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楊依婷
編輯丨包永剛
當地時間9月18日,科技巨頭英偉達宣佈以每股23.28美元的價格,收購英特爾普通股,總投資額高達50億美元。交易完成後,英偉達可能持有英特爾4%及以上的股份,成爲英特爾的重要股東之一。
此外,英偉達官網還披露了一項重要的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開發多代定製的數據中心和PC產品,以加速落地大規模、企業和消費者市場的應用和工作負載。
根據協議內容,在數據中心領域,英特爾將爲英偉達定製x86處理器,這些處理器將被集成至英偉達的AI基礎設施平臺,並被推向市場;而在個人計算領域,英特爾則會推出集成了英偉達RTX GPU芯粒的x86 SoC,用於需要先進CPU與GPU集成解決方案的各類PC產品。
英偉達在聲明中強調,“雙方將通過英偉達NVLink實現架構無縫互連,同時結合英偉達在AI和加速計算領域的優勢,以及英特爾的CPU技術與x86生態,向客戶提供解決方案。”
消息公佈後,英特爾股價在盤前交易中一度猛漲超30%,收盤時漲幅達22.77%,報收30.57美元。英偉達股價也上漲3.49%
與此同時,AMD和Arm則股價下跌,AMD股價一度大跌超5%,後反彈收跌0.8%。Arm一度大跌7%,最終收跌4.5%。
芯片行業資深人士鄭義分析道,英偉達和英特爾的目前在技術上所能想到的協同點,並不太會震動彼此的消費者,而在服務器端則是巨震,甚至震動了Arm和AMD的根基。
具體來說,x86 RTX SoC將直接與AMD的APU形成競爭。考慮到英特爾在PC和筆記本CPU市場約79%的市場份額和英偉達在圖形GPU市場約92%的市場份額,“兩者結合將對AMD在集成顯卡領域的優勢形成威脅。”
同時,鄭義還補充道,對於AMD來說,還會在服務器產品方面會受到一些影響。AMD的超算主機依賴的Infinity Fabric在與英偉達的NVLink相比時,顯得有些遜色,尤其是在連接速度和數據一致性方面。此外,AMD主導的標準生態(如UALink、UCle、CXL)也將與NV-INTC私有協議聯盟涇渭分明,甚至可能失去在這些標準化項目中的主導位置。
01
當英特爾CPU遇上NVLink,英偉達自研的Grace會被放棄嗎?
從協議內容來看,此次合作的關鍵在於NVLink技術的深度整合。那麼,將CPU與NVLink整合的必要性有多大?又將帶來哪些挑戰?歡迎添加作者微信EATINGNTAE進行討論。
“英特爾的CPU和NVLink整合後的產品業務規模潛力具有不確定性。”接近英特爾的王順表示。從事芯片行業的孫晨也認爲,“對於IP互換深層開發的預期過於理想了,目前還無法預知會面臨什麼致命的問題。”
王順指出,英特爾與英偉達合作之後可以做統一內存,但這需要從操作系統到應用軟件的全面配合。“X86開放的軟件生態要支持這樣的變化需要較長時間,但也不排除技術實力強的企業會開發私有化的方案。”
從應用角度看,統一內存對於AI,尤其是模型訓練非常友好。因此,王順認爲,從AI的發展需求來看,業界有足夠的動力去改造上層的操作系統和軟件。
值得注意的是,英偉達自身也正在開發基於Arm架構的Grace CPU,並深度集成了NVLink。王順認爲,“客觀上,英特爾CPU + NVLink的組合會成爲Grace的競爭者。”
長期以來,英偉達的GPU在AI和高性能計算領域佔據絕對主導地位,但CPU市場一直是其軟肋。服務器GPU需要與CPU協同工作,而傳統的x86 CPU市場幾乎被英特爾和AMD壟斷。爲了打破這種依賴,併爲AI時代的計算提供更優的解決方案,英偉達推出了自己的首款數據中心CPU——Grace。
Grace是一款基於Arm架構的CPU,它的設計初衷就是爲了與英偉達的GPU深度集成,其最大的技術亮點在於利用NVLink技術,實現了CPU和GPU之間超高帶寬、超低延遲的直接互連,並支持統一內存,從而大幅提升AI模型的訓練和推理效率。
然而,孫晨告訴雷峯網,Grace CPU的價值更多體現在其對GPU語義的打通,而非其獨立性能的優越性。他坦言,“Grace在英偉達內部其實一直飽受爭議,DGX內部的Grace只是一個主機控制的附屬角色。”
王順也表示,“Grace所依賴的Arm架構在服務器應用軟件生態上尚未完善。”相比之下,x86架構在數據中心和企業市場擁有數十年的積累,軟件、驅動、工具鏈都非常完善。
“可以想象,如果DGX服務器實現了與x86至強處理器的直接連接(C2C),它將能擴展的用戶羣體會遠遠超過現在基於Arm Grace的系統。因爲Grace CPU更多是作爲DGX服務器(運行CUDA的環境)的一部分存在,而不是有自己獨立的用戶生態。”孫晨補充道。
此外,技術方面,孫晨也表示,通過NVLink技術,英偉達和英特爾可以實現GPU與x86處理器之間的直接連接,這樣就能繞開傳統PCIe連接帶來的限制,避免性能下降和數據一致性問題。雙方的技術合作主要集中在輸入輸出(I/O)和互聯層面,而非更底層的處理器指令集。通過這種方式,英偉達和英特爾能夠共同優化內存訪問結構,例如統一的內存池、緩存和寄存器,從而提升系統效率,尤其在英偉達的DGX系統中,可以實現更好的性能和更高效的計算。
儘管合作前景廣闊,但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雙方的合作協議中並未明確提及英特爾的代工業務。這讓人們開始思考:面對持續虧損的代工困境,英特爾的未來該如何自救?
02
50億美元之外:英特爾代工困境依然嚴峻
19日凌晨的新聞發佈會上,當英偉達CEO黃仁勳被問及是否會選擇英特爾作爲代工廠時,他謹慎地回應:“我們一直在評估英特爾的製造技術。”對於英偉達和英特爾合作的CPU將採用何種製程,雙方均未正面回答,只表示將在產品準備好後公佈更多細節。
英偉達的這筆投資,讓人們再次將目光聚焦在英特爾的代工業務上。
2021年,面對先進製程上的落後和市場份額的持續下滑,時任英特爾CEO的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在2021年做出了一個艱難而重大的決定——IDM 2.0戰略,同時設定了“四年五個製程節點”目標,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趕超戰”。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英特爾代工部門虧損高達70億美元,這一數字在2024年更是擴大到134億美元,佔公司整體虧損的71%。儘管英特爾在先進製程技術上屢次取得突破,但核心問題依然是難以吸引重量級的外部客戶。
爲了扭轉局面,英特爾曾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2024年,基辛格宣佈將芯片製造業務拆分爲獨立的子公司——英特爾代工(Intel Foundry),並暫停了在波蘭和德國的項目,將資源重點投入美國本土工廠。
2025年,英特爾新任CEO陳立武上任後,更是實施了大規模裁員,計劃年底前將員工總數從約10.98萬人削減至7.5萬人。陳立武表示:“這些是必要且艱難的決策,旨在簡化組織結構,把更多資源投入AI和晶圓代工等未來增長領域。”公司還承諾,將以更嚴格的財務紀律管理代工業務,確保未來的投資與客戶訂單直接掛鉤,並將18A製程的大規模量產作爲首要任務。
儘管如此,代工業務的復甦仍遙遙無期。2025年第二季度,英特爾代工業務營收44億美元,同比微增3%,但其中大部分收入依然來自英特爾自身的內部訂單。
分析師楊舒表示,“英偉達和英特爾的合作僅限於設計,協議中並未明確涉及代工業務,預計這項投資對英特爾的代工業務幫助有限。”
接近英特爾的王順也表示,“如果英特爾和英偉達的合作能深入到代工領域,那無疑將爲英特爾帶來更大的利好。”
如今,這筆投資更多被解讀爲一項戰略合作,而非代工訂單的承諾。那麼,此次合作的核心價值到底體現在何處?歡迎添加作者微信EATINGNTAE進一步討論。
03
二十年恩怨,沒有永遠的敵人
科技界向來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早在2000年初期,英特爾和英偉達就有過一段合作關係。彼時,英偉達剛剛成爲一家以圖形處理單元(GPU)爲核心業務的公司,專注於提供獨立顯卡,而英特爾則是CPU市場的領頭羊。英偉達的GPU通常與英特爾的CPU搭配出現在PC市場。
2004年,兩家公司曾簽署技術授權協議,允許英偉達生產兼容英特爾處理器的芯片組。
然而,2008年,英特爾推出了Nehalem處理器。英特爾認爲,2004年的授權協議並未涵蓋Nehalem及後續架構,因此英偉達無權再爲其生產芯片組。英偉達對此提出異議,並在2009年以違反合同爲由將英特爾告上法庭。這場法律糾紛最終在2011年以和解告終,英特爾同意向英偉達支付15億美元,以獲得爲期六年的專利交叉授權,並終止所有未決法律糾紛。
此後十餘年間,雙方几乎鮮有合作。
此次戰略合作絕非僅僅是一筆簡單的財務交易,它更像是兩大科技巨頭在AI時代的一次深度捆綁,一次以NVLink爲核心的關鍵性技術合作。
對於英特爾,孫晨認爲,這筆交易將更多利好其數據中心與人工智能事業部(DCG)。通過合作,英特爾能夠實現x86服務器的CPU到GPU(C2C)級互聯,並藉助NVLink技術重新融入高速增長的AI數據中心市場。
對於英偉達,孫晨則表示,2006 年,英特爾收回了給英偉達的x86交叉授權、總線授權,此次合作將使英偉達有機會重新獲得一些與x86相關的重要技術IP,進一步擴展其NV DGX/xGX服務器生態。“這是英偉達多年來最爲覬覦的領域。”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分析師楊舒表示,“從財務投資的角度出發,英偉達已經賺到了。”
鑑於外部環境的改善,楊舒短期內看好英特爾的發展,但長期則需要觀察英特爾內部環境的變化。“目前這更多還是資本運作。英特爾畢竟是科技公司,想要真正翻身,最終還是要靠技術和產品。”
注:文中王順、孫晨、楊舒、鄭義均爲化名。
//
近期熱門文章
液冷概念股暴漲31%,需求高峯卻要等3年後?
H20再起停產風波:去庫存還是謀新篇?
收購芯來,芯原的第二增長曲線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