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倪浩】「如果美國科技公司今年沒有大幅增加人工智能(AI)資本支出,美國經濟可能已陷入衰退或處於衰退邊緣。」德意志銀行外匯研究全球主管喬治·薩拉維諾斯23日在一份報告中表示,人工智能支出或許已經成為支撐美國整體經濟的支柱,但他也對這一情況的後續發展表示懷疑。近段時間,美國AI巨頭企業頻繁宣佈投資、建設計劃,一次次震驚市場。24日,OpenAI、甲骨文公司和軟銀集團宣佈,計劃在美國新建5座人工智能數據中心,以推進其雄心勃勃的「星際之門」項目。但隨之而來的有關AI泡沫破裂的擔憂也與日俱增:天價AI投資還能持續多久?滯脹陰雲下的美國經濟還能從中受益幾何?媒體與市場紛紛拋出疑問。
「史上首次出現這種情況」
美國經濟有賴於人工智能投資熱潮的表現愈發受到關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週二上調美國2025年經濟增長預期至1.8%,高於6月份的1.6%,強勁的人工智能相關投資是重要原因。德銀也在報告中提到,人工智能超級週期可能有助於緩解當前衝擊美國經濟的負面需求(關稅)和供應(移民)衝擊。
9月23日,美國得克薩斯州阿比林,正在建設中的「星際之門」項目數據中心。(視覺中國)
《華爾街日報》記者克里斯托弗·米姆斯上月初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過去6個月,AI基礎設施建設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了消費。在過去3個月中,英偉達、蘋果、微軟等‘七巨頭’企業在數據中心等方面的投入超過1000億美元。」
美國《財富》雜誌網站也在報道中表示,美國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中,消費約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3,但現在美國的消費遇到了對手:密集擺放着服務器、存儲和網絡設備的數據中心。據文藝復興宏觀研究公司的分析師估算,2025年迄今,人工智能數據中心支出對美國GDP增長的貢獻已超過美國所有消費支出的總貢獻,「史上首次出現這種情況」。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雖然消費主導着美國經濟,但AI熱潮帶來的資本支出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消費,而這正是衡量各經濟部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重要指標,因此AI投資成為美國經濟的重要拉動力並廣受關注。
「循環交易」助長泡沫?
《財富》雜誌網站在報道中稱,若沒有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的建設熱潮,在宏觀經濟形勢不明朗的背景下,美國GDP或早已萎縮。報道稱,微軟、谷歌、亞馬遜和Meta是美國這輪AI投資熱潮的中堅力量,這4家公司2025年的資本投資預計將達到創紀錄的3640億美元。
然而,在科技投資激增對美國經濟產生連鎖反應背景下,AI泡沫破裂的擔憂也在困擾着美國經濟前景。薩拉維諾斯在上述報告中提出疑問:近年鉅額的AI資本支出一旦開始減少會意味着什麼?若想讓科技行業週期持續為GDP增長作貢獻,資本投資就需保持「拋物線式」增長,但這種情況幾乎不太可能。
彭博社在報道中認為,越來越多行業內外人士懷疑,人工智能領域存在泡沫風險,可能重蹈25年前互聯網泡沫破裂的覆轍。OpenAI首席執行官奧爾特曼此前對部分人工智能初創企業估值過高及投資者熱情過度的現象表達了擔憂,聯儲局主席鮑威爾9月17日的發言也提到了這一點,他認為美國存在「因AI建設產生的異常龐大的經濟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英偉達22日宣佈將向OpenAI投資至多1000億美元后,類似疑慮再次湧現。韓國《朝鮮日報》24日報道稱,懷疑者認為,獲得英偉達投資的OpenAI轉而採購英偉達圖形處理器(GPU)的「循環交易」模式正在助長AI泡沫。
AI投資能否對沖滯脹隱憂
OECD在報告中提到,預計美國年度通脹率將在2026年保持在聯儲局追求的理想目標以上。由於有效關稅稅率的提升以及政策不確定性持續上升,OECD將美國2026年的經濟增長預期進一步下調至1.5%。
根據《巴倫週刊》網站報道,鮑威爾23日在發表演講時表示,美國經濟正面臨「滯脹式」挑戰,經濟增長和就業市場出現明顯疲軟,而通脹仍處於高位。這種「上下兩難」的局面使貨幣政策制定者面臨艱難抉擇。
對此馬偉分析認為,聯儲局的貨幣政策已處於兩難境地,而從根本上解決經濟滯脹需要新生產力的出現。AI目前正擔負起賦能傳統產業的歷史重任。「AI是否能真正提升美國的生產率,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週期,其中還會出現學界所稱的‘創造性的破壞’這一過程。」馬偉說,「AI形成新生產力的過程必將衝擊舊的生產秩序,但新生產秩序的建立是需要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