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者網》崔悅晨
近期,港股上市的天津銀行(01578.HK)發佈了2025年中期業績,這也是該行2025年3月完成新一屆董事會換屆後的首份中期業績報告。截至報告期末,天津銀行資產總額達9656.75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3%,實現營業收入88.3億元,同比增長0.8%;淨利潤20.1億元,同比增長1.6%。
在宏觀經濟復甦承壓、銀行業淨息差普遍收窄的背景下,天津銀行實現了營收與利潤的雙增長,整體不良率保持穩定。資產質量方面,不良貸款率為1.70%,與上年末持平;撥備覆蓋率達171.29%,較上年末提升2.08個百分點。受市場環境影響,淨息差為1.47%,較上年同期下降0.13個百分點。
值得關注的是,此前的8月13日,天津銀行更新了A股IPO的最新進展,顯示上市輔導已進入第二十八期,輔導機構仍為中銀證券與中信證券。從2015年8月在天津證監局完成IPO輔導備案算起,這家銀行的A股上市之路已整整走了十年。
資產規模向萬億元邁進
據半年報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天津銀行資產總額達9656.75億元,同比增長4.3%,距離「萬億俱樂部」僅一步之遙。業績方面,天津銀行實現營業收入88.3億元,同比增長0.8%;淨利潤20.1億元,同比增長1.6%。
從資產質量來看,天津銀行近年來持續加大風險化解力度。截至2025年6月末,該行不良貸款率為1.70%,與上年末持平;撥備覆蓋率171.29%,較上年末提升2.08個百分點,風險抵補能力進一步增強。
橫向對比看,在當前城商行競爭格局中,天津銀行的業績表現呈現"規模領先、盈利承壓"的特徵,處於行業梯隊的中游位置。與同為H股上市的青島銀行橫向對比,這一特徵尤為明顯。
半年報顯示,天津銀行資產總額較青島銀行同期的7200億元高出約2456億元,但盈利能力差距卻持續擴大。2025年上半年,天津銀行實現淨利潤20.1億元,而青島銀行同期淨利潤為22.5億元,高於天津銀行同期盈利水平。這一差距在淨息差維度尤為突出——截至2025年6月末,天津銀行淨息差為1.47%(同比下降0.13個百分點),低於青島銀行的1.60%,反映出資產定價能力的差異。
深入剖析其業務結構,天津銀行的盈利承壓源於以下挑戰:
首先,從資產端來看,上半年天津銀行的貸款餘額為4710.3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9%,較資產增速高2.6個百分點。從具體貸款投向來看,公司貸款為主要增量,其中流動資金貸款餘額1792.5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02.3億元,增幅6.1%;但個人貸款餘額894.1億元,較上年末減少79.0億元,降幅8.1%,天津銀行對此解釋稱,是因為正在調整互聯網貸款資產結構、壓降互聯網合作貸款規模所致。
其次,盈利結構方面,報告期內天津銀行實現利息收入151.4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8.1億元,同比降幅5.1%;投資收益12.7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2.3億元,同比降幅15.5%,反映出該行在資產收益與風險平衡間的艱難取捨。
從「地方銀行」到「區域龍頭」
天津銀行的崛起之路,恰如中國區域性銀行從"地方性"向"區域性"發展的縮影。
2000年,作為前身的天津城市合作銀行正式成立,標誌着天津地方金融改革邁出重要一步。2007年,該行完成股份制改造並更名為天津銀行,開啓了公司治理現代化進程。2015年10月,天津銀行成功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天津首家上市銀行,也是全國首批在港交所上市的城商行之一。
在H股上市的九年時間裏,天津銀行通過實施"區域深耕+特色業務"雙輪驅動戰略,逐步實現了從"天津本土銀行"向"京津冀區域金融龍頭"的轉型升級。截至2024年末,天津銀行資產規模突破9000億元,客戶貸款餘額突破4500億元,存款規模達5000億元。
H股上市為天津銀行帶來了多重紅利。在資本補充方面,該行通過發行H股累計募集資金約150億港元,為業務拓展和風險化解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在公司治理層面,港股上市促使該行建立了一套與國際接軌的現代企業制度,包括完善董事會結構、強化風險管理體系、提升信息披露標準等,這些都為後續A股上市奠定了重要基礎。
然而,天津銀行在區域金融市場面臨的競爭壓力不容小覷。同屬天津國資控股的渤海銀行,截至2024年末資產規模已達約1.8萬億元,接近天津銀行的兩倍。這一差距不僅體現在規模上,更反映在區域市場影響力、客戶基礎和綜合服務能力等多個維度。
這使得天津銀行在天津地區金融市場的競爭中面臨更大的挑戰,也凸顯了其A股IPO的緊迫性。
十年A股IPO長跑
2025年8月13日,天津銀行更新了A股IPO的最新進展。公告顯示,該行上市輔導已進入第二十八期,輔導機構仍為中銀證券與中信證券。根據輔導備案報告,天津銀行仍需申請並取得部分外部批覆。
事實上早在2015年8月,天津銀行就已經在天津證監局完成了IPO輔導備案,至今已進入第十個年頭。作為H股上市銀行,天津銀行的A股IPO需同時滿足中國證監會、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及港交所的多重審批。
天津銀行的IPO困局,本質是中小銀行在資本補充、盈利增長與監管合規之間的深層矛盾。要突破這一困局,需完成三個關鍵階段:首先補齊監管要求的外部專項批覆(如H股轉A股的跨境監管協調批覆、職工持股計劃合規性確認等);其次正式向證監會提交IPO申請材料;最後通過證監會註冊並完成發行程序。
當前,天津銀行面臨的最大障礙是"尚未取得外部批覆"這一關鍵節點。該行2025年6月發行的70億元金融債券,以及擬發行的400億元資本補充工具,均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派出機構和中國人民銀行的最終批覆。這種"審批依賴"使得天津銀行的上市進程完全受制於外部政策節奏。
此外,A股IPO市場上,自2022年蘭州銀行成功上市後,A股銀行IPO便再無新增案例。順德農商行、廣州銀行等多家排隊多年的中小銀行,或因等待時間過長,或因自身定位調整,已先後主動撤銷申請。
與此同時,監管層對銀行IPO的審核重點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優先",要求擬上市銀行在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處置等方面達到更高標準。
從2015年啓動上市輔導到2025年進入第二十八期,天津銀行的A股IPO之路已走過十個春秋。對於天津銀行而言,十年的等待既是一種考驗,也伴隨着機遇。新班子的戰略調整與破局嘗試,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區域紅利,仍是其未來價值重塑的關鍵,這場歷時十年長跑的結局,市場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