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億贛鋒鋰業,登頂全球第一!

華夏能源網
09/25

新能源 時代,鋰資源重要性堪比石油。

2021年,一場鋰礦爭奪戰打響, 寧德時代贛鋒鋰業 旗下美洲鋰業激烈競標,最終美洲鋰業以4億美元報價勝出。

贛鋒鋰業並未止步於此,它通過持續收購,坐擁十餘座鋰礦,儲備超8400萬噸LCE( 碳酸鋰 當量),成爲全球金屬鋰產能第一的“鋰王”。

2022年,公司淨賺205億元,市值一度超過3000億元,創始人李良彬也以545億元身家,成爲江西首富。

然而,2024年贛鋒鋰業遭遇上市以來首次年度虧損,金額達20.74億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淨虧損仍有5.31億元。

那麼,贛鋒鋰業的業績爲何如過山車般急轉直下?這家鋰業巨頭又該如何熬過寒冬?

手拿顯微鏡,助力降本增效

碳酸鋰是製作 鋰電池 的核心原材料,其價格被視爲鋰電產業鏈的風向標。

2021年年初,碳酸鋰價格僅爲5萬元/噸。但隨着新能源汽車放量,碳酸鋰供不應求,價格一路飆升至2022年底的57萬/噸。

贛鋒鋰業之前埋下的種子,也在此刻生根發芽。

2015年以來,贛鋒鋰業陸續併購加拿大國際鋰業、阿根廷Mariana、愛爾蘭Blackstair等鋰業公司,將多個鋰輝石、鋰鹽湖資源收入囊中。

在鋰資源提取上,贛鋒鋰業是全球鋰行業中唯一同時擁有“滷水提鋰”、“礦石提鋰”、“回收提鋰”產業化技術的企業,技術積累豐富。

公司擁有五大類,約40種鋰化合物及金屬鋰產品的生產能力。目前,贛鋒鋰業已經成長爲全球鋰系列產品供應最齊全的“鋰王”,並擁有全球範圍內最廣泛的鋰資源佈局。

因此,贛鋒鋰業“有鋰走遍天下”,在鋰價週期上行的2022年淨賺205億。

然而,正如李良彬所說,“鋰有60萬元一噸的昨天,就可能有10萬元一噸的明天。”

隨着贛鋒鋰業、 天齊鋰業 等傳統鋰礦企業買礦擴產能,下游寧德時代等電池廠商也開始搶礦。再加上新能源汽車銷售增速放緩,碳酸鋰市場轉爲供過於求,價格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7萬元/噸,公司業績也出現虧損。

但越是艱難時,越要爲下一次起跳做準備。

贛鋒鋰業掌握的鋰資源並不少,它現在需要做的是拿起顯微鏡,在細節處降低生產成本。

進入2025年下半年,公司動作頻頻。7月,贛鋒鋰業收購荷蘭Mali Lithium剩餘40%股權,將其納爲全資子公司,也將非洲最大的Goulamina鋰輝石礦完全收入囊中。

目前,該項目一期50.6萬噸的鋰精礦已投產,隨着產能釋放,公司預計2025年鋰資源自給率有望超過50%,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減輕外購高價鋰資源帶來的成本壓力。

8月,贛鋒鋰業向LAR公司提供不超過1.3億美元的財務資助,共同開發阿根廷PPG、PG和Puna三塊鋰鹽湖資產。合計規劃年產能15萬噸,投產後有望成爲全球規模最大的 鹽湖提鋰 項目。

要知道,鹽湖提鋰是成本最低的鋰資源開發方式,成本爲3-5萬元/噸,遠低於鋰輝石提鋰的4-8萬元/噸和優質鋰雲母提鋰的8-12萬元/噸。

並且,公司在該項目中採取直接提鋰法技術工藝,生產週期縮短至數小時到數天,鋰回收率高達80%以上,更有利於在鋰礦開發環節降本增效。

贛鋒鋰業之所以逆勢佈局產能,是因爲鋰礦從規劃到建成投產需要2-3年,鹽湖開發時間更長,若等到碳酸鋰價格明顯回升再擴產,可能會錯過週期上行的 黃金 期。

不過,這也算是一次豪賭。

由於此前的擴張,贛鋒鋰業的資產負債率從2021年的33%攀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8.55%。

同時,贛鋒鋰業還面臨着資金壓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短期借款突破百億大關,達到121.83億,長期借款也增長至167.81億,但貨幣資金僅爲99億,尚不足以覆蓋借款。

對此,公司擬在港股融資25.42億港幣,用於償還貸款、擴產及日常經營。

整體看,贛鋒鋰業正在儲備優質、低成本的鋰礦資源,等待下一輪鋰價上升週期。

手持望遠鏡,豪賭 固態電池

長遠看,如何更好地應對週期,是所有鋰業公司共同的課題,而“鋰礦雙雄”寫下了不一樣的答案。

天齊鋰業以100%的鋰資源自給率構築成本壁壘;贛鋒鋰業則上游投鋰礦,中游精進提鋰技術,下游向鋰電池製造及回收業務延伸,形成產業鏈一體化佈局。

2024年,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的主營產品都是鋰化合物,營收佔比約爲六成。此外,天齊鋰業還有三成營收由鋰礦構成,而贛鋒鋰業選擇了鋰電池。

早在2016年,贛鋒鋰業就設立固態電池研發中心,並於2017年投資2.5億建設首條固態電池產線。

生產固態電池有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三種技術路線。贛鋒鋰業三線並行,打通硫化鋰、固態電解質、金屬鋰負極、電芯等全鏈條生產環節,是業內唯一一家擁有固態電池上下游一體化能力的企業。

這也讓贛鋒鋰業具備較強的話語權。截至2024年年底,公司參與制定了鋰電池相關的5項國家標準、11項行業標準。

在三種技術路線中,硫化鋰被視爲全固態電池產品規模化生產的最大障礙之一,其製備難度大、純度要求高。

而贛鋒鋰業2022年便具備電池級硫化鋰量產能力,其硫化鋰產品純度≥99.9%,D50≤5um,滿足固態電解質材料要求。相比之下,天齊鋰業2025年才完成硫化鋰產業化籌備工作,進度略慢一籌。

這不僅是因爲戰略選擇的不同,還源於研發投入的巨大差異。

自2020年以來,贛鋒鋰業共砸下約46.5億元用於研發,其研發費用率也攀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18%,遠高於天齊鋰業、 盛新鋰能 等同行。

基於技術的領先和產能落地,贛鋒鋰業在乘用車固態電池領域與東風賽力斯 達成合作,並與 特斯拉 、寶馬等核心客戶簽訂了長期供貨合同。

相比於傳統的車用動力電池,飛行器由於存在空中飛行、快速拉昇等場景,因此對能量密度、安全性等指標有更高要求,天然適配固態電池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功率的特性。

目前,贛鋒鋰業研發的高性能低空飛行動力電池系列產品,電池能量密度覆蓋320-550Wh/kg,已與知名 無人機 及eVTOL企業達成合作。

同時,贛鋒鋰業還在發力 儲能 電芯領域。

贛鋒鋰業通過設立深圳易儲和廣東惠儲,以用戶側分佈式儲能+電網側集中式儲能,雙輪驅動發展儲能業務。

目前,頭部優質儲能電芯普遍產能不足,公司憑藉一體化佈局,實現儲能電芯的規模化量產,並達到滿產狀態。

截至2025年6月底,深圳易儲已累計簽約開發15個儲能電站項目,預計總投資規模超過250億元。

所以,贛鋒鋰業不僅有細究成本的顯微鏡,還有瞄準固態電池的望遠鏡。雙鏡在手,公司有望在週期中,維持長遠穩定發展。

結語

週期性企業需要一股風,但更需要一個長期故事。

隨着鋰價下行,贛鋒鋰業的經營重心逐步由實現鋰資源規模領先,轉向更精細地管控提鋰成本、佈局下游固態電池領域,加速完成鋰電一體化佈局。

顯然,這是贛鋒鋰業爲自己書寫的長期故事,而故事的結局正等待週期揭曉。

以上分析不構成具體買賣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

(圖片來源:攝圖網)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