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山高控股是一家新興產業控股平臺,倒不如說其是一個善於操弄資本遊戲的公司。
作者/無字
出品/新摘財經
香港證監會的一則公告,讓山高控股的股價坐上了過山車。
2025年9月18日,香港證監會發布公告稱,截至9月1日,山高控股股權高度集中於少數股東,持股佔比高達92.46%,僅7.54%股份由「散戶」持有。香港證監會提醒投資者,因股權高度集中,即使少量股份成交,該公司的股價依然可能大幅波動,請投資者審慎行事。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證監會的提示並非空穴來風。9月16日,在基本面沒有出現明顯利空的背景下,山高控股股價突然下跌24.22%,報收12.61港元/股。
儘管山高控股於9月16日晚拋出了一份總額達1億美元的股份回購計劃,但香港證監會的公告發布後,其股價依然沒有扭轉頹勢。9月19日,山高控股股價暴跌76.02%,報收3.36港元/股。此後兩天,山高控股的股價雖然有所回暖,但相較此前每股十數港元的價格,不可同日而語。
事實上,資本市場的恐慌並非沒有道理。作為山東高速集團旗下境外投孖展和新興產業控股平臺,過去幾年,山高控股頻頻通過併購,踩中時代的熱點,股價多次上演「過山車」行情。
近年來,雖然山高控股已探索出「電力+算力」協同發展的閉環產業融合模式,但由於公司沒有實體業務,以投資為主業,債務高企,在香港證監會的提示下,投資者們很難不理性審視山高控股。一、股價暴跌80%,
或因大股東股權質押爆倉
表面來看,山高控股的股價暴跌,與香港證監會的公告有直接聯繫,但所謂無風不起浪,香港證監會不過指出了山高控股存在的結構性問題。
正如香港證監會所言,山高控股股權高度集中於少數股東。由於山高控股的證券市場性較弱,莊家僅需拿出少量資金即可將其股價炒高。
2025年3月末-8月末,在未有明顯利好消息的背景下,山高控股的股價從約6港元/股,一路高漲至約19港元/股,翻了超三倍。在此過程中,山高控股的大股東們自然賺得盆滿鉢滿。
不過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言,「短期股市是一臺投票機,長期來看它是一臺稱重機。」由於業務模式沒有根本性轉變,並且業績也沒有飆升,山高控股的股價漲幅越高,蘊含的風險也就越大。
2025年8月末,山高控股的股價高達18港元/股左右,市盈率超1800倍,潛藏着極高的泡沫風險。
在此背景下,香港證監會點名,固然會讓投資者變得謹慎,但由於「散戶」僅持有山高控股7.54%股份,即便集體拋售,也很難誘發公司股價暴跌。而大股東好不容易把公司的股價拉高,不論是為了公司穩定,還是維護自身的聲譽,都沒有理由如此急功近利地出貨。
而將時間拉長來看,早在香港證監會點名前的9月16日,僅0.41%的換手率,山高控股的股價就驟降24.22%。此後兩天,山高控股的股價表現平穩,直到9月19日再次暴跌,存在明顯的階梯性。
既然和散戶沒有關係,並且正常情況下大股東沒有理由砸盤,而山高控股的股價又有階梯性,那麼其股價暴跌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可能是因為大股東股權質押爆倉,保證金或抵押品追加不及時,被投行強制平倉。接下來,如果山高控股的大股東難以繼續追加保證金,那麼其股價還有進一步下跌的可能。二、股價數次上演「過山車」,
山高控股堪稱「老千股」
事實上,山高控股並非近期纔出現股價忽上忽下的問題,將時間拉長來看,其股價曾多次上演「過山車」行情。以至於有投資者認為,山高控股是一個「超級老千」。
結合具體的事例來看,山高控股在一定程度上確實符合老千股不依賴主營業務盈利,致力於進行資本運作的特質。
2022年前,山高控股主要聚焦孖展租賃、保險經紀等傳統金融業務,年淨利潤一直徘徊在1億-2億元區間,業績表現平平。為了打開想象空間,2022年後,山高控股向產業投資控股轉型。
2022年5月,山高控股斥資46.85億港元收購北控清潔能源43.45%股權,切入新能源賽道。因新能源賽道頗具想象空間,山高控股的股價開始騰飛,從2022年2月的約2.61港元/股,上漲至5月的約3.94港元/股,漲幅超50%。
不過此後,由於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內卷加劇,諸多相關企業紛紛被資本市場看衰,山高控股也難以獨善其身,不得不接受股價走低的現實。
為了提振業績與股價,2023年11月,山高控股斥資2.99億美元戰略投資老牌IDC企業世紀互聯,切入算力賽道。彼時,伴隨着ChatGPT爆火,算力企業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山高控股的股價再一次開啓上漲行情,從2023年10月初的約4.6港元/股,上漲至12月中旬的約6.7港元/股,漲幅超45%。不過此後,山高控股的股價又突然走低。
總而言之,梳理近幾年山高控股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不難發現,其往往週期性追逐時代熱點,短期內股價迅速拉昇,但伴隨主力大舉出貨,股價隨即快速跳水。
此外,山高控股還存在長期不派息、流通率低等問題,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凸顯出其並非着眼於為投資者創造長期價值,而更側重於藉資本市場博弈套利。這種模式與「老千股」的典型特徵頗為契合。三、講出「綠電+算力」故事,
但山高控股業績承壓
儘管不斷投資處於風口的公司有蹭熱度的嫌疑,但通過併購北控清潔能源與世紀互聯,山高控股確實構築了「電力+算力」協同發展的閉環產業融合模式。算力可以最大程度消解綠電的波動性,而電力又可以為算力提供低成本支撐。
對此,山高控股就在2025年上半年財報中意氣風發地表示,「本集團將深度把握國家戰略機遇與科技革命浪潮,全力搶佔人工智能發展先機,通過產業協同突破、資本價值提升及生態能級躍升,構建獨具山高特色的‘電算融合’新興產業生態。」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山高控股並非一傢俱體運營「電力+算力」業務的企業,而是一個投資平臺,不光業績表現難以比肩實體企業,並且還面臨巨大的負債壓力。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山高控股營收25.03億元,同比下跌18.46%;淨利潤4.76億元,同比暴增506%。不過因為並非100%控股所有子公司,大量利潤並不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當期山高控股的歸母淨利潤僅為0.5億元。
另一方面,過去幾年,山高控股雖然大手筆併購了諸多企業,但負債規模也持續飆升,截至2025年中,總負債為496.09億元,同期總資產為675.31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73.46%。當期,山高控股的孖展成本高達9.38億元。
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如果孖展成本繼續上漲,那麼山高控股甚至有虧損的風險。而由於利潤規模十分有限,隨着負債逐漸到期,山高控股還將面臨巨大的償債壓力。
由此來看,與其說山高控股是一家新興產業控股平臺,倒不如說其是一個善於操弄資本遊戲的公司。由於股權高度集中,再配合投資熱門賽道的戰略佈局,山高控股的大股東極易操控公司股價。
不過,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表現終歸受制於基本面。為推進併購,山高控股揹負了鉅額債務,但因未能全面併購投資標的,其盈利能力十分有限。種種因素疊加,決定了即便沒有被香港證監會點名,山高控股的股價也難以擺脫驟降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