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妝品牌如何避開「升龍」式雷區?

藍鯨財經
09/24

文|未來跡FBeauty

本該與自然共生的戶外品牌,卻在喜馬拉雅地區大辦「煙花秀」。

9月,一條「升龍」在這裏劃破長空——不是傳說中的神話,而是戶外品牌始祖鳥與藝術家蔡國強合作的煙花作品。活動視頻一經發布,質疑的聲音就湧了上來。環境保護專業人士、戶外愛好者和網友們集中發問:

高原生態本來就脆弱,這樣大規模的煙花到底會不會破壞環境?一個長期以「親近自然、尊重自然」自居的戶外品牌,為什麼在世界第三極做出如此「冒進」的事情?

事情發酵得比預想更快。始祖鳥和蔡國強先後道歉,官方介入調查,但品牌形象已遭到影響。關聯公司安踏體育一天蒸發77億市值,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央媒密集評論,強調自然敬畏與生態倫理,點明商業營銷不能以破壞自然為代價。

原本一場想借藝術拔高品牌精神的秀,結果變成一堂輿論公共課。折射出現代品牌在藝術跨界營銷、環保倫理、公衆溝通三個維度的挑戰。

對美妝企業來說,這場風波也值得細細咀嚼:如果換成自己,會踩中這些坑嗎?能不能守住「言行一致」的底線?能不能在創意與責任之間找到平衡?

「升龍」背後真相:三個讓品牌翻車的雷區

「始祖鳥炸山」,其實也體現出當下品牌營銷的困境:一邊是對流量和注意力的渴望,另一邊是日益嚴苛的公衆價值觀與監管環境。人們對品牌的期望不再是提供好產品和服務那麼簡單,而是希望它在文化、道德和倫理層面也是「好公民」。

如果拆開來看,這次事件之所以引發極其廣泛的批評,關鍵在於生態敏感性。

喜馬拉雅這樣的高海拔地帶,生態系統極其脆弱,土壤恢復慢,植被罕見且生長週期長,野生動植物對噪聲、化學物質、水分和氣候變化都很敏感。即使是標榜「環保」或「可降解」的物料,也可能通過煙霧殘留、金屬碎片、噪音、光污染、震動等方式造成損害。

喜馬拉雅山脈

主辦方雖然宣稱事前獲得審批、採用環保材料、安排清理、疏散動物等,但公衆質疑的是這些措施是否真正落實、是否足夠,以及是否對照當地生態恢復週期進行了科學評估,尤其是「生物可降解」並不等於「無殘留或快速消失」。

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中國科學院植物學博士顧壘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一塊香蕉皮丟在熱帶森林裏可能一天就沒了,但丟在5000米的高山上可能第二年還在那兒。

而且喜馬拉雅地區不僅是自然生態獨特的地區,對藏區居民而言,山嶽、雪山還具有宗教、文化或精神上的神聖意義。煙花、爆炸、噪音等可能被視為對這些神聖空間的不敬。藝術與商業行為在此處介入,忽略或商業化了當地文化,這種「無視」也是需要警惕的。

另一重原因是品牌預期落差和危機應對失靈。

長期以來,始祖鳥在戶外圈、戶外運動消費者中,是以「高性能」「尊重自然」「環保」「探索自然環境」為核心價值的品牌。大衆因此對其「在高山燃放大規模煙花」的行為感到矛盾與背叛——「賣裝備用來保護和體驗自然,卻在自然中做可能破壞它的藝術營銷」。這種「言行不一」,讓輿論情緒幾乎成了一邊倒的批評。

品牌與藝術家在受到批評後雖然發佈了道歉聲明,但部分公衆認為聲明中「偏重於形象維穩/輿論控制」而非實質性責任承諾,進一步要求透明、實證和長期責任,因此批評的聲音依然在持續擴散。

「這件事觸及到了公衆在環境保護和生態敬畏上的道德底線,品牌和藝術家都欠缺考量。」營銷專家、上麒廣告公司創始人楊正華認為,「這樣的案例在廣告業內其實也比較少見。」

「在這個活動裏,藝術家和品牌有很大的ego,都把自己放得太高了,藝術家為了實現在標誌性地標創作出‘不朽’的作品,品牌為了商業利益和聲量,共同選擇了一個高風險的location,而忽略了公衆的感受和環保底線。如果這是純藝術活動,爭議可能僅限於藝術範疇。但一旦與商業品牌綁定,就變成了‘疊加debuff’。」

現實考題:美妝企業的可持續實踐鏡像

對美妝企業來說,這不是一場遙遠的「他山之石」,而是觸手可及的現實考題。因此,我們不妨把它看作一面鏡子,映照出美妝企業能參考的三個方面的啓發:

第一,品牌價值觀必須和真實行為綁定,而不僅僅是廣告口號。

始祖鳥原本在消費者心智裏是「極限戶外、尊重自然」的代名詞,這次爭議之所以激烈,就是因為行為與既有認知衝突,美妝企業同理。不能一邊用「源自自然」講故事,一邊在執行層面做可能破壞生態的事。

第二,謹慎考量品牌表達的「冒犯性」。

藝術領域有一種常見的說法:當代藝術是「不怕捱罵的藝術」。「當代藝術本身具有引發爭論、促進社會反思的特性,這並非完全是壞事。但品牌與藝術合作不同。」楊正華認為:「品牌的核心是避免公關危機,追求的討論應具有建設性。而從輿論看,此次事件的討論‘踩着品牌和藝術家的屍體’進行,是負面且具有破壞性的,對品牌造成了實質傷害。」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不僅僅是環保的問題。」他補充道:「這提醒我們做任何一個活動的時候,不是隻想如何吸引人,還要思考對於周遭的人事物會不會產生任何的損害,有沒有影響別人的生活。」

比如大到這次煙花對高山環境生態的破壞,小到一次快閃活動後裝置拆除下來能否循環利用。「對任何經營生意的人來說,這會成為基本動作,本身我們任何一個人就應該要做到這些事,同樣作為一個品牌,它也應該要思考這些問題。」

第三,危機響應能力是可持續的一部分。

公衆越來越看重的不僅是「品牌出不出事」,還是「出事後怎麼處理」。在這一點上,品牌的公關、公益、產品、研發或許可以形成合力,給出一個好的危機預案,包含快速反應、真誠道歉、公開行動計劃和後續追蹤,而不僅僅是一紙聲明。

從這個角度看,「升龍」雖然是一場煙花秀,也像一個巨大的案例教學,把所有品牌在「跨界×可持續×輿情」這道難題上可能遇到的坑都暴露出來了。美妝行業要學會的不是如何「更炸裂」,而是如何「更匹配、更真誠、更有底線」。

消費者的心智在變。環保、透明、價值認同越來越成為購買決策的重要因素。今天的年輕人已經不太喫「掛幾個藝術家、搭幾個裝置、講幾個大詞」的套路,他們更願意看品牌到底做了什麼,做了多久,有沒有讓人和社會真正受益。

當企業從一開始就帶着這種思維去做營銷,或許能少走很多彎路。

美妝圈不乏「取之自然、回饋自然」的長期主義示範

如果要找一個更接近理想狀態的案例,自然堂或許能提供一些答案。

十六年前,它只是上海一家新銳化妝品公司,第一次把目光投向喜馬拉雅冰川水和高原植物,推出「雪域系列」,那是中國美妝行業第一次用「喜馬拉雅」這個詞講品牌故事。此後,自然堂每一步都和那片土地綁在一起,不是一次性「蹭熱點」,而是長期的投入和探索。

在自然堂集團公共事務總經理陳娟玲博士的回憶裏,2017年她第五次走進喜馬拉雅北麓,途經魯朗小鎮時,遠山、牧場、格桑花、風馬旗、揹簍裏的藏族母親,那一幅畫面徹底定格了品牌的初心——這不僅僅是取用自然資源的地方,更是一片需要被敬畏和回饋的家園。

也正是因為這種長期、親歷式的沉浸,品牌的可持續行動看起來不再像「公關項目」,而更是一場真心在踐行的旅程。

2016年,自然堂攜手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發起「自然堂喜馬拉雅環保公益基金」,開始在雪域高原系統推進生態保護;連續八季的「種草喜馬拉雅」行動在日喀則地區種下了666萬平方米綠麥草,不僅恢復植被,還為牛羊提供飼料,幫村民增加收入。2024年,崗西村靠這項行動獲得純收入超95萬元,惠及全村155戶706人。

這些數字背後,自然堂真實地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綁在一起。

去年,自然堂把這個公益項目升級為「喜馬拉雅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列入集團2030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首要目標,積極響應《生物多樣性公約》的三大目標:保護、可持續利用、惠益分享。

從種草喜馬拉雅,人工馴化高原植物代替野生開採,到今年的喜馬拉雅極限越野跑和桃花節、推出環保限量禮盒、在藏區設立美妝空間培訓化妝師……這些動作裏,能看到品牌用儘可能多的方式把「取之自然,回饋自然」落實到細節。

9月7日,自然堂組織50餘名專家學者、媒體代表奔赴海拔4500米的色季拉山,考察急尖長苞冷杉林線景觀和長期高山林線野外觀測體系,近距離觀察雪蓮、塔黃、紅景天、手參、杜鵑等珍稀高原植物的生存環境

這些動作耗時很長、鏡頭也不那麼炸裂,卻在悄悄改變這片土地和品牌的關係。

此外,外資美妝集團在將可持續從「口號」落地「實踐」上也貢獻了許多科學的方法論。

比如歐萊雅集團在15年前就開始在中國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其可持續動作在「研發-生產-銷售-回收」全鏈路都有所體現。

原料方面,歐萊雅使用的1600種產品原料均來源於 350 種植物,並嚴格遵循「避免、減少、恢復和再生」原則,致力於守護自然資源的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實現環境再生;生產和運營方面,在2019年達到中國各個工廠、分銷中心、研發與創新中心和辦公室等完整運營設施都達成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目標。

為了讓消費者能瞭解產品的環境影響程度,歐萊雅集團還和11位獨立科研專家開發出一套「產品環境影響五色盤」,從14個方面(如溫室氣體排放、水資源短缺、海洋酸化和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等),來準確衡量歐萊雅產品在生命週期每個階段對地球的影響。

另一家在生物多樣性方面有實際貢獻的是歐舒丹。這家法國企業從2022年開始與上海根與芽組織合作,於中國啓動了一項「百萬植樹計劃」,連續三年在寧夏白芨灘種樹治沙,截至今年8月已經完成53萬棵灌木的種植,在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為當地居民創造了可持續的生計來源。

這些路徑告訴我們,真正的「升維」需要靠經久的耐心和把自然作為夥伴的共生意識。因此,企業並不是不能做跨界、不能玩藝術,而是要先想清楚幾個問題:

我們和這片土地、這類文化的關係有多深?我們的行為是否和長期承諾一致?我們是否有足夠的透明度和科學評估來對公衆負責?一旦出現問題,我們是否有完善的危機預案和修復機制?

這些東西能讓「可持續」不至於淪為空洞的口號,而會變成有溫度、有故事、有長期性的信任。

也許有一天,當我們再談起喜馬拉雅,不再只是想到那條短暫的煙花龍,而是想到那些被守護的植物、那些被賦能的人、那些真正在發生的共贏故事——那時候,品牌的「美」就會成長為一種更大的公共價值。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