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密德認為,通脹仍過高,就業市場有所降溫但總體平衡,當前政策略有限制性,處於合適位置。古爾斯比對前期集中進行多次降息感到不安,警告靠前發力有政策失誤的風險。兩人均擔心過度降息可能阻礙通脹回落到目標。鮑曼稱通脹已足夠接近目標,就業市場脆弱,有理由進一步降息。米蘭希望通過「非常短暫的、每次50個基點的降息」達到中性利率。
聯儲局內部圍繞進一步降息的分歧正在加深。今年擁有聯儲局貨幣政策委員會FOMC投票權的兩名聯儲官員對激進降息感到擔憂,而負責金融監管的副主席鮑曼和理事米蘭推動更快降息。
堪薩斯城聯儲主席施密德( Jeff Schmid)和芝加哥聯儲主席古爾斯比(Austan Goolsbee)週四均表示,擔心過度降息可能阻礙通脹回落到聯儲2%的目標。施密德認為,當前的政策立場略有限制性,處於合適位置,古爾斯比則對「前期集中進行多次降息感到不安」,警告靠前發力有政策失誤的風險。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鮑曼(Michelle Bowman)週四表示,通脹已足夠接近目標,勞動力市場比預期更加脆弱,為進一步降息提供理由。新任理事米蘭(Stephen Miran)繼續高呼應大幅降息,警告當前4%至4.25%的利率水平有「高度限制性」,使經濟更容易受到下行衝擊。
這一分歧反映出聯儲局官員在平衡通脹風險與就業擔憂時面臨的政策挑戰。上週聯儲局啱啱決定今年首次降息,但對後續降息路徑仍存在巨大分歧。會後公佈的點陣圖顯示,19名決策者中,7人預計今年不應再降息,10人預計至少還需合計降息50個基點。
施密德強調政策適度緊縮的必要性
施密德週四在達拉斯的講話中為上週的降息決定進行了辯護,但對進一步寬鬆表示謹慎。他說:
「上週降息25個基點,我認為是合理的風險管理策略。我的看法是,通脹水平仍然過高,勞動力市場雖然有所降溫,但總體上仍然保持着供需平衡。」
施密德解釋說,雖然擔心通脹有黏性,且可能上升至3%、而非回落至聯儲目標2%,但近期疲軟的就業市場數據讓他相信,就業市場可能比預期更「實質性或突然」地惡化。
施密德強調,通脹仍然過高,而勞動力市場雖有降溫但仍大體平衡。他認為當前政策立場「僅略微有限制性,這正是應該處於的位置」。對於未來的利率調整,施密德表示將採取「依賴數據的方式」,密切關注通脹和勞動力市場數據。
施密德還在講話中強調,聯儲局在銀行監管方面的獨立性很重要,認為將這些職能從聯儲局剝離或置於總統更直接控制下的觀點「是錯誤的,可能導致未充分考慮的意外後果」。
古爾斯比擔心滯脹風險重現
古爾斯比周四在密歇根州的講話中表達了對激進降息的不安。他擔心快速降息可能阻礙通脹完全迴歸目標。他特別提到,「對僅基於就業數據放緩就前期集中進行過多次降息感到有些不安」。古爾斯比說:
「如果我們所處的環境是,通脹已連續近五年高於2%的目標,而且還在持續惡化,那麼,僅僅指望通脹是暫時的(就降息)讓我感到不安。」
古爾斯比指出,當前環境顯示出滯脹方向衝擊的跡象,稱這是聯儲局在平衡雙重使命時可能面臨的「最糟糕情況」。他表示,如果數據顯示美國經濟正走向維持穩定充分就業且通脹可能回落至2%的道路,那麼利率可以從當前水平進一步大幅下降。
古爾斯比稱,本週四公佈的美國GDP數據並沒有改變他對增長趨勢的看法。聯儲的貨幣政策已經只有溫和的限制性。聯儲局對通脹處於2%-3%區間的中部感到不適。在聯儲局按兵不動的同時,通脹上升,其效果與降息類似。
不過,古爾斯比也為進一步降息留有餘地,他表示,如果經濟數據支持且滯脹風險消退,仍可能實施更多降息。如果得到的數據表明,美國有望維持穩定的充分就業,且通脹有望回到2%,那麼他認為,利率還可以較當前水平再下調不少。
古爾斯比說,並沒有看到關稅造成第二輪價格影響。長期通脹預期被錨定,體現出外界對聯儲局的信心。勞動力市場的衆多指標表明就業溫和降溫。
鮑曼和米蘭力推繼續降息
與持謹慎態度的投票委員形成鮮明對比,聯儲局副主席鮑曼和理事米蘭週四繼續公開推動更激進的降息措施。
鮑曼在喬治敦大學的活動上重申了對就業市場的擔憂,指出美國通脹已足夠接近聯儲局目標,但勞動力市場比預期更加「脆弱」。她強調通脹率在聯儲局目標「範圍內」,認為關稅對價格上漲的影響可能是一次性的。
作為特朗普提名的官員,鮑曼本週二曾警告決策者面臨「落後於形勢」的嚴重風險,稱自4月以來就業增長平均每月僅約2.5萬個,遠低於年初水平。她表示「委員會是時候採取果斷、主動的行動了」。
米蘭則更加激進地主張立即採取更大幅度降息。他週四表示,當前4%至4.25%的聯邦基金利率顯著高於中性水平,「當貨幣政策處於如此限制性的立場時,經濟對下行衝擊會變得更加脆弱」。
米蘭明確提出希望通過一輪「非常短暫的、每次50個基點的降息」達到中性利率水平,總計下調150至200個基點。作為上週FOMC會議唯一投反對票的官員,他當時主張降息50個基點而非25個基點。本週他承認,是點陣圖中唯一提供今年共計降息150個基點預期的官員。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責任編輯:吳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