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近期,廣東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晟新能」)再度提交上市申請材料,向港股IPO發起衝擊。實際上,在本次闖關港交所前,這家由李氏五兄弟創辦的鋰電池回收及再生利用獨角獸企業,曾接連謀求A股、港股上市,不過最終均未能如願。「執着」上市背後,金晟新能似乎正面臨着較為迫切的孖展需求。

上半年未盈利
招股文件顯示,金晟新能是鋰電池回收及再生利用解決方案提供商,提供一系列再生利用產品,主要包括碳酸鋰、硫酸鎳及硫酸鈷,公司的產品在下游被廣泛用於電動汽車、儲能系統和消費電子產品等鋰電池主流應用場景,形成了全面且垂直整合的業務模式、產業鏈條完整的產業閉環。
根據諮詢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以2024年再生利用銷售收入計,金晟新能是全球第二大的鋰電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業,公司也是全球第一大的第三方鋰電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業。
從金晟新能近年來的財務表現來看,並不樂觀。2022—2024年,公司實現收入分別約為29.05億元、28.92億元、21.57億元,接連下降;對應實現年內利潤分別為1.51億元、-4.71億元、-3.44億元。
進入2025年上半年,公司依然未實現盈利。實現收入約為9.3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9.95億元再度下滑;對應實現期內利潤為-1.44億元,上年同期的期內利潤為-1.43億元。經計算,公司於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累計虧損約9.59億元。
「虧損並不是企業闖關IPO的實質性障礙,港交所更關注虧損企業的技術壁壘與市場前景。」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淨利連虧的同時,金晟新能目前也承擔着不小的財務壓力。具體來看,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計息銀行借款及其他借款為21億元;於一年內到期或按要求償還的銀行及其他貸款為18億元。在招股文件中,金晟新能也直言,公司一直以來依賴計息銀行借款及其他借款來為公司部分資本開支提供資金及支持公司運營,預計未來有關依賴將會持續。
資產負債率方面,2022年末、2023年末以及2024年末,公司資產負債率分別約為48.5%、61.6%、74.8%,逐年大幅增長;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資產負債率73.3%,相較2024年末小幅回落1.5個百分點。
另外,招股文件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前五大客戶銷售額佔比分別約為52.7%、41.3%、53.9%及67.3%,其中向第一大客戶銷售金額佔比分別約為13.9%、18.4%、26.6%及45.2%。
最新估值超百億
實際上,此次啓動港股IPO已並非金晟新能首次衝擊資本市場。
據中金公司官網,公司曾於2022年啓動上市輔導,欲登陸深交所上市,不過於2024年8月終止當次上市輔導,原因為「基於市場原因及自身戰略考量,擬對上市計劃進行調整」。終止前次A股上市輔導後,金晟新能迅速將目光投向了港股市場,於2024年12月20日首次遞表港交所。不過,公司當次上市申請材料最終失效。
據悉,金晟新能在鋰電池回收及再生利用領域內具備一定的市場地位。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以2024年再生利用銷售收入計,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的鋰電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業,也是全球第一大第三方鋰電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業。
從金晟新能企業估值來看,根據2025年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公司以73億元的企業估值位列1183位。
孖展方面,金晟新能已完成五輪投資,從2021年完成A輪孖展開始,到2025年5月進行的股份認購,分別籌集1.3億元、3億元、6.1億元、3.21億元、1.48億元,合計孖展15.08億元。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據公司招股文件披露的最新一期孖展情況,2025年5月,江西東亮同意1.48億元認購536.3萬股公司股份。彼時,公司投資前估值約102億元,超出2025年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列示的企業估值近30億元。
控制權方面,金晟新能由李氏五兄弟——李森、李鑫、李堯、李炎和李汪共同創立。目前,李森擔任公司執行董事、董事長兼總經理,李鑫為執行董事兼副董事長,李堯為副總經理。IPO前,根據一致行動協議,李氏兄弟與江西東亮有權控制公司投票權總數約47.87%的行使。此外,李森為肇慶晟達與肇慶森龍的普通合夥人,並控制透過肇慶晟達及肇慶森龍持有的公司投票權總數約7.82%。李氏五兄弟合計控制公司約55.69%投票權。
針對相關情況,北京商報記者向金晟新能方面發去採訪函進行採訪,但截至記者發稿,未收到公司回覆。
責任編輯: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