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公司研究員胡振鷺
資本老將衛哲跨界醫療,聖湘生物8億併購謀求轉型,一場「基因改造」實驗正在進行中。
體外診斷(IVD)行業的寒冬比預想中更漫長。曾經靠核酸檢測業務風光無限的聖湘生物(688289.SH),如今正試圖通過一場「跨界聯姻」實現逆襲。
今年初,前阿里巴巴CEO衛哲正式出任聖湘生物非獨立董事。這位55歲的資本老將,將自己二十多年的互聯網和投資經驗,押注在了一家處於行業下行週期的醫療檢測公司上。
衛哲的入局立竿見影。聖湘生物2025年半年報顯示,公司營收8.69億元,同比增長21.15%;淨利潤1.63億元,同比增長3.84%。在一片慘淡的IVD行業中,這一數據格外亮眼。
然而,細究財報發現,公司淨利潤增長的背後,是並表收購企業帶來的短期收益,其主營業務IVD檢測仍面臨嚴峻挑戰。
01
業績「變臉」背後的8億併購
聖湘生物的業績「變臉」,來得又快又猛。
2023年,公司營收暴跌84.39%,淨利潤下滑81.22%。2024年,營收雖有所回升,但淨利潤繼續下滑24.23%。兩年時間,聖湘生物市值蒸發超過200億元。
危急關頭,衛哲來了。
2024年底,聖湘生物宣佈提名衛哲為董事候選人。這位資本大佬在朋友圈高調錶態,與董事長戴立忠「高度一致」,要助力聖湘生物成為「世界級醫療巨頭」。
衛哲上任後的第一把火,燒向了併購市場。今年1月,聖湘生物宣佈以8.075億元現金收購中山未名海濟生物醫藥有限公司100%股權。
這筆交易堪稱及時雨。被收購方承諾2025年和2026年淨利潤分別不低於1.4億元和1.8億元。僅今年上半年,就為聖湘生物貢獻了0.975億元淨利潤。
如果沒有這筆併購收益,聖湘生物主營業務淨利潤實際下滑近60%。業績「變臉」的魔術,就藏在併購的袖子裏。
02
衛哲的「醫療賭局」
衛哲為何要跨界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行業?
答案或許藏在嘉御資本的投資佈局中。2023年底,衛哲的嘉御資本與紫牛基金共同成立嘉御紫牛醫療基金,開始向醫療健康領域延伸。
聖湘生物成為衛哲跨界醫療的第一塊試驗田。 他帶來的不只是資本,更是一套互聯網打法。
「偉大的生命科技企業往往依靠‘殺手級’的消費級應用來成就自身。」在今年1月的股東大會上,衛哲以輝瑞的偉哥、諾和諾德的司美格魯肽為例,為聖湘生物指明方向。
隨後,聖湘生物快速推出HPV、呼吸道感染等自測產品,通過京東、美團等渠道直接面向消費者。同時,公司強調AI技術貫穿多個核心業務領域,試圖將自己包裝成「科技成長股」。
這套組合拳看似華麗,卻面臨現實挑戰。 在HPV檢測市場,凱普生物、之江生物等老牌對手早已深耕多年;在AI醫療領域,行業尚未出現成熟的應用模式。
03
行業寒冬中的生存遊戲
聖湘生物的轉型掙扎,是IVD行業寒冬的縮影。
集採政策加速推進,DRG/DIP醫保支付改革深化,行業價格戰愈演愈烈。「現在IVD企業的日子比疫情期間難多了。」 一位行業從業者坦言。
壓力之下,頭部企業各尋出路。邁瑞醫療依靠多元化業務結構緩衝衝擊,金域醫學則強化檢驗服務規模優勢。相比之下,聖湘生物選擇了一條更激進的路徑——跨界併購+消費化轉型。
不過,收購生長激素業務並非沒有風險。目前,長春高新和安科生物佔據生長激素市場超過70%的份額,聖湘生物收購的中山海濟僅屬第二梯隊。
更重要的是,生長激素領域正面臨醫保控費和價格戰的雙重壓力,未來能否持續貢獻利潤還是未知數。
04
資本大佬的跨界挑戰
衛哲的入局,讓聖湘生物在資本市場獲得了更高關注度。但跨界整合的挑戰才啱啱開始。
醫療行業與互聯網有着完全不同的邏輯。 互聯網追求「快」,醫療注重「穩」;互聯網看重流量,醫療關注合規。衛哲能否適應這種差異,將決定轉型的成敗。
另一方面,聖湘生物賬上雖有33億元現金,但持續的併購和轉型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如何平衡短期業績與長期投入,考驗着管理層的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聖湘生物銷售費用佔營業收入比值已達31.83%,同比上升23.67%。在行業下行期,高昂的營銷投入能否換來持續增長,仍需觀察。
湘江財評
資本大佬衛哲的入局,為聖湘生物帶來了新的想象空間。但想象能否照進現實,取決於公司能否在行業寒冬中找到真正的第二增長曲線。
對於衛哲和聖湘生物來說,這場跨界轉型猶如一場豪賭。賭贏了,公司有望穿越週期;賭輸了,則可能陷入更漫長的調整。
你看好衛哲跨界醫療的這場冒險嗎?歡迎留言討論。
素材來源| 公開信息
編輯 文青 主編曉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