(BMI≥28)。這就意味着,如果BMI指標介於18.5和24之間,那麼恭喜你初步符合健康體重標準。不過,BMI只能算出分佈於四肢的「看得見的脂肪」,對那些具有更高健康風險的、存儲在內臟周圍的「看不見的脂肪」就無能為力了,所以,更為專業評判是否肥胖還要藉助於腰圍、臀圍、腰臀圍比。就像有一些人四肢纖瘦,體重達標,但是肚子大的也需要警惕,因為男性腰圍≥90釐米、女性≥85釐米,即為腹型肥胖,也叫作「中心性肥胖」;當男性腰臀比例大於0.9、女性大於0.8時,表明是內臟脂肪過剩的高危人羣,大於1.0也屬於腹型肥胖。
日前,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聯合中國天氣網首次推出了針對成年人羣體的《全國肥胖率分佈地圖》,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全國31個省份被劃分為不同等級的5個「胖區」。第一等級、肥胖率最低的省份分別是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青海、寧夏,平均十個人當中有一人肥胖。第五等級、也就是肥胖率最高的是清一色的北方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山東、遼寧,每五人中就有一人肥胖。陝西與上海、湖北、安徽、重慶、四川、海南排在第三等級,屬於中游。
可以看出,有比較就有傷害,全國無省不胖,比重最少也達到了10%,最高20%。需要強調的是,這份肥胖率地圖並不包括未成年人羣體,而且僅以BMI≥28作為唯一判別依據,所以,勢必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出真實的肥胖率狀況,但如果加上腹型肥胖這一羣體,肥胖率數據或許更為扎心。
總體來說,北方地區的肥胖率普遍高於南方。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給出的解釋是,「它藏在遺傳、飲食、身體活動水平、生活習慣以及社會環境等等因素裏」。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和中國天氣網還同時聯合發佈了《全國鍛鍊率分佈地圖》。所謂鍛鍊率,是指通常每週至少一天業餘參與中等強度或以上鍛鍊,且當天鍛鍊持續至少10分鐘的人在人羣中所佔的比例。這份地圖也把全國31省份的鍛鍊率按照由低到高劃分為5個等級,第一等級、也就是鍛鍊率最低的是重慶、貴州、廣西、西藏、內蒙古、河北,第五等級、也就是鍛鍊率最高的是廣東、福建、江蘇、北京、天津。陝西與新疆、浙江、河南、湖北等省份居於第三等級。
京津地區和東部到南部沿海地區鍛鍊率相對較高,但綜合全國肥胖率和鍛鍊率兩份地圖來看,廣東是為數不多的鍛鍊率最高且肥胖率最低的省份,有意思的是,北京、天津不僅處於肥胖率最高等級,鍛鍊率也是最高等級。
體重,也是國家操心的一樁大事
記者注意到,這並非全國首份肥胖率地圖。2023年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母義明教授團隊就公開發布過一幅數字版的「中國肥胖地圖」,綜合來看,在各種不同出處的「肥胖地圖」中各省排名不盡一致,所以,此次官方機構下場公佈肥胖率地圖,重要的不是具體排名,而是傳遞出一個重要信息——體重不只是個人問題,也是國家操心的一樁大事。
早在2016年,知名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的全球成年人體重調查報告顯示,胖子的數量已經超過了瘦子,中國也超過了美國,成為胖子最多的國家。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全國各年齡組居民超重肥胖率保持繼續上升趨勢,其中,成年人肥胖率已分別達到34.3%、16.4%,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超過50%;6歲至17歲的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歲以下的兒童達到10%。胖子越來越多,且呈現低齡化趨勢,尤其是與之相伴的直接或間接的醫療支出和社會經濟負擔水漲船高,使得肥胖正成為一個扎心的事實、一個令人揪心的趨勢。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吳靜表示,當前,我國慢性病負擔問題嚴峻,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等四大類慢性病佔總死亡比重近90%。超重和肥胖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多種癌症等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給全球帶來巨大的疾病和經濟負擔,併成為我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官方最新發布的《體重管理指導原則(2024年版)》預警:若超重肥胖問題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國成人、兒童超重肥胖率將分別達到70.5%和31.8%。
世衛組織指出,肥胖是可以預防和逆轉的。但從實踐來看,相對成功的國家也只是阻止了肥胖率的進一步快速上升。就如,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早已是共識,但要養成健康生活方式註定知易行難。本報綜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