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來臨 持幣還是持有資產過節?

東方財富網
09/26

  國慶長假趨近,「日曆效應」無疑是近期市場討論的熱點。

持幣還是持有資產,成為普通投資人的決策難題。

  本文擬通過歷史數據回溯,梳理不同資產的「日曆效應」,並依據不同的投資決策系統,探討應對之策。

1)A股整體:歷史有漲有跌,節前波動概率大,節後反彈概率大

  從A股整體情況來看,2016年以來的9個年度裏,有漲有跌。

  從歷史概率情況來看,國慶長假前5個交易日、10個交易日,萬得全A收益率為正的概率分別為44%、33%。國慶長假後5個交易日、10個交易日,萬得全A收益率為正的概率分別為67%、78%。整體呈現節前波動概率大,節後反彈概率大的特點。

2)A股風格:消費節前相對優勢明顯,成長節後相對優勢明顯

  從A股風格來看,按中信風格分類,金融、週期、消費、成長、穩定五類裏面,歷史數據顯示,消費風格相對佔優。節前5個交易日、10個交易日收益為正的概率均為67%。節後成長風格佔優,節後5個交易日收益為正的概率為78%。

3)A股行業:節後電子、醫藥、社服、計算機、汽車、美容護理反彈概率更大

  從細分行業來看,電子、醫藥、社服、計算機、汽車、美容護理行業在節後5個交易日裏,收益為正的概率均為78%,是30個(除去綜合)申萬一級行業裏面概率最高的。

  從背後的原因來看,社會服務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效應,往往與假期帶動旅遊消費相關度較高。其餘行業則偏成長性,當市場表現不好的時候,節前相對更承壓,節後修復概率也相對更大。

4)債券:跨季因素,節前利率上行的概率相對較大

  從2016年以來的利率走勢來看,節前利率上行的概率相對較大,中債綜合淨價指數收益率為正的概率僅為33%。

  從背後的原因來看,或在於:臨近跨季時,資金面往往偏緊,帶來債市的短期波動。但債市的趨勢性行情依舊是回到對基本面的判斷上。

5)債券:往往因為票息在假期的積累效用,在節後呈現不錯的表現

  從節後債券基金的表現來看,2016年-2024年,短債基金指數、中長債基金指數,在節後5個交易日收益率為正的概率分別達到100%、89%。底層原因則在於票息在長假期間的積累效用

6)黃金:如果發生大幅波動,往往是突發事件主導

  對於黃金而言,價格由國際資金決定,其走勢往往由聯儲局貨幣政策取向以及特定事件帶來的避險情緒影響。

  回溯歷史數據,2016年以來,黃金在長假前後出現比較大反差的情形有3次:

  2016年:節後金價大跌,觸發因素是聯儲局加息預期升溫。

  2018年:節後金價大漲,觸發因素是意大利政府的預算赤字問題以及英國脫歐談判的不確定性。

  2023年:節後金價大漲,觸發因素是前期聯儲局鷹派表態,後期巴以衝突爆發,形成強烈的對比。

7)如何面對日曆效應?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日曆效應本身具有不確定性,節前節後升跌均有可能,無法預示未來。而如果要參考歷史概率,則要分情況討論,並要清楚潛在的機會和成本:

  如果是屬於中短線交易者,則很重視節奏,步步為營也是不錯的選在,潛在的好處是提前規避可能的波動性,潛在的成本則是有可能錯過可能的上漲行情,因為升跌均有可能。

  如果是屬於長線趨勢交易者,則很重視趨勢。決策就變為2個問題的思考:一是,自己是否具備波動承受力。如果具備,則思考第二個問題,對於趨勢的判斷是否發生變化,變化了則交易。未變,則持有。

  (文章來源:富國基金)

(原標題:長假來臨,持幣還是持有資產過節?)

(責任編輯:66)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