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到店團購戰火愈燃愈烈,巨頭們都盯住了大家的飯碗。
本文爲食品研報原創
文/阿拉蕾
圖片來源:網絡
9月10日,“高德掃街榜”上線,像一把鋒利的匕首,直指大衆點評到店市場的評價體系。
10天后的9月22日,淘寶閃購聯合支付寶、高德,在上海、深圳、嘉興三城試點到店團購,首次打通“搜索-交易-覈銷”的到店閉環。幾乎同步,一邊官宣頂流明星肖戰爲團購代言人,用一場話題營銷大戰守住用戶心智;另一邊悄然佈局美食社區“鴨覓”,試圖用真實推薦和社區互動,在內容端構築新防線。
阿里與美團近期的動態,這不是偶然的撞車,而是流量紅利見頂後的必然交鋒。
阿里的到店團購,表面是“響應用戶需求”,實則是流量焦慮積壓多年後的戰略突圍:阿里沒有微信、QQ那樣的“流量永動機”,核心平臺淘寶正被京東的品質、拼多多的價格雙重擠壓,需要憑藉高德、支付寶、淘寶的生態協同,在即時零售與到店場景中開闢新戰場。
美團則像被阿里、京東逼到牆角的武林盟主,外賣這塊貢獻62%營收和70%利潤的基本盤,一旦失守,僅靠即時零售等新業務很難撐起美團全局。
當阿里、美團、京東的業務版圖從“差異化分區”走向“全面重疊”,當抖音、小紅書也在本地生活領域加速滲透,中國電商行業的競爭已從“補貼、營銷”的術級比拼,升級爲“核心利益守護、戰略資源重構”的道級較量。這場混戰的本質,是所有玩家在流量瓶頸期,對“生存空間”的終極爭奪。
01
阿里的突圍:流量焦慮下的戰略補課
阿里的每一次業務調整,幾乎都繞不開“去哪裏找流量”這一核心命題。
作爲沒有原生社交流量的平臺,它的所有戰略升級,都帶着“彌補流量短板”的底色。
過去十年,阿里多次嘗試構建“流量蓄水池”,但大多無果:2014年試圖將支付寶改造爲社交平臺,最終因用戶接受度低而擱置;2018年收購餓了麼,希望借本地生活撬動流量,卻始終未能突破美團的壓制。
外部引流不力,阿里的流量,長期依賴淘寶這一“基本盤”。
2025年二季度業績顯示,阿里電商集團(以淘天爲核心)營收佔集團總營收的56.6%,仍是集團用戶與收入的核心支柱。
但這份依賴正成爲隱患:淘寶“品類全”的核心優勢,正被京東和拼多多雙重擠壓。2025年Q2,京東總營收同比增長22.4%,自營業務保持高增速,“當日達/次日達”的物流體驗在一二線城市中產羣體中認可度持續提升;拼多多通過“百億補貼農業品”策略鞏固下沉市場優勢,其小鎮中青年用戶月均使用時長達323.5分鐘,遠超行業同類平臺。
更具挑戰的是流量獲取成本的攀升。2025年上半年,淘寶新用戶獲取成本同比上漲47%;而騰訊系平臺憑藉微信生態,新用戶獲取成本顯著低於淘寶。京東、拼多多作爲“騰訊系”成員,日子要比阿里相對好過一些。
缺乏“流量永動機”的阿里,在用戶增長上逐漸喫力。正是這種流量焦慮,讓阿里的到店業務選擇了“剋制卻務實”的路徑。雖然阿里重金押注到店團購,卻沒有開發新APP,讓用戶“強行”轉移到新APP,而是複用淘寶、高德、支付寶三大現有入口。
從數據看看,阿里的策略“絲滑且有效”: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到2025年7月,高德每日平均活躍用戶達1.86億,用戶搜索“網紅餐廳”時會直接跳轉至淘寶閃購團購頁面,試點首周即帶動到店團購流量顯著增長;支付寶依託10.4億月活用戶基礎,通過優化覈銷系統提升用戶使用意願;淘寶通過“首頁金剛位+搜索關鍵詞”覆蓋計劃性消費場景,在試點城市持續探索。
做外賣、做到店團購,阿里重倉餐飲,更深層的邏輯其實是“補全交付短板”。阿里的短板從來不是“交易能力”,而是“即時交付能力”——過去,淘寶“遠場電商”依賴快遞物流,與京東“近場自營”、美團“即時外賣”存在明顯時效差距。
此次到店團購,通過“到店消費”補全場景,同時複用餓了麼前置倉與高德線下團隊,快速構建即時配送能力:2025年8月,阿里在上海、深圳、嘉興等試點城市快速擴充前置倉網絡,依託全國超5萬家閃電倉的基礎實現本地化覆蓋,前置倉數量在試點期間實現快速增長,基本覆蓋核心城區“30分鐘即時配送”需求。
阿里的戰略重心,已在財報中顯現。2025年Q2,阿里即時零售業務(含淘寶閃購、餓了麼)營收達147.84億元,同比增長12%,遠超集團整體2%的營收增速(若剔除已處置業務,同口徑增速爲10%);阿里對即時零售及關聯場景的技術投入顯著增加,重點優化履約調度與場景聯動能力。
這種資源傾斜,本質是阿里對“流量與場景邏輯”的重構:從“依賴淘寶拉新”轉向“多場景引流-跨平臺轉化”。生態聯動成效初顯,淘寶閃購用戶中不少同時活躍於高德、支付寶等平臺,跨場景用戶的消費粘性與價值顯著高於單一平臺用戶——生態整合正在成爲阿里緩解流量焦慮的核心抓手。
02
美團的守土:外賣基本盤和即時零售防禦戰
如果說阿里是“進攻者”,美團就是混戰中最焦慮的“守土者”。
如果說外賣業務是阿里的一道“菜”,但對於美團來說,這是它的“命”,也是必須死守的基本盤,一旦失守,整個業務體系面臨巨大挑戰。
根據瑞銀8月25日發佈的研報,以訂單量爲衡量標準,淘寶閃購、餓了麼的市場份額已經從競爭前的11%和二季度的13%翻番至最新的28%;美團的市場份額則從競爭前的85%、二季度的74%下滑至65%。
外賣業務的“重要性”藏在財報細節裏。2025年Q2,美團總營收達918.4億元,其中核心本地商業板塊(含外賣、到店酒旅、即時零售等)營收653億元,佔總營收71.1%,經營利潤37億元,仍是最主要利潤來源。
更重要的是,在用戶粘性方面,外賣作爲高頻入口優勢依舊顯著,2025年Q2日均訂單量維持在6000萬單以上,用戶年均交易頻次約35次。餐飲外賣對到店、酒店及旅遊等業務,形成有效的流量輻射。
一句話,外賣,對於美團格外重要。
美團的焦慮來自“雙線作戰”。一方面,阿里到店團購直接截流潛在用戶——上海、深圳試點數據顯示,阿里到店團購上線後,美團到店業務日均訂單量遭遇挑戰;另一方面,京東即時零售“側面突襲”,其“小時購”業務保持高速增長,在一二線城市滲透率持續提升,部分即時零售用戶存在跨平臺遷徙特徵。
面對夾擊,美團的防禦動作“急促卻必要”。C端層面,9月官宣頂流明星代言後,核心商圈門店團購訂單量快速增長,部分單品銷量較此前提升3倍,本質是通過“用戶心智強化”守住基本盤;同時孵化美食社區App“鴨覓”,以場景化推薦與真實評價體系深耕到店用戶,對抗外部流量衝擊。資源傾斜層面,美團收縮補貼範圍,將重心投向核心會員:2025年Q2,外賣核心會員羣體規模持續擴大,雖佔總用戶比例不足三成,卻貢獻了超半數訂單量,復購率與單位經濟效益顯著高於非會員。
技術端,美團同步加碼AI破局,9月公測獨立AI智能體“小美”,可實現生活場景的一站式服務調度;B端通過“智能掌櫃”“袋鼠參謀”賦能中小商戶,履約端以“龍貓”模型優化調度效率,Q2研發投入達63億元。但即時零售短期內仍難替代外賣:2025年上半年,美團閃購GMV接近2000億元,約爲外賣業務的1/3,全年目標4000億元;儘管依託外賣流量降低了獲客成本,但閃電倉擴張帶來的運營成本尚未完全攤薄,仍需核心本地商業利潤反哺。這種“防禦+技術破局”的組合,正成爲美團應對雙線競爭的核心策略。
更關鍵的是場景屬性差異:外賣是“剛需高頻”的日常必需服務;即時零售雖已從“應急高頻”向“日常高頻”延伸,但尚未形成同等剛性需求,導致用戶粘性顯著低於外賣——2025年Q2,美團閃購用戶月均打開頻次僅爲外賣的1/3左右,且新用戶3個月留存率顯著低於外賣業務。
這種差異本質是需求屬性的分層:外賣承載“每日就餐”的基礎需求,用戶決策成本極低;即時零售則依賴“即時性+品類補充”的彈性需求,受價格、供給豐富度影響更大。因此,儘管閃購業務保持高速增長,能有效補充營收和用戶場景,但短期內仍難以替代外賣成爲美團的“新基本盤”。
03
格局重構:從“差異化分區”到業務全面重疊
當阿里用淘寶閃購+高德+支付寶的生態組合拳叩擊美團到店腹地,當美團以頂流代言、AI技術、“鴨覓”社區多線防禦死守外賣基本盤,這場巨頭對壘早已超越單一業務的攻防——它更像一個清晰的信號:過去的“阿里做平臺、京東做自營、美團做外賣”的涇渭分明格局,正在被全面重疊的業務版圖徹底改寫。
過去,“各守一畝三分地”是電商行業的競爭常態:阿里以“大衆全品類”爲核心,依託淘寶生態覆蓋全場景消費;京東聚焦“品質自營”,自營業務貢獻超60%營收,憑藉物流體系建立信任壁壘;美團深耕“本地生活”,外賣業務下沉至縣域市場。但2025年以來,場景邊界加速消融:阿里淘寶閃購以生鮮爲尖刀,非餐訂單佔比提升;京東小時購從3C拓展至生鮮,實現“30分鐘達”;美團閃購新增3C家電,直面京東競爭——“遠場電商”與“本地生活”的戰場徹底重疊。
從目標轉向來看,流量紅利見頂與業務版圖重疊,徹底改寫了平臺的競爭邏輯:過去“跑馬圈地擴規模”的時代落幕,如今“精耕核心築壁壘”成爲共識。阿里守護“流量生態”,是爲了避免淘寶被多平臺分流,更要補上履約短板讓生態協同落地;美團死守“外賣基本盤”,不僅是保住70%的利潤來源,更是守住撬動即時零售、到店酒旅的流量根基;京東捍衛“自營品質與物流”,既是區別於對手的核心標籤,也是在即時零售中避免同質化的關鍵。每個平臺的“守護”,都不是被動防禦,而是爲突破困局保留底氣。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場“同質化混戰”並非短期消耗,而是正在倒逼電商行業的底層邏輯發生轉變:過去“靠品類差異圈地”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平臺的競爭力不再是“能做什麼”,而是“能把核心能力做到多深”——阿里需要補上履約效率的短板,才能讓生態協同真正落地;美團得突破品類侷限,避免外賣基本盤被多線分流;京東需拓寬場景覆蓋,不讓品質優勢困於單一賽道。
就連抖音、小紅書也得解決覈銷、供應鏈等“硬骨頭”,才能從“補充者”走向“關鍵玩家”。
與此同時,用戶和商家正在成爲這場混戰的“隱性受益者”:用戶既能享受到低價補貼,也能在多平臺對比中獲得更適配的服務;商家則擺脫了對單一平臺的依賴,可通過阿里生態、美團本地流量、抖音內容種草等多渠道獲客。但對平臺而言,這意味着“躺着賺錢”的時代徹底結束,未來的競爭將是“戰略定力”與“精細化運營”的較量——誰能在守住核心優勢的同時,跳出價格戰的陷阱,找到差異化的價值錨點,誰才能在這場重構中站穩腳跟,建立行業新秩序。
04
混戰的終局:誰能守住“核心利益”?
2025年的電商+外賣+團購混戰,不是一場“誰能贏”的戰爭,而是一場“誰能活下去、活得更好”的戰爭。當流量紅利見頂,當業務版圖重疊,所有平臺的核心目標都從“擴張”轉向“守護核心利益”:阿里要守護的,是“流量生態”,避免淘寶被進一步分流;美團要守護的,是“外賣基本盤”,避免利潤來源崩塌;京東要守護的,是“自營品質與物流”,避免在即時零售中掉隊。
而對平臺自身,這場混戰是“短期消耗”,更是“長期倒逼”。補貼戰帶來的利潤壓力,正在迫使平臺跳出“低價內卷”,重新思考“價值錨點”——阿里在生態協同中優化履約,美團在配送網絡中拓展品類,京東在品質自營中拓寬場景,抖音在內容種草中完善閉環。
真正的“戰略定力”,從來不是死守既有優勢,而是在守護核心利益的同時,找到“長板更長、短板補全”的突破路徑。
這場混戰最大的意義,不在於催生新的“行業霸主”,而在於推動電商行業完成從“規模擴張”到“價值競爭”的蛻變——當所有平臺都意識到,“流量”只是入場券,“用戶體驗”與“核心壁壘”纔是生存根本,最終受益的,將是整個行業,以及每一個身處其中的用戶與商家。
這,纔是電商混戰終局裏,最值得期待的“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