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盤首程控股(0697.HK)與它的「創業式」進化。
這是一場絕地求生的逆襲。
八年前,香港老牌紅籌上市公司首長國際(0697.HK)深陷困境,2013-2015年累計虧損近64億港元,2016年再虧約16億港元,股價跌至幾毛,徘徊在退市邊緣。這家曾經的「紅籌明星」,在去產能、調結構的時代浪潮中,一度面臨退市危機。
八年轉型磨一劍,如今的首程控股已脫胎換骨,在基礎設施與科技資產的投資和運營兩大領域雙雙躋身國內「第一集團軍」。公司運營着北上廣機場停車場等核心基礎設施、同時也是國內REITs市場最大的產業投資人。
近兩年來,首程在機器人領域的佈局速度和深度更加令人矚目——公司已從一家基礎設施資產運營公司,快速成長為機器人產業重要的全產業鏈生態構建者和場景應用推動者。隨着其投資的宇樹科技等頭部企業發展壯大,以及更多應用場景的落地和消費渠道的打通,其「資本+場景+產業鏈」的模式價值將得到進一步釋放。
2025年公司中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總收入達7.31億港元,同比增長36%;歸母淨利潤3.39億港元,同比增長30%。已全部還清銀行貸款,有息負債率低至7.9%——這份紮實的成績單,不僅是其卓越盈利能力的體現,更是首程控股八年來堅定轉型、持續進化的必然成果。
跟蹤首程團隊數月的訪談過程中,一個感受尤為深刻:其實企業並沒有什麼與生俱來的護城河,所謂的壁壘,不過是一羣「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人,憑着股實幹的勁頭,一磚一瓦壘砌起來的。
路是闖出來的。回望這幾年,首程控股持續向上的核心密碼,源於整個團隊思維方式的持續演進與內在共振——這是一種與時代脈搏同頻、不斷自我刷新的「創業式進化」。
破局:從"負資產困局"到"創業式突圍"
2016年之前,首程控股的前身首長國際,主營鋼材製造與鐵礦石貿易。受行業週期性低谷影響,企業連續五年虧損,已在退市邊緣。
正是在此存亡之際,現任首程控股核心團隊臨危受命,帶領企業果斷開啓戰略轉型,「我們想救首長國際,不能讓這麼一個歷史悠久的老牌紅籌企業就此退市。按照現在流行術語來看,我們當時其實是給首長國際做了一個類似SPAC的操作」——現任首程控股副總裁孟子揚回憶說。
在覈心團隊的整體操持下,首長國際在2017年迅速剝離鐵礦石貿易等重資產業務,團隊將此前精心培育的停車資產基礎設施和資產管理業務帶入到首長國際中,使得公司2017年當年即扭虧為盈,首長國際開啓了一場從傳統鋼鐵貿易企業向現代資產管理運營者的自我革新。
孟子揚回憶道:「當時的團隊面對的挑戰空前巨大,新業務注入後亟待發展,要能支撐起上市公司這個盤子,資金是我們最大的瓶頸」,那時的首長國際所處境地和歷史包袱,遭市場機構和資本市場冷遇已是常態,但核心團隊以「自強則萬強」的精神迎難而上,「我們當時就在創業,創業就得闖,拿着PPT在香港中環不斷敲門不斷遞名片加微信,回頭再看當時新業務規模很小,真是PPT孖展」,孟子揚笑道。正是憑藉這股「創業式」闖勁和韌性,管理團隊在無先例可循的領域摸索前行。
2018年至2019年,首程控股迎來重要發展里程碑,國內外知名投資機構歐力士、厚朴資本、京東集團等在對公司進行深度盡調後,毅然決定進行戰略投資。吸引他們的不僅是企業藍圖和規劃,更是這個當時規模尚小的團隊所展現出的不畏艱難、敢闖能拼的創業精神。
孟子揚表示:「這些一流機構選擇我們,堅定地支持我們,既是對首程在基礎設施服務與科技創新領域佈局的認可,更是對中國基礎設施行業和經濟長遠發展的堅定信心。」
在戰略股東們陸續出資入股後,團隊上下同欲,上市公司發展進入快車道,轉型成效迅速顯現:2018年,在上一年度扭虧為盈基礎上,新業務發展迅猛,停車業務量利齊升、基金管理規模亦大幅,公司年度利潤飆升516.4%至3.53億港元。「在跑完2018年第一個完整年度後,能深刻感覺到各方面都在不斷捋順,公司轉型初步成功了!」孟子揚略帶激動地說到。
2020年,「首長國際」正式更名為「首程控股」,標誌着全新戰略方向確立,同年被納入深港通標的,重返資本市場關注視野;其停車業務同年首次實現盈利,EBITDA 同比大幅增長1564%,打響了轉型升級的「翻身仗」。而據統計,自2018年至今,公司已累計向股東派息近60億港元,股價和市值均有大幅的升值,部分投資機構也擇時退出,對於當年選擇「相信」的投資者而言,都收穫豐厚。
回首這段歷程,孟子揚的言語中流露出對股東支持的珍視:「和我們一路同行近十年的股東,已經獲得了不錯的回報,這是我們非常樂見並深感欣慰的。市場有進有出,像京東、厚朴、中集這樣的創始股東在實現收益後階段性退出,也是資本市場的正常循環,我們感謝他們曾經的鼎力支持。」
至於未來,他希望公司能匯聚更多志同道合的新股東,不僅能提供資本支持,更能在公司治理等重大事項上深度參與,與管理團隊共同探索,爭取打造一個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的公司治理典範。
進化:市場化團隊的創業本色與實幹哲學
八年間,首程控股從退市邊緣駛入高質量增長的「新藍海」,靠的不僅是戰略眼光,更是整船人的齊心協力——這是一支深植創業基因、充滿實幹精神的市場化團隊。
副總裁孟子揚點出了這支團隊的「精神密碼」:真正的專業團隊,不在於合同中的股權激勵,而是一種「不待揚鞭自奮蹄」的主動與自覺。
他說:「在首程,每個人看起來都‘很着急’——這不是焦慮,而是對事業放不下的責任感,我們一直在創業。雖然我們團隊在公司持股不多,但切實把對企業的主人翁精神一以貫之。」
這種特質,源於轉型期的艱苦淬鍊。一位團隊負責人表示:「我們當初想做的事,在國內乃至全球都缺乏先例,需要極強的運營、投資和退出能力。這是一條無人走過的路,註定艱難,必須全力以赴、以時間換空間。」在她看來,首程選擇的賽道大多是從零到一的開拓,必須快速捕捉機遇、樹立行業標杆,而後通過「傳幫帶」讓路徑越走越清晰。
首程內部的人才流動與轉型同樣體現出這樣的特質。公司鼓勵員工突破職業邊界,在實戰中實現能力躍遷。如有原風控背景的同事,主動擁抱變革,從審閱報表的"評判者"轉變為深入一線的"建設者",深度參與項目招商與產業運營;原來總部行政崗位的同事,主動請纓去地方開拓地方市場,隨着公司戰略升級,他們又將公司REITs、智能化項目落地能力與當地經濟深度「融合」,在區域形成「口碑效應」。
首程一位工作10年的團隊負責人,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有意思的組織文化案例——公司早些年甚至將「風險管理部」更名為「業務推動與盡職調查部」,要求團隊成員既能看到風險,更能推動業務創新和問題解決。
也正是在這種「實幹」精神的催化下,總部管理團隊以「磨破嘴、跑斷腿」的韌勁,成功開拓了首都機場、虹橋機場、白雲機場等標杆項目;地方團隊也延續這股精氣神,展現出「跟我上」的擔當,在成渝、珠三角、長三角等戰略區域不斷攻堅克難,贏得一系列標誌性訂單。
在首程,文化不是牆上的標語,而是如空氣般無處不在的行動準則。這裏不講「苦勞」,只認「功勞」——管理層與團隊成員同樣接受嚴格的績效考覈,獎懲分明:達成目標才能獲得回報,未達成則毫不含糊,只因「結果纔是根本」。
底座:內置「創業引擎」的敏捷治理內核
首程控股市場化團隊所展現出的創業本色與實幹哲學,離不開一套與之匹配的先進公司治理體系作為支撐。公司成功構建了「董事會引領+執委會授權」的敏捷治理結構——其核心在於,既堅持董事會作為公司治理的決策與監督核心,又對由創業團隊組成的執行委員會給予充分授權,真正實現了「讓聽得見炮火的人做決策」。
這一治理模式的有效性,首先體現在其專業、多元且深度融入經營的董事會構成上。首程已聚集各領域的傑出代表加入董事會,不僅包括代表主要股東的董事,更吸引了多位具有深厚產業、金融和科技背景的專家,如香港大學終身教授王鑫先生、前知名媒體人、投資人張泉靈女士,以及信永中和合夥人及知名上市公司董事局主席等。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5月,公司任命張建偉博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為獨立非執行董事,進一步強化了董事會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的戰略眼光。
為確保重大決策兼具前瞻性與可行性,主要股東及投資人代表也深度參與公司經營一線。他們進入首程控股的投資決策委員會,與管理團隊共同評判項目,其中包括來自陽光保險、歐力士等機構的委員。這種從董事會到執委會再到投委會的深度嵌入機制,確保了公司決策始終建立在資本視角與一線炮火融合的堅實信息基礎上。
更為關鍵的是,這種多元性確保了決策的深度與廣度。部分股東董事,如來自戰略股東歐力士的李浩先生以及代表廣大中小股東的專業投資人劉景偉先生等,均已成為公司執行董事,與創業團隊共同參與投資決策、戰略規劃等重大事項,切實履行着監督與賦能的職責。
首程控股的治理模式因此在實踐中展現出兩大突出優勢:一方面有效避免了傳統企業常見的決策流程冗長、市場反應遲緩等弊端,董事會的前瞻視野與執委會的快速執行得以有機結合;另一方面也規避了創業型企業可能出現的「少數人決策」、視野侷限等風險。
得益於董事會的專業多元和關鍵股東的深度參與,公司實現了「敏捷」與「穩健」的高難度平衡。這正是首程控股能夠精準把握機器人投資、REITs創新等重大機遇,既能快速決策,又能有效控制風險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公司得以持續進化的重要支撐。
奔赴:與時代共進的「價值創造」
企業的真正價值不僅在於財報數字,更在於其回應社會關切、解決發展難題的深度與廣度。
首程控股八年轉型之路印證:企業的長期競爭力,來源於對經濟與民生實際需求的洞察與回應。公司始終堅持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相融合,把解決需求和解決問題作為公司商業模式的核心支撐點,聚焦智慧停車、園區管理、REITs、機器人等領域,精準對接城市升級與產業轉型需要。
在智慧停車領域,首程以智能化改造切實提升城市運行效率。例如最早承接的大興機場停車樓,已成為全球航站樓商業化停車場標杆;在廣州白雲機場,車主找位時間從30分鐘縮短至5分鐘,「無感支付」全面覆蓋,中日友好醫院老舊車場經改造後,極大緩解了患者停車難問題。
在REITs領域,首程致力於激活存量資產價值。憑藉深度參與公募 REITs發行的各個環節,首程控股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行業經驗。公司充分發揮自身在資本運作和資產管理方面的專業優勢,一方面,為超過20個客戶提供 REITs籌備諮詢服務,對應標的資產盤活規模超1000億人民幣,有效助力客戶解決基礎設施孖展渠道狹窄、資本退出困難等問題,成為推動中國基礎設施改革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首程控股成功搭建了3支百億基礎設施發展基金,助力基礎設施項目的開發培育與運營管理,促進了相關行業資源的整合,推動了資產運營效率的提升。
躍遷:「三位一體」升級機器人生態構建者
近幾年來,首程在科技資產的投資與運營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核心成績:基金當前賬面價值已較成立之初增值超3倍,部分項目回報率甚至高達10倍。
更重要的是,公司前瞻性的與科技的結合極大地推動基礎設施的數智化升級,降本增效,不僅成功反哺基礎設施板塊,還成功開闢了第二增長曲線。
首程控股在機器人領域的迅速崛起,得益於其構建的「基金投資-產業運營-租賃服務」三位一體生態模式,形成了難以複製的系統級優勢。
2023年,公司緊抓「具身智能」與「人形機器人」的技術拐點,果斷戰略切入賽道,與北京國管共同發起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精準投資宇樹科技、銀河通用、萬勳科技等數十家技術領先企業,覆蓋人形機器人、醫療和工業自動化等關鍵賽道。
首程控股秉持「不賦能,不投資」的理念,定位為「創業者幫創業者」,不以資本方自居,而是以產業夥伴身份,為企業提供從投資孵化、場景驗證到團隊支持的全方位服務,構建「資本—資源—場景」高效聯動的機器人生態。
公司向被投企業開放基礎設施資源,提供真實場景試驗場,顯著縮短產品從實驗室到商業化落地的週期。同時,通過成立機器人科技產業公司和租賃公司,開展銷售代理、孖展租賃與供應鏈管理等業務,徹底打通產業化「最後一公里」。公司推出30億元機器人採購計劃,以租賃模式降低中小企業使用門檻,為被投企業帶來穩定訂單,形成「技術驗證—規模應用—價值反哺」的完整閉環。
值得一提的是,首程創新推出機器人4S店模式,打造連接創新技術與實際應用的橋樑。位於國家速滑館的機器人體驗店日均接待超6000人次,展示陪伴機器人、外骨骼設備等200餘款產品,不斷呈現機器人在家庭、教育、康養等場景應用潛力。
本質上,首程控股成功實現了資本優勢、場景資源與產業運營的深度嫁接,從傳統「財務投資」和「空間運營」升級為與創業者共同成長的「機器人生態構建者」。
從基礎設施管理到REITs佈局,從新能源投資到人形機器人,首程何以精準把握機遇並持續成功?在孟子揚看來,這一切並非偶然:「點滴努力、日精月進的工作方法與態度,推動我們在很多方面領先一小步,最終匯聚成企業強大競爭力。這正是七八年來首程持續進化的內核。」
公司以破解真實社會難題為根基,獲得持續業務收入;憑藉穩健財務與清晰戰略,吸引全球長期資本;再將資源投入國家導向、市場廣闊的新賽道,孵化未來增長極——如此循環,形成一套能夠穿越經濟週期、持續增強的「增長飛輪」。
依託這一閉環能力,首程不僅實現自身跨越,更為社會與股東創造紮實、可持續的價值回報。
這條路,是首程一步步「創」出來的道路,也將繼續以創業之姿、赴時代之約,堅定地「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