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先志”團隊一直以來有個習慣,喜歡看大廠發佈會,因爲重要的發佈會往往是觀察公司發展和業務動向的好窗口。
還有個習慣,就是發佈會看歸看,但絕不跟大廠共情。
領導們在臺上的發言聽七分信三分就已經需要些魄力了。
然而今天的雲棲大會,尤其是聽完吳泳銘的演講,有點按捺不住了,內心有股子興奮的力量在翻騰。

再跟行業內的朋友聊了聊,發現很多都有同樣的感覺,說阿里可能會成爲“全棧人工智能服務”的GOAT。
轉頭看了眼港股,阿里股價猛漲了超過9%,走出了一輪“阿里All in AI,其他人All in阿里”的行情。
頓時血壓飆升。之前手裏拿了點阿里,一直在看有沒有機會再抄點,結果今年的阿里猛得讓我陌生。
還有個消息,卡在阿里雲棲大會開始前,“木頭姐”旗下的兩支ETF買入了阿里。這是她的基金四年來首次重新持倉阿里股票。
“象先志”不相信自己的感覺,但“象先志”相信投資佬的狡猾。
具體聊下這次的雲棲大會吧。
第一,通義千問又發了一批模型,到今天開源的模型總量超過300,累計下載量超6億。這次發佈的新品包括最強的旗艦模型Qwen3-Max,以及支持原生音頻的視頻生成模式Wan2.5。
關於阿里此次發佈會,說點有意思的。
阿里兩個團隊今天都有新的業務進展,阿里雲開雲棲大會的同時,夸克也發佈了自己的全新AI創作平臺“造點”,接入通義萬相Wan2.5。
夸克這邊一開始就宣佈,“所有用戶均可限時7天免費體驗通義萬相Wan2.5的視頻生成能力” 。但是一開始好像通義團隊發的新聞稿裏沒有說免費,後來我再去查看資料校對的時候發現又增加了免費的話術。
通義在阿里的定位似乎更偏向工具角色,完全沒有投入太多C端推廣的資源。這次看起來也一樣,模型是通義研發的,但反而是夸克拿過來讓用戶免費使用,推廣自己的產品。
吳泳銘這個“班長”會後可能需要好好協調下夸克和通義兩位“同學”之間的關係。
阿里對開源態度非常明確,就是要一條路走到白。
在Meta已經確定拉了的情況下,開源賽道已經完全進入中國模型的主導時代。DeepSeek和阿里都是當世開源最強,但從商業模式的角度說,阿里會更明確一些。
AI模型的進展速度很快,硅谷現在情況基本是ChatGPT、Gemini、Claude、Grok這幾家輪流更新、輪流當C位,所以穩定持續的更新是阿里很大的優勢。
傳統上開源軟件最大的問題就是維護性差,項目負責人動不動撂挑子。讓大家知道並且相信項目不會死,是吸引用戶使用和建立社區生態最重要的部分,比軟件本身的功能還要重要。阿里跟千問系列現在的track record是最好的,沒有之一。
第二,3800億不是終點,只是阿里AI戰略的開始。
吳泳銘在演講中表示,阿里正在積極推進三年3800億的AI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並且還會持續追加更大的投入。過去一年,阿里雲AI算力增長超5倍,AI存力增長4倍多。
還有一點很多人沒注意,就是阿里雲在大幅增加資本投入的同時,營收和利潤都是在漲的。最新的季度財報中,阿里雲營收增長了26%,經調整EBITA也增長了26%。
投入增加、規模擴大、賺錢能力提升,這是任何行業都希望拿到的商業劇本。
如果你把阿里雲3800億及其Pro Max版本,跟淘寶閃購的500億放到一起,我們可以回答一個問題:今天的阿里跟兩年前、乃至一年多以前的阿里到底有什麼區別?
我認爲區別在於今天的阿里要自信得多。而企業的自信是可以傳導到員工身上的,這對於阿里這樣的大廠來說非常重要。
第三,阿里的戰略拼圖可以概括爲:通義是操作系統,AI雲做承載設施。
吳泳銘演講中說,LLM代表的技術平臺未來將替代現有OS的地位,所有鏈接真實世界的工具接口都將與大模型連通,所有用戶需求和任務都會通過大模型來執行。

之所以通義千問堅定選擇開源,是因爲阿里想要打造AI時代的Android。LLM的操作系統將運行在超級AI雲上,AI雲就是下一代計算機。

這是個非常宏大的願景,而設置一個宏大願景最大的困難,在於你的故事足夠逼真,逼真到別人願意相信。
阿里的這套宏大願景,背後確實有很具體合理的邏輯,它不是漂在空中的浮雲,而是落在地上的千問模型、開源體系、軟硬全棧的協同優化和系統創新。
因此,這套宏大敘事不管在內部還是在外界,都得到了起碼的認可。
我這個敘事也有證據,阿里股價今年以來漲了一倍還多。
當然,這裏仍然存在一個路線之爭。
阿里雲走的路線,是開源加雲的組合。
過去三年裏,AI領域的路線爭議有兩點。一方面是開源跟閉源的爭議,另一方面是雲側跟端側的爭議。開閉源的爭議目前已經相當明朗,標誌性節點是百度全面轉向開源和山姆奧特曼承認承認站在了歷史錯誤一邊。
但云側跟端側的爭議目前是還沒有定論的。端側AI的優勢在於用戶對於數據的完全掌控,小模型的成本優勢,以及低延遲和可離線運行等。雲側AI的優勢則在於隨時可以OTA更新,模型能力更強,可以跨端同步,以及對於設備硬件要求較低等。
但整體上的形勢,是有利於雲的。因爲消費電子的硬件能力提升速度過去十幾年裏都在放緩,並且能在設備上運行的模型性能跟雲端模型差距還很大。不過即便端側AI未來會更多普及,雲側AI也仍然有巨大的需求,阿里雲面臨的最壞結果不過是端雲混合。
第四,吳泳銘認爲AGI已經是確定性事件,下一個目標是超級人工智能(ASI)。
我看有人說,他的這個講法有爭議,因爲現有的LLM還不具備普遍的泛化能力。但這麼說的人,明顯是沒有認真聽吳泳銘的演講。業內對於AGI有爭議是事實,但這個爭議主要是因爲大家對於AGI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定義。
吳泳銘其實是給了定義的,原話是“AGI的目標是將人類從80%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來,讓我們專注於創造與探索。”相對而言,吳泳銘對AI的關注,更多地落在它能多大程度上解放人類的日常工作。
“解放人類80%的日常工作”這個目標,按照現在的AI發展速度,實現是肯定在預期之內的。所以吳泳銘的說法沒有任何爭議。我覺得對於阿里的生意場景來說,這個定義是比一些抽象的關於智能本質的爭論要更合適,因爲它更具體。
不是說關於圖靈機的能力侷限、P=NP是否成立、人類智能跟機器智能是否有本質差異這些問題不好,而是它們暫時沒有太多的現實意義。
阿里雲的定位是提供企業應用AI的基礎設施,沒有現實意義的東西,吳泳銘來說其實沒有價值。吳泳銘將AGI定義爲“解放人類80%日常工作”的技術,這種務實而具體的願景,比抽象的理論爭論更能引發共鳴,也更契合阿里雲作爲企業AI基礎設施提供商的角色。
說實話,這次雲棲大會是給了我驚喜的。驚喜的背後,也帶着點壓迫感。一個更加自信、目標清晰的阿里怎麼可能沒有壓迫感。
這種規模的投入,吳泳銘瞄準的是未來的定義權。阿里最終能走到哪裏還不確定,但當下跟這種敘事對賭肯定是不理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