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晚,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的2025年度演講,在全球手機行業掀起了一場「巨浪」——最新發布的小米17系列手機,開創性地搭載了「妙享背屏」,開拓了人們對智能設備的想象空間。美國知名科技媒體《連線》(Wired)雜誌將其形容為「一次真正的飛躍」。這次飛躍,被視為國產手機正憑藉技術創新,引領下一代智能手機的變革方向。而這種變革,此前往往由蘋果公司等外國廠商主導。
圖注:《連線》雜誌網站報道,報道稱小米背屏是超越蘋果iphone的全新設計
早在小米17系列發佈前夕,雷軍就決定將新手機的型號與蘋果對標。外媒認為,這顯示了小米公司的實力和信心。而從小米17系列的實際表現來看,其不僅做到了與蘋果新品性能的全面對標,更通過創新的背屏技術獨領前沿。美國彭博社評價說,過去一年,小米大膽進軍電動汽車領域,成效顯著。在蘋果公司已放棄的這一新興領域取得成功後,小米似乎更有底氣與美國智能手機巨頭一較高下。
從iPhone開創時代到小米定義新交互
智能手機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幾乎都始於螢幕形態與交互方式的革新。2007年,初代iPhone摒棄傳統物理鍵盤,以電容屏和多點觸控技術,徹底重構了手機的操作邏輯,開啓了真正的智能手機時代。此後十餘年,螢幕創新圍繞「更大屏佔比」展開,直到2019年三星量產摺疊屏手機,國產廠商緊隨其後,但摺疊屏始終未能突破「外觀大於體驗」的侷限——厚重的機身、高昂的成本、摺痕問題,讓其難以成為大衆市場的主流選擇。
如今,小米手機的「妙享背屏」打破了這一僵局。它並非簡單增加一塊螢幕,而是通過五大核心功能實現了交互革命:用戶可自定義個性壁紙、AI壁紙甚至萌寵動態壁紙,讓手機背面成為個人風格的延伸;外賣進度、音樂播放、票務信息等動態通知實時顯示在背屏,無需翻轉手機即可掌握關鍵信息;「萬物可貼」的背屏便利貼,能將重要日程、待辦事項釘在背面,秒變隨身「小黑板」;在影像創作上,背屏可實時預覽畫面、充當自拍取景器,甚至作為補光輔助,充分釋放手機影像潛力;搭配專屬手機殼,背屏還能變身復古遊戲機,帶來懷舊又新奇的娛樂體驗……
圖注: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上展示的小米17 Pro Max「妙享背屏」
從十八年前初代iPhone碾壓山寨機的「降維打擊」,到如今外國廠商創新節奏放緩、國產手機主動破局,智能手機行業的創新主動權已悄然轉移。小米的背屏創新,不僅是一次產品形態的突破,更證明國產廠商已從「技術跟隨者」成長為「體驗定義者」。
圖注:新加坡《海峽時報》關注小米17系列手機創新,稱其正在與蘋果展開競爭
三大國產技術託底,背屏創新背後的硬核支撐
「妙享背屏」橫空出世,打破了直板機形態的長期沉寂,同時也預示着小米正從「對標蘋果」正式邁入「正面交鋒」的新階段。當過往引領行業潮流的一些品牌,在產品創新上有所放緩時,小米為何能率先突破?這場「逆轉時刻」的背後,是國產科技實力的全面爆發,是小米十五年深耕硬核技術的必然結果。
一塊小小的背屏,看似簡單,實則考驗着手機綜合技術的整合能力。多一塊螢幕,意味着更高的能耗、更緊湊的內部空間,以及更復雜的軟硬件協同。小米17系列之所以能將背屏創新落地,離不開螢幕、電池、影像三大國產核心技術的全面領先,這也是其敢於叫板蘋果的底氣所在。
多一塊屏的能耗,需要電池空間的極限壓縮,小米搭載的新一代金沙江電池實現了空間與續航的雙重突破。這款電池擁有16%的超高硅含量和894Wh/L的能量密度,最高容量達到7500mAh,讓小米旗艦機的續航首次突破「2天」大關。同時,Pro系列採用的異形疊片技術,打造出小米首款L形電池,大幅優化了內部空間利用率,為背屏組件的搭載騰出了關鍵位置。更重要的是,它支持100W開放協議快充,全面兼容PD/PPD標準,徹底解決了「充電頭不通用」的用戶痛點。
在螢幕技術上,小米17系列搭載的全新M10發光體系,首發國產新型紅色發光主材,讓國產發光材料的發光效率首次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配合首創的小米CMF色彩標準,螢幕色偏控制優於行業平均水平,且能實現「多屏同色」,確保手機、平板、電腦等生態設備的色彩一致性;3500nits的全天候超亮度陽光屏,既保證了強光下的清晰顯示,又通過超低功耗設計,緩解了背屏帶來的續航壓力。
圖注:小米發佈會現場
影像領域,國產LOFIC第三代高動態技術成為「逆光之王」。該技術實現了媲美專業相機的16EV超高動態範圍,即使在強光逆光場景下,也能同時保留高光和暗部細節,避免畫面過曝或欠曝;潛望鏡頭的小型化突破,通過倒置潛望長焦和Power棱鏡技術,在不增加機身厚度的前提下,提升了長焦拍攝能力;再加上100TOPS算力的小米AISP算法加持,大師人像模式全面升級,讓手機影像能力向專業相機靠攏。
圖注:小米發佈會現場
這三大技術的突破,不僅支撐了背屏創新的落地,更標誌着國產供應鏈在覈心元器件領域已擺脫對外依賴,形成了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這正是國產手機與蘋果正面競爭的核心資本。
實力質變不是偶然,小米核心業務全面開花
小米17系列的背屏創新,並非孤立的產品突破,而是小米近年來肉眼可見的整體實力質變的一個側面。從芯片到汽車,從系統到生態,小米已構建起持續創新的能力體系,成為一家真正的硬核科技公司。
在芯片領域,小米實現了「從0到1」的跨越。2025年5月,小米發佈自研3nm旗艦手機SoC芯片玄戒O1,成為中國大陸首家、全球第四家能自主研發設計3nm旗艦SoC的企業,填補了國內在3nm先進製程芯片設計領域的空白。玄戒O1採用10核CPU和16核GPU架構,安兔兔跑分突破300萬分,能耗表現可與蘋果A18 Pro媲美。同期發佈的玄戒T1手錶芯片,集成了小米首款4G基帶,標誌着其在自研基帶領域邁出關鍵一步。截至2025年4月,小米玄戒系列芯片累計研發投入超135億,研發團隊超過2500人,這份「死磕」精神,讓國產芯片在高端領域有了更多「話語權」。
圖注:小米玄戒O1芯片
汽車業務的爆發,則讓小米的創新能力延伸到更多領域。從SU7到SU7 Ultra再到YU7,小米汽車實現「三戰三捷」:SU7發佈僅4個月就成為純電中大型轎車銷量冠軍,截至2025年8月已連續9個月銷量超過特斯拉Model 3,保值率以88.91%位居行業第一;YU7開售18小時鎖單突破24萬臺,超過Model Y半年銷量,刷新純電車24小時耐力挑戰世界紀錄;SU7 Ultra更在紐北賽道證明實力——量產版以7分04秒957的成績超越保時捷、特斯拉,成為紐北史上最速量產電動車,2025上半年更是斬獲50萬以上轎車、純電銷量雙第一,國內每賣出3輛50萬以上純電車,就有1輛是SU7 Ultra。小米汽車的崛起,不僅撼動了特斯拉的市場地位,更打破了傳統豪華車企的壟斷,證明中國品牌在高端汽車領域同樣能領跑全球。
圖注:美國彭博社報道小米YU7加速量產
而在手機領域,小米17系列的「妙享背屏」以及三大國產技術,讓其與iPhone的競爭從「參數對標」升級為「體驗超越」。小米17系列與iPhone17系列同期發佈,不再是跟隨發佈,而是「正面交鋒」。從背屏交互到續航能力,從影像表現到生態聯動,小米都拿出了「蘋果沒有的創新」,這份自信,正是源於技術實力的全面質變。
與中國科技共成長,小米成為創新名片
創業十五年,小米與中國科技共成長、共崛起。從最初用互聯網思維改變中國製造業,到如今成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的建設者,小米實現了自身的「逆天改命」,更致力於向全球科技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圖注:雷軍2025年度演講現場
小米一直懷着長期主義的決心來幹好這份事業。過去五年(2021-2025),小米在研發上投入超過1020億,未來五年計劃再投2000億,這一規模超過了絕大多數科技巨頭在同等發展階段的投入水平。鉅額投入也帶來了顯著回報,小米公司的研發人員從2020年底的10401人增長到2025年Q2的22641人,翻了一倍多;全球授權專利數量從1.6萬件增長至4.3萬件,增幅168%;5G標準必要專利從2020年的「未入榜」,躍升至2024年的全球第八、中國第三。這種厚積薄發的投入,為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儲備。
如今的小米,已不再是單純的手機廠商,而是覆蓋「人車家全生態」的科技巨頭。數據現顯示,小米平臺鏈接設備數近10億,是全球最大的消費級物聯網平臺。與此同時,小米構建了全球領先的智能製造產業集羣,其自建自研的手機智能工廠和汽車工廠掌握了硬件生產的主導權,能夠推動技術快速落地實踐,形成「研發-生產-迭代」的閉環。
圖注:《連線》雜誌網站今年6月的報道,報道稱小米汽車工廠已經成為「旅遊熱門地」,成千上萬的人報名參觀工廠的高度自動化裝配線。
從十八年前蘋果引領智能手機革命,到今天小米以背屏創新定義新交互;從國產芯片長期受制於海外,到玄戒O1填補3nm製程空白;從中國汽車品牌難以突破高端,到SU7 Ultra躋身豪華市場……小米的每一步向前,都烙印着中國智能科技的「突圍之路」。眼下,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中國企業在覈心技術、產品形態等領域的創新成果持續湧現。從小米「妙享背屏」的突破性探索可見,中國企業始將堅持以自主創新驅動發展,未來必將站在全球科技舞臺的中心。
審核 | 高雷
編輯 | 徐鉉
校對 | 郭煒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