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大頭部晶圓廠都在加快自己的2納米量產進度,然而真正有把握的還是臺積電。據行業傳出的消息稱,由於競爭對手的良率與產能進度上無法得到保證,臺積電準備對2納米制程芯片進一步漲價。
2納米芯片的難點除了COMS單元要進一步縮小之外,其聯接工藝也需要跟着同步收縮。與數據電容存儲源根據優化的算法只縮放儲能面積,主要是受物理尺寸限制不同,聯接工藝基本上是電流製程,其功耗與線路的截面積直接關聯,從算法上就無法無限的縮小,更不用說在物理尺度的限制上。
臺積電在先進工藝(如N5、N4及其後續節點)中,為瞭解決接觸電阻問題而採用的一項關鍵創新:去除傳統的鈦/氮化鈦阻擋層,直接在源/漏極上沉積鎢的工藝,並巧妙地解決鎢擴散這一致命問題。
背景與動機——為什麼要去掉阻擋層?
在傳統的芯片製造中,當需要連接晶體管的源極/漏極與上方的金屬互連層時,會形成一個叫做「接觸孔」的結構。這個孔的填充過程大致如下:
沉積阻擋層:首先,在硅(源/漏極)和接觸孔的側壁上,沉積一層非常薄的阻擋層。這層材料通常是鈦和氮化鈦的複合層。
鈦的作用:與底部的硅發生反應,形成低電阻的硅化物(如C54-TiSi₂),確保歐姆接觸,降低接觸電阻。
氮化鈦的作用:作為一道「物理屏障」,防止後續填充的金屬(主要是鎢)在高溫工藝中向硅襯底中擴散。鎢一旦擴散到硅中,會嚴重污染硅晶格,破壞晶體管的電學特性,導致器件失效。
沉積鎢核層:為了後續鎢的化學氣相沉積能均勻地進行,會在TiN上先沉積一層薄的鎢核層。
填充鎢:使用CVD方法,用鎢將整個接觸孔填滿。
化學機械拋光:將多餘的鎢和阻擋層磨平,只留下接觸孔內的鎢塞。
傳統工藝的瓶頸:
隨着晶體管尺寸不斷縮小,接觸孔的直徑也隨之急劇減小。在5納米及以下的節點,接觸孔的尺寸可能只有十幾納米。此時,傳統Ti/TiN阻擋層的厚度(可能佔整個孔徑的1/3甚至更多)就變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電阻急劇升高:阻擋層本身是導電的,但其電阻率遠高於鎢。當孔徑變小時,高電阻的阻擋層佔據了導電截面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導致整個接觸孔的總電阻(RC)飆升。這就像一根很細的水管,管壁還特別厚,水流通過的截面積就變得非常小,阻力自然就大了。
性能瓶頸:接觸電阻的增大會直接影響晶體管的開關速度和驅動電流,成為限制芯片性能提升的關鍵瓶頸。
所以為了降低接觸電阻,必須「減薄」甚至「去掉」這個高電阻的阻擋層。這就是臺積電新工藝的直接動機。
核心風險——去掉阻擋層後,鎢擴散問題有多嚴重?
直接去掉Ti/TiN阻擋層,就像拆掉了大壩,鎢原子在後續的高溫工藝(例如在沉積鎢後,可能還需要進行其他層間介電質的沉積或退火)中,會像洪水一樣輕易地擴散到下方的硅源/漏極中。
鎢擴散的災難性後果:
深能級雜質與載流子複合:鎢是重金屬,在硅中會形成「深能級雜質」。這些雜質能級就像半導體禁帶中的「陷阱」,會高效地捕獲電子或空穴,並讓它們複合掉。
少數載流子壽命急劇下降:對於CMOS器件,無論是PMOS還是NMOS,其正常工作都依賴於少數載流子的有效運動。鎢污染導致少數載流子壽命大大縮短,意味着晶體管無法正常開啓和關閉。
漏電流增加,閾值電壓漂移:被污染的源/漏極區域電學特性發生改變,會導致晶體管的漏電流急劇增大,靜態功耗失控,同時閾值電壓也會發生不可預測的漂移。
器件完全失效:在嚴重的情況下,晶體管會完全失去開關功能,芯片報廢。
因此,如果無法解決鎢擴散問題,去掉阻擋層是絕對不可行的。
臺積電的解決方案——巧妙的「自形成阻擋層」
臺積電的解決方案並非簡單地「去掉」阻擋層,行業推測其是用一種更薄、更高效、在工藝中「原位」生成的新型阻擋層來替代傳統的Ti/TiN。這個技術的核心被行業稱為「自形成阻擋層」或類似概念。
選擇性成核層技術替代屏蔽層
傳統工藝需在溝槽/通孔表面先沉積氮化鈦(TiN)等擴散阻擋層,但臺積電新工藝通過優化鎢成核(Nucleation)過程實現直接沉積:
成核層精準控制:採用含鎢前體(如WF₆)與含硼還原劑(如B₂H₆)的序列反應,在基底表面形成均勻緻密的鎢成核層。該層具有高選擇性,僅在目標區域(如通孔底部)生長,避免側壁沉積,從而省去物理屏蔽層。
臺階覆蓋率優化:通過調整反應氣體比例和溫度,使成核層在深寬比極高的結構中實現100%臺階覆蓋,確保後續鎢填充無空洞,減少因界面缺陷引發的擴散通道。
熱退火工藝調控晶界結構
為抑制鎢原子沿晶界擴散,在鎢體生長階段插入熱退火操作:
晶粒重組與緻密化:在沉積過程中進行原位熱退火(溫度範圍400–600℃),促使鎢晶粒長大並減少晶界數量。大晶粒結構可降低擴散係數,因鎢原子主要沿晶界快速遷移。
應力釋放:退火緩解沉積產生的內應力,避免應力誘導的微裂紋,這些裂紋可能成為鎢擴散的捷徑。
界面工程抑制互擴散
直接沉積鎢時,需解決鎢與下層材料(如硅、介電層)的互擴散問題:
自形成阻擋層:利用含硼還原劑(B₂H₆)在成核階段與基底反應,生成超薄硼化鎢(W₂B₅)或硼硅化物界面層(厚度<2nm)。該層在熱力學上穩定,有效阻擋鎢原子向硅基底的擴散,同時降低接觸電阻。
表面預處理:沉積前對基底進行等離子體清潔或氫氣還原,去除氧化物和污染物,確保成核層與基底形成共價鍵合,減少界面空位擴散路徑
工藝整合與設備協同
臺積電可能通過設備與工藝協同設計實現量產可行性:
原子層沉積(ALD)與CVD結合:成核階段採用ALD模式實現單原子層精度控制,體生長階段切換至高速CVD模式,兼顧均勻性與效率。
實時監測與反饋:集成光譜橢偏儀等原位檢測技術,動態調整氣體流量和溫度,確保成核層厚度和成分一致性,避免局部過厚導致的擴散風險。
其中應用材料公司最新的選擇性鎢沉積系統(Endura® Volta™ Selective Tungsten CVD系統)可以克服傳統晶體管連接方式的侷限性。芯片製造商可以在晶體管導線通孔中選擇性地進行鎢沉積(只沉積電阻率較低的鎢金屬),完全不需要粘附阻擋層和成核層,從而解決微縮面臨的瓶頸,可以將晶體管及其導線的節點繼續微縮到5nm、3nm及以下,同時提升計算機芯片的連接速度。
材料創新降低擴散驅動力
摻雜改性:在鎢沉積中引入氮(N)或碳(C)元素,形成鎢合金(如WNₓ)。摻雜原子佔據晶格間隙位置,阻礙鎢原子遷移,同時提高材料熱穩定性(耐溫>1000℃)。
低溫沉積工藝:優化前體分解路徑,實現300℃以下的低溫沉積,減少熱激活擴散,適應3D NAND等熱敏感結構
臺積電實際可能採用的工藝流程和原理
其工藝流程和原理如下:
步驟1:超薄界面層的預處理與生成
在沉積鎢之前,接觸孔的底部(源/漏極硅表面)會經過一個非常精細的預處理。這個步驟是整個技術的關鍵,其目的不是「阻擋」,而是「鈍化」。
方法:通過引入特定的氣體(如含氟氣體F₂或NF₃的等離子體,或非常精確的氧化/氮化工藝),在硅表面形成一個原子級厚度(1-2個原子層)的界面層。
這個界面層是什麼? 它可能是氟化硅、氮化硅或硅的氧氮化物。這個層非常非常薄,遠小於傳統的Ti/TiN層。
步驟2:選擇性鎢成核
在形成了這個超薄界面層之後,開始進行鎢的沉積。
關鍵點:這個預處理後的界面層具有特殊的表面化學性質,它能夠促進鎢原子在其上選擇性地、均勻地成核。這意味着鎢可以非常「聽話」地、一層一層地在這個界面上生長,而不是形成孤立的、不均勻的島狀結構。
對比:如果沒有這個預處理,鎢直接在硅上沉積,成核會非常不均勻,容易形成孔洞,並且更容易發生擴散。
步驟3:鎢的填充與原位鈍化
隨着鎢的CVD沉積過程進行,最精妙的部分發生了。
「自形成」機制:在沉積鎢的初始階段,用於沉積鎢的前驅體氣體(如WF₆)和還原氣體(如SiH₄或H₂)在反應時,其副產物或反應中間產物(如氟原子)會與底部的硅以及啱啱沉積的鎢發生反應。
在界面處「動態」形成阻擋層:這個反應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與鎢的沉積同步進行的。在鎢和硅的界面處,會持續地、動態地形成一個極其穩定的、緻密的化合物。這個化合物就是鎢的硅化物(如WSi₂)或鎢的氮化物/氟化物。
這個「自形成」的化合物層就是最終的、原子級厚度的阻擋層!
原理解析——為什麼這個「自形成層」能解決擴散問題?
這個「自形成阻擋層」之所以能成功,得益於以下幾個關鍵特性:
極致的薄度
它的厚度只有幾個原子,甚至1-2個原子層。相比於傳統TiN的幾納米厚度,它對接觸孔截面積的佔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電阻問題,讓鎢塞的有效導電面積最大化。
優異的熱力學穩定性
像WSi₂這類金屬硅化物,在熱力學上是非常穩定的。它的形成能很低,一旦形成,在後續的芯片製造熱循環中不易分解。這層穩定的化合物就像一個「焊接層」,牢牢地將鎢和硅「鎖」在一起,阻止了鎢原子和硅原子的相互擴散。
完美的界面質量
由於這個阻擋層是在鎢沉積過程中「原位」形成的,它與下方硅和上方鎢的界面幾乎是原子級平整的,沒有空洞、缺陷或雜質。一個完美的界面是防止擴散的物理基礎。相比之下,傳統PVD(物理氣相沉積)的TiN層可能存在晶界、針孔等缺陷,這些缺陷正是擴散的「快速通道」。
選擇性鈍化作用
最初的預處理步驟(如氟化)不僅幫助了鎢的成核,更重要的是它「鈍化」了硅表面的懸掛鍵和不穩定點。一個被鈍化的表面,其化學活性降低,更不容易與外來原子發生反應或發生擴散。
總結與類比
我們可以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理解這個技術:
傳統工藝(Ti/TiN阻擋層):就像在一個小洞裏先砌一圈厚厚的、不透水的混凝土牆(TiN),然後再往裏面灌水(鎢)。這堵牆雖然能防水(防擴散),但它本身佔據了大量空間,導致水流通道變窄(電阻增大)。
臺積電新工藝(自形成阻擋層):就像在灌水之前,先在洞壁上噴一層特殊的防水塗料(預處理)。然後,在往裏灌水的同時,水本身和洞壁的塗料發生反應,在洞壁和水之間瞬間形成了一層極薄、極堅固、且完全貼合的玻璃內膽(自形成阻擋層)。這層玻璃內膽幾乎不佔空間,保證了水流通道的最大化(低電阻),同時其完美的緻密性又完美地阻止了水的滲透(防擴散)。
總的來說,臺積電的藝創新,並非冒險地去掉阻擋層,而是通過材料科學、表面化學和工藝工程的深度融合,用一種原位生成的、原子級厚度的、熱力學穩定的化合物層,替代了傳統的物理沉積阻擋層。它成功地實現了「低電阻」和「有效阻擋擴散」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目標,是推動摩爾定律在5納米及以下節點繼續前進的關鍵技術之一,充分體現了臺積電在先進製程研發上的深厚功力。
蕪湖中華數島中國版「星際之門」計劃曝光,誰最受益?
類擺線減速器,T鏈人形機器人最佳機會落在誰家?
硫化物固態電池核心技術難點,以及破局之道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