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營收1777億的中國500強企業,如何在成立40多年後,依然在集團的大樹下,持續湧現出一片茂盛的「隱形冠軍雨林」?
9月22日,中集集團(02039)把43年的技術家底攤開在一張雪白的紙面上——《中集集團科技創新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正式發佈,它試圖用一個自我的企業案例回答上述疑問。
這是在一個簡樸的集裝箱會議室裏舉行的發佈會,發佈會上沒有炫目的明星站臺,沒有震耳欲聾的鑼鼓,84頁的《白皮書》只有一串串冷靜的數字、一頁頁沉默的專利:
8個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16家"專精特新"小巨人、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6331項專利、1家「國家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2家國家「卓越級智能工廠」、2家國家5G全連接工廠及22家省級智能工廠……
「中集43年的發展,主要聚焦於兩個賽道:物流和能源裝備。」中集集團總裁高翔對智通財經APP表示,機械裝備產品的鋼結構設計製造技術、深冷和高壓容器產品的溫度與壓力控制技術、深海裝備核心能力、智能裝備產品的研發與製造能力、複雜裝備的EPC能力,組構起如今中集的五大技術底座。
追溯起來,「隱形冠軍雨林」的成功,首先源於中集精準的戰略定位。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中集就確立了「冠軍產品引領戰略」,即每個業務單元必須在全球細分市場中做到第一或唯一,這與「隱形冠軍」之父赫爾曼·西蒙的理論形成跨時空呼應。
這一戰略導向天然適合孵化「隱形冠軍」——往往不追求規模擴張,而是深耕利基市場、技術壁壘高、全球市佔率領先。譬如,中集來福士的「藍鯨1號」半潛式鑽井平臺、中集青冷特箱的RAP主動式溫控航空箱,均是全球首創或打破國外壟斷的產品。此外,中集在液氦儲運、無人駕駛登機橋等諸多領域,都取得全國甚至全球領先。
支撐起冠軍產品戰略的,是站在「小兵團作戰,大平臺支撐」的創新體系和全球化研發網絡的堅實臂膀之上。
「小兵團作戰,大平臺支撐」的創新體系,即摒棄「大一統」的研發模式,轉而以業務單元為創新主體,聚焦細分領域技術突破;而集團則提供統一規劃、研發平臺、資金和人才支持(大平臺)。
實際施行下來,各個業務單元(如中集天達、中集安瑞科等)如同一個個靈活的「特種部隊」,專注於自身的細分賽道。它們擁有較高的自主權,能夠深入理解客戶需求,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在各自領域進行深耕和創新——由是造就孵化細分領域冠軍產品的理想土壤。
在 「大平臺」 層面,中集的佈局更顯全球化視野: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國家能源海洋石油鑽井平臺研發中心,60餘個省部級研發平臺,加上北美、歐洲等地設立20個海外研發中心/研究院,並與清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建立10餘個聯合研發平臺,形成「研究院+技術分中心」的全球化的創新網絡,緊跟世界技術前沿,幫助小兵團實現技術躍遷。中集集團技術中心主任劉春峯對智通財經APP解釋,兵團作戰不僅得以在細分領域實現突破,亦實現了技術複用的協同效應,譬如鋼結構設計、深冷容器製造等底層能力,可以橫向延展至半掛車、風電裝備等多元賽道。
沒有製造,創新的大江大河就會乾涸。中集業務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300餘家成員企業及4家上市公司,形成「東半球生產、西半球銷售」的晝夜協同體系,海外營收佔比從2010年的35%至現今的一半左右。
這種佈局使其能快速響應國際市場需求——當歐洲提出「碳中和」目標時,中集已研發出全球首臺40英尺液氦罐箱,為半導體行業提供關鍵材料保障;當深海油氣開發受阻時,其「藍鯨1號」半潛式鑽井平臺助力中國首次試採可燃冰,打破歐美技術壟斷。
在這種創新與製造的結合中,中集集團緊緊抓住了生態協同的脈博,與上下游產業鏈一起共築創新共同體。
在鞍鋼股份,中集與其合作焦爐氣制氫聯產LNG項目,年產氫氣1.5萬噸、LNG10萬噸,年減碳47萬噸;與丹麥VESTAS共建海上風電聯合實驗室,與巴西國油合作開發深海油氣裝備,與馬士基共推技術創新課題,構建「技術+市場」協同網絡。
如果說戰略、研發與生產是隱形冠軍生長的「土壤」,那麼中集獨特的組織體系與文化價值觀,便是滋養其成長的「陽光雨露」。
中集集團將重視技術創新、心懷產業報國的價值追求,內化為一種長期主義的戰略定力,,這為隱形冠軍的培育提供了精神支撐。它鼓勵 「十年磨一劍」 的工匠精神,容忍創新過程中的失敗,讓研發團隊能在週期長、投入大、回報慢的高端製造領域持續深耕。正是這種文化氛圍,讓中集在液氦儲運、無人駕駛登機橋等 「冷門」 賽道上,跑出了全球領先的 「熱門」 冠軍。
翻閱這份《白皮書》,中集的成功邏輯愈發清晰:它的成功,在於將「隱形冠軍」理論與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實踐深度結合,形成了一套可複製的成長框架:
戰略聚焦(冠軍產品)→創新驅動(小兵團作戰+大平臺支撐、全球化研發)→市場深耕(全球佈局、利基壟斷)→生態協同(與上下游產業鏈共同創新)→組織賦能(長期主義)。
這一模式不僅推動了中集自身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也為中國裝備製造企業提供了以技術創新構建全球競爭力的標杆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