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莫 莉
編輯/黃大路
設計/ CC
在特斯拉把Robotaxi話題再度炒熱之後,Lucid給出了自己的落子。
2025年9月24日,Lucid宣佈已向自動駕駛公司Nuro交付首臺基於Gravity平臺的工程車,用於集成「Nuro Driver」系統,並接入Uber網絡運營。
Lucid對外表示,交付第一輛車,「標誌着激動人心的新篇章的開始」,並調侃稱「很快就會有更多」。
此前,三方於7月披露的合作目標為:自2026年起,在六年內投放至少2萬臺L4級Robotaxi;同時Uber對Lucid進行3億美元股權投資。
這次首車的交付,意味着從資本綁定走向工程落地。接下來的關鍵,就是如何把樣車調試、法規豁免、城市場景運營與規模交付串成一條線。
首車交付背後
「我們的Robotaxi工程車隊正式亮相,已向Nuro交付首臺Uber獨家工程車,用於與Nuro Driver集成。」Lucid在社交平臺貼出工程車照並如此寫道。
據瞭解,這臺車在亞利桑那Casa Grande工廠下線,再前往加州進行軟硬件整合與道路測試。相比首臺「工程化安裝」,後續將盡量在生產中完成集成,以壓縮改裝環節與交付週期。
根據Uber發佈的信息,Lucid主要提供高壓架構與整車平臺,Nuro提供L4級自動駕駛所需的傳感器、計算與軟件棧,Uber負責訂單分發與網絡化運營。根據此前發佈的信息,車輛將「僅通過Uber App」面向乘客,車隊由Uber或其第三方車隊夥伴持有與運營,首個城市計劃在2026年落地。
截至目前,Uber的3億美元投資已於9月4日完成交割,為工程樣車、集成驗證與早期小規模生產提供啓動資金。消息公佈時,Lucid股價曾顯著上揚,顯示資本市場對車企、技術方、平臺的三角模式抱有預期。
當然,並不是一切都如此簡單。產能與節奏是Lucid要跨過的第一道坎。
Lucid曾因供應鏈波動影響產能,如今官方稱相關問題已基本緩解,Gravity正按計劃爬坡。
Lucid臨時CEO Marc Winterhoff在接受採訪時稱,Gravity訂單充足,公司將「把7500美元的聯邦稅抵延續到今年底」,以避免因交付窗口影響用戶權益。
簡單來說,這算是對交付節奏的託底,也是在訂單端穩預期。
Lucid第二道門檻是監管合規。
據瞭解,美國交通安全監管部門今年6月、9月兩次發佈與自動駕駛豁免相關的流程更新與說明,精簡了「不完全符合FMVSS」的臨時豁免申請環節,並強調在豁免期內以「持續信函監督」的方式動態校準要求。對於計劃在早期以有條件豁免和地方許可推進的Robotaxi車隊,為低量級驗證與示範運行提供了合規通道。
對Lucid而言,這筆合作提供了更可預期的B端增量,與其僅靠C端高價位SUV的訂單波動,不如把一部分產能綁定到平臺化運營。
從Uber的角度看,Lucid、Nuro只是其「多技術路線並行」的一支。
過去一年裏,Uber已在奧斯汀、亞特蘭大把Waymo接入其App,並與大衆達成在洛杉磯自2026年起投放ID. Buzz AD的合作。通過城市分佈式試點和多夥伴接入,Uber在降低單一技術路線與單城審批的不確定性的同時,還在放大平臺側的運力調度優勢。
Robotaxi重排局面
隨着Lucid等新玩家的加入,海外無人駕駛的戰局正在快速重排。
今年夏天,特斯拉在奧斯汀啓動小範圍Robotaxi付費試點,隨後又獲得亞利桑那州在鳳凰城都會區的測試許可,引爆了Robotaxi的「二次熱度」。
路透社報道指出,特斯拉堅持純視覺和端到端大模型路線,強調可跨城市泛化,然而早期測試也出現一系列駕駛瑕疵與運營限制。但無論支持或質疑,特斯拉的節奏把消費者與監管的注意力重新拉回「無人運營」議題。
另外一邊,則是Waymo的穩健擴張。
目前,Waymo在洛杉磯、菲尼克斯、舊金山的供給持續增長,並將服務擴展到奧斯汀與亞特蘭大。
就在9月25日,Waymo又上線面向企業差旅的「Waymo for Business」產品,強化通勤與機場連通的剛性場景。
技術上,Waymo堅持多傳感器冗餘、高精地圖、規則與學習融合,策略上走先穩態、再擴區的路線。
平臺側的多邊綁定也非常清晰。
Uber與大衆的合作明確將於2026年在洛杉磯商業化落地,早期將配備安全員,隨後視監管推進「去人化」;與此同時,Uber還與May Mobility規劃在得州阿靈頓上線混動Sienna的自動駕駛服務;對新晉的Avride,Uber在達拉斯推進Ioniq 5平臺的Robotaxi測試,目標在年內開放公衆試乘。
可以看出,Uber正把「自研重資產」轉化為「平臺整合多路線」的輕資產打法。
Amazon旗下的Zoox則是在選擇「正向開發無駕駛位車廂」的路徑,近期在拉斯維加斯向公衆開放免費乘坐,以收集真實乘客反饋並等待付費許可。
與之相比,Cruise在經歷事故與全面暫停後,仍以「安全員在車」的方式逐城小步恢復,着力重建公衆信任。
即便各家在走不同路徑、不同節奏,但共同面對的考題依然是安全邊際、合規協同與可複製的城市運營。
回到Lucid、Nuro與Uber的組合,其技術與商業選擇更像是介於激進與穩健之間,在整車側押注新一代高壓EE架構與電驅平臺,在自動駕駛側採用帶冗餘的多傳感器方案,在商業側藉助平臺化分發與第三方車隊來「以量化成本」,這與特斯拉「軟硬一體、自有網絡」的閉環、Waymo自營網絡和穩態供給的路線,形成了三種並行範式。
那麼,哪種模式會更有優勢?短期似乎很難有定論,但可以預見的是,2026至2028年將成為檢驗各方案城市運營能力的「放榜期」。
從小草房到港交所:奇瑞21年的資本破繭之路
又一汽車巨頭「栽」在軟件上
大師是否算過,尚界H5上市居然呼風喚雨
叫板FSD?日產新智駕上街了
點擊閱讀原文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