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美團還是相信阿里

真是港股圈
09/26

今年以來,外賣大戰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京東加入,起初大家並不當一回事,畢竟京東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不可持續,但在京東大張旗鼓擴張之際,阿里更大規模補貼,導致三足鼎立,外賣大戰重現多年前的惡戰,美團被雙重夾擊,份額急劇下滑。

對於這場戰鬥,美團毫無疑問是第一輸家,沒有別的業務作支撐,Q3大幅虧損近在眼前,也是今年港股表現倒數冠軍,跌30%,是市值減少最多的個股,作為對比,京東今年不升跌,阿里漲1倍。美團的市值不知不覺間,也低於美股的doordash。

美團的失敗令人唏噓,但外賣業務的市場格局是否已被徹底逆轉,並不能確定。作為當前恒生指數中跌幅最大的標的,抄底美團的資金躍躍欲試,一年前,阿里也曾被拼多多壓制,市值也被超越,但反轉來得也很快,如今阿里和美團市值所隱含的回報率已經截然不同,是時候預期下美團的反轉了。

一、外推式的錯誤

一年前,阿里曾經也跟美團一樣的待遇,彼時的進攻者是拼多多,攜高效、低價、高增速還有出海進展的邏輯優勢,拼多多市值短暫追平阿里,都是近2000億美元左右。

雖然截止目前,拼多多GMV和阿里還有一定差距,去年利潤也還是差3百億,並且阿里還有大量的低盈利業務拖累,如雲服務、零售、外賣等。比較純電商業務,依然大幅領先拼多多。

但市場對於增速總是會線性外推,拼多多20%+的GMV增速,而淘天不足10%,幾年後份額就會完全逆轉。

即將掉為電商第二的預期,一直壓低着阿里的股價。當時最底部,阿里有綜合7%的回購+派息計劃,也難讓股價有所起色。

但是,拼多多的繁榮,並沒有持續太久,利潤高企,暴露大量假貨問題後,遭遇輿論反噬。注意到2024年,拼多多的take rate已追平了阿里,定價便宜,抽成一樣多,出在羊身上,總有人要受傷,拼多多實際上從商家身上吸血太多。

此時,阿里繼續堅持了過去的策略,為商家服務,並沒有完全跟隨拼多多無腦偏向消費者打法。在大家僅退貨,處處護着消費者的風氣下,阿里堅持了一貫的打法。甚至要懲罰惡意的羊毛黨,來維護商家利益。

於是,形勢發生了逆轉,拼多多不斷有優秀的商家離開,它們被競價淘汰,留下一堆偷工減料的大師,用戶終於發現了,次品就算僅退貨也是浪費時間,時間就是金錢。從這時開始,拼多多的一點價差,不再那麼香了。

而另一方面,國家消費補貼開啓,電商平臺只有B2C能獲益。而拼多多業務模式本質是C2C,拼多多本身不經營零售,沒有平臺商品的所有權,因此基本上不符合國補要求。

在家電等大類商品,拼多多暫時失去價格優勢,甚要自掏腰包補貼。

至此,雙拳旗下,電商業務上,阿里利潤維持,拼多多開始下滑,拼多多對阿里的衝擊也告一段落。

很多人說拼多多的市值上不去是管理層的原因,這是顛倒因果了。按現在的局勢看,拼多多管理層只不過是實事求是,不是管理層悲觀才導致了拼多多的下滑,而是知道自己的消費者導向模式,有問題,需要改革,給大家打預防針了。不派息回購,一來是海外開支較大,需要準備大量罰款(政治保護費)。二來,自掏腰包百億補貼,還要take rate下調來挽留商家,該花錢的地方很多,確實不足以支撐大幅回購派息。

當前阿里上漲一倍,背後自然是雲服務、算力、ai和外賣的敘事。但電商業務的止跌尤為重要,如果跟拼多多一樣利潤大浮動,股價很難像現在一樣順暢。

但同樣地,阿里如今大家認可的優勢,也並不是那麼可持續。

在分析阿里和美團這兩個公司的時候,其實它們是很像的,都是厲害的公司,體量都能影響全國民生,自成生態。也都是垃圾股,拉到10年,長期持有的人根本不賺錢。

問題都是亂搞一些低迴報業務,浪費時間,主業不夠專注,也缺乏海外成長。美團有優選這種腦溢血的業務,但阿里也有新零售餓了麼等神操作。

所以阿里外賣重新入局,加大投入即時零售,還有做到店打大衆點評,是業務又開始多元化的體現。要知道,9個月前,阿里虧損數百億割肉銀泰和大潤發,視作減少多元化,開始聚焦ai雲服務和電商本業的標誌,也是阿里逐漸起飛的開端。

外賣業務,做起來有沒有協同效應,也試驗了快10年了,大家都有答案,美團不能靠外賣把即時零售做好,同理,拼多多由始至終都不做快速配送。阿里是又犯病了。

外賣大戰根據每日的高頻數據和份額,可以推出結論阿里的戰術暫時成功,但暴露了也許阿里沒有改變戰略。外賣對財務的真正影響,將在Q3開啓,理論上阿里目前的補貼,將達到京東Q2補貼的一倍左右,大概在200-300億一個季度間。

Q3註定會業績下降,當然,牛市不計較這些,更看重雲和ai等新業務,業績只不過是一個跟股價無關係的數字,但利潤實際下滑,長遠在公司層面還是有一定現實影響。

主要是電商,電商利潤被外賣抵消,且國補取消的節點近在眼前。此後,阿里難以再硬氣支撐商家利益穩定,要直面已經改革商家競價體系進化後的拼多多。

不妨想想,在國補和拼多多調整這段時間,阿里的電商有取得什麼進展嗎?

另外,阿里目前從自由現金流角度看,已經轉負,雲業務是典型的前置投入再收費,利潤下滑,不可避免影響資本開支節奏,也影響雲服務增速。

截止Q1,阿里的回購為5億美元,而去年全年接近100億美元,Q2已經基本無回購。至此,阿里應該較長一段時間難以再有大幅股東回報了,而騰訊那邊還有餘力。

牛市是不看這些,但回購派息卻決定了抗跌性和未來收復歷史新高的難度。

不少大資金都往拼多多去了,是合理的,拼多多股價調整已有1年,電商新大戰一觸即發,國補的結束就是那個時間節點,只要這次能拉下阿里,拼多多的回購派息,應該要來了。

最後,阿里的外賣業務到底成不成功,得算。

美團80%份額的時候,200億利潤,餓了麼20%份額,但不賺錢。這個業務是梯級規模效應的,那現在阿里份額40%,預期在格局穩定,大家和平的狀態下,利潤預期50-100億利潤左右。對

於這樣的業務,總的競爭性投入,500-1000億就是上限,但阿里現在一個季度就是200-300億,後續還不一定能穩住40%份額,而市場恢復到正常利潤水平,也得是好長時間了。這輪外賣大戰,只要再同等補貼一個季度到Q4,又無法擴大戰果,阿里這輪戰鬥的ROI就又算崩了。

在此場景,拋開雲和Ai等業務能帶來多少業績不說,拼多多在新電商大戰可能隨時開啓前提下,比阿里性價比高。

阿里長期股價不行,自然是長期問題。換人是能扭轉趨勢的,但是從戰略角度看,喜歡多元,無限戰爭的老毛病似乎還在,那就是換人不換腦。

二、美團的困境

再回到美團,當前相比美股同行Doordash已落後,從市場規模和賺錢潛力看,中國外賣市場都好得多,競爭惡化只是暫時的,這個市場天生具有集中性。美團要是隻做外賣到店,其實業績長期一定比Doordash要高。

美團和阿里,相似性上面已有闡述,但兩家又有些許的不同,阿里是喜歡多元化攤大餅,追求規模。

而美團是單純喜歡競爭,只有競爭才能讓美團思考問題。美團業務理念是,不計代價獲取市場份額後,掌控一切,漲價消費者也只能接受,到時兌現利潤。比如看到有很多人搞太陽能手電筒,美團就會相信只要低價把同行打死,100%壟斷太陽能手電筒市場,就能賺大錢。但太陽能手電筒是一個沒有意義的東西。

這解釋了為什麼優選會失敗,累計虧損千億,而即時零售半死不活,外賣和到店剛好是驗證過的成熟模式罷了。

美團輿論如此差,就在於,只要競爭不再,產品就會沒啥改進,不斷漲價。隨着外賣大戰開啓,美團的思路就靈活了,包括推展高值訂單配送時效溢價。

美團目前還有配送和數據優勢。因此,同單量同規模下,目前淨虧損是肯定小於阿里的,那其實戰局可能又回到了20年前後的水平,大家靠效率,開始分化。

大家認為美團短期虧損按一次性損益處理,思路沒什麼問題。

但真正的問題也不是外賣業務,還是暴露出來的戰略問題。

這次外賣大戰起點,普遍被認為是美團即時零售侵入了京東的領地,但如果即時零售業務那麼好,怎麼還是搞外賣?京東不補貼當日達,阿里不補貼盒馬到家,美團不補貼小象超市?

真正的問題是,即時零售業務增速不夠,整個模型,利潤率還不如送外賣。搶這個不如搶外賣來得高效。

回到ROI的計算上,外賣好歹是幾百億虧損換幾十億年化利潤的,但即時零售在利潤端為0,沒有成熟市場,誰都算不明白。

即時零售的客單價高,但利潤不如外賣。有幾點原因:

1.外賣的節點網絡和路線跟即時零售差別很大。外賣是幾個餐廳為終點,對應少許的居住商業終點。飯點能瞬時觸發幾十單訂單,構成一天收入的50%以上,對騎手對平臺,邊際效應極強,單均履約成本極低。但假設是買非餐貨物:時間、路線、起點終點都極不穩定。大額產品還好,如果是雜貨小單,重量、體積比餐食還大,肯定是不賺錢的。

2.即時零售高額訂單衍生出的退換貨問題難以解決,其摩擦成本遠非外賣小單可控。

3.即時零售的成本模型並不比電商優秀,必然是漲價換時效優勢,但漲得有點多。

即時零售業務中的閃購環節,美團經常會在財報模糊化這個業務,談訂單增速會拿出來,不談回報。

即時零售對美團是關鍵的第二曲線。但事實證明,這個業務有優選的傾向:賺營收不容易,利潤出不來。

相比阿里,美團欠缺了很重要的東西:想象力。

阿里的雲業務,不但處於風口,增速挺快,還是那種想象力豐富的。美團目前Q2披露的新業務增速並不高,最被寄予厚望的小象超市才30%增速,這個業務的空間也許被高估了,中國的超市天花板:千億營收,50億利潤,不高。

另外,美團也沒有進行底部回購,這個要先完全止血,上次在跟抖音搏殺到店業務時,臨近結束時,美團開啓了一輪迴購,現在美團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動作,見底肯定伴隨着回購。

美團這家公司的護城河已經動搖,抖音之後是京東阿里,未來還有小紅書,喜歡打仗,就有打不完的仗。美團在沒有競爭的時候,不會強化產品,只會漲價培養潛在對手,反而把賺來的錢打水漂了。

因此,當下的美團,遠遠沒有2000億美元的阿里有性價比。

非得說美團的第二曲線是什麼:出海在中東拉美,市場小,步子不大。無人機無人車,只是外購載具,並不是自研,沒啥意思。

最具有想象力的,還是投資,別忘了,美團持有宇樹的股權,也還是大量機器人初創公司的投資方,還投資了大量餐飲品牌,投資理想一戰也收益不少。年前美團漲的時候,有股權價值重估的概念,現在跌下來大家也不要把這個忘了。

結語

當下,外賣業務對阿里幫助不大,喫下美團更不現實,從外賣又企圖依託高德拓展到店業務,阿里似乎還是那個熟悉的規模為王打法。

但由於目前沒有新收購,到此為止也還行,但若高德的擴張又伴隨着到店、酒旅的大撒幣,那就真是迴歸老路了。拼多多正等着阿里犯錯。

而美團的抄底,也需要等等,長期應該比doordash值錢,但前提是不要再在把賺到的虧在無效的新業務上了。而現在的節點是份額僵持,效率確定後,份額能重新拉回去,阿里京東也很難再加碼補貼了,另外,京東也已經意識到敵人是阿里,開始轉換槍口了。

所以,外賣大戰會逐漸結束,尾聲的時候,美團自然會回購,畢竟是炒股專業的,還有一堆想象力股權,但與阿里或者拼多多相比,能漲起來的空間也不高,沒有牛市,市值早就應該比去年抖音之戰的底部更低了,但市場也不會一直牛市,牛市先結束還是戰鬥先結束?

所以從幾家公司的狀態看:阿里的質變信不過,美團的底不夠低,反倒是遠離喧囂的拼多多,正在蓄力。

1、每日港(A)股覆盤,緊貼每天行情,時機在投資上永遠最重要;

2、重要財經新聞的分析(包括中美日股市),主要針對它對企業/行業/股市形勢的影響。

3、有價值的第三方報告 + 紀要分享,以供大家借鑑與學習參考。

4、每一週至兩週一篇分析員的股票報告,深入剖析投資邏輯和基本面因素。

真是港股圈內容投稿:2458032576@qq.com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