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鋼集團創始人王東:AI提升鋼貿行業效率,訂單獲取、採購環節密度最高

時代週報
09/29

  「工業經營性物資的特徵決定了非常適用及匹配大語言模型,訂單獲取和採購環節是AI價值密度最高的環節。」找鋼集團(06676.HK)創始人王東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AI的應用給企業和行業運營帶來降本增效的結果,可在「訂單獲取→採購→加工→交付」端到端提升確定性與效率。

  找鋼集團成立於2012年,主要通過連接鋼鐵交易行業的主要參與者至其數字化平臺,提供鋼鐵交易全鏈條的一站式B2B服務,如今找鋼集團又將鋼鐵交易數字化平臺的先進經驗引入至有色金屬、電子元器件等其他非鋼經營性物資領域。

  2025年3月10日,找鋼集團在香港上市,這也是中國境內首家通過De-SPAC模式登陸港交所的企業。上市之後,找鋼集團也在積極求變,利用AI提高效率,通過出海擴大業務版圖。

  近年來,雲服務、大數據、AI等通用技術獲得突破性發展,AI浪潮下,找鋼集團利用免費的開源大模型節省了大量費用提高交易效率和體驗。通過國內成熟的商業模式,結合國內大客戶出海的契機,找鋼集團提出了「海外再造一個找鋼網」的目標。

  談及公司當前股價,王東坦言,主要受老股東基金到期、解禁以及市場認知偏差影響。當前找鋼集團經營性虧損已大幅收窄,成本曲線持平,業務量與毛利雙升,盈虧拐點臨近。未來以「規模化盈利+國際化高毛利+AI降本」三條路徑驅動,對標全球B2B平臺。

  展望未來,王東表示,公司將深化「國際化+AI」雙引擎,並具體總結了三點:一是,抓住3-5年央國企出海窗口,中東、東南亞、中亞、非洲、拉美遞進佈局,目標成為海外中資企業鋼材採購第一站;二是,AI商品化,把成熟AI詢報價、單據校驗、物流調度模塊輸出給海外大型鋼企和建築商,按SaaS或按單收費;三是,依託AI Agent快速切入電工電氣、有色金屬等標準化、售後輕的賽道,形成多品類平臺。

  AI推動B2B平臺效率提升

  作為世界鋼鐵生產大國,中國鋼鐵市場規模達萬億級。巨大的市場規模為國內鋼鐵電商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肥沃的土壤。

  王東表示,找鋼集團成立之初就在尋求差異化競爭,與其他鋼鐵電商平臺相比,找鋼集團主要依靠服務性收入和技術類收入來推動平臺發展。AI時代,技術要素在鋼鐵電商行業所起的作用將愈加重要,找鋼集團的優勢也將更加明顯。

  以鋼材、有色金屬、電子元器件為代表的工業經營性物資,具有價格波動快、供應方和需求方都相對分散的特徵,在交易過程中,工業經營性物資需要反覆進行詢報價以及對話,屬於信息密集型行業。大模型在處理自然語言上有先天的優勢,工業經營性物資的特徵決定了大語言模型在該領域的應用勢不可當。

  王東認為,在B2B垂直領域成交週期長、環節多、重服務,數據的結構化一直是行業難題。而找鋼集團的基因是交易,是最早開始做交易的B2B平臺。找鋼集團沉澱了包括商品、報價、物流、付款、庫存、客戶等百萬級對話樣本和結構化交易數據,通過這些海量高質量數據訓練出找鋼產業AI。因此,找鋼集團的AI也最擅長交易,找鋼集團重點拓展方向是通過交易實現AI收入。

  時代週報記者從找鋼集團處瞭解到,目前鋼產業AI和豐富、可落地的業務場景,接入DeepSeek的找鋼AI助手,推出了智能交易客服、智能採購、跟單RPA機器人和胖貓小蜜四大AI應用,提升交易前、交易中和交易後等多個環節的效率。

  根據找鋼集團披露,2025年5月找鋼產業AI大模型通過國家網信辦備案,意味着可以進行商業化。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AI跨品類交易收入1.1億元,AI產品單獨銷售新籤合同32萬元,AI交易助手也作為數據資產完成入表,形成118萬元的數據資產。

  「找鋼產業AI節省了各項成本、提高了整體效率。2018年找鋼集團1380個員工年銷量800多萬噸,現在找鋼集團不到1300員工,年銷量卻達到了5000萬噸。」王東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找鋼構建了包括平臺交易、B2B支付、物流、供應鏈、SaaS和大數據等完整的產業數字底座。並通過企業數字化全面解決了系統接口碎片化、數據孤島嚴重、開發成本等制約AI落地的問題。目前,AI主要還是在國內使用。

  王東強調,找鋼集團研發累計投入超10億元,歷史累計獲取軟著專利近400個,在行業處於領先地位。目前,AI的價值還在不斷提高。由於經營性物資共性高,關注時效性,且均需高頻詢比價、多單據流轉,AI在跨行業複製時,幾乎不存在障礙。找鋼集團將鋼鐵領域已經驗證的模型複製到電子元器件、有色金屬領域只需擴大算力與語料庫。

  鋼貿商出海已成必答題

  隨着找鋼集團登陸港股,市場對公司旗下的交易板塊、物流板塊、胖貓雲板塊、國際板塊以及非鋼業務板塊有了更加充分地瞭解。近年來在中企出海討論升溫的背景下,找鋼集團的國際板塊也受到了市場高度關注。

  「中東和東南亞對於鋼材以及相關服務的需求非常旺盛,且很多出海的中國企業都已經有了項目訂單,商業的確定性很強。」王東表示,但是海外的供應鏈組織效率較低,而中資企業往往對於供應鏈的要求比較高,所以這給找鋼國際帶來了機遇。

  王東介紹,海外業務沿用中國成熟的供應鏈服務標準即7×24小時響應、端到端直供、本地化加工。AI在國內已深度應用於詢報價、庫存解析、單據校驗等環節,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海外現階段業務規模尚小,以系統+標準化流程先行,待交易量放大後複製國內AI模型,實現跨語言、跨幣種、跨倉庫的智能匹配與風控。

  國內鋼貿商出海前景廣闊,王東認為「當地東南亞貿易商規模小、服務弱、價格波動大、信用弱,以找鋼集團為代表的國內頭部鋼貿商以規模化、標準化、賠付快的優勢對東南亞傳統貿易商形成競爭優勢。公司短期靠收購加工廠打破壁壘,中長期用平臺效率+品牌背書贏得本地客戶。」

  2025年上半年,找鋼集團國際業務營業收入3.39 億元,同比增幅38.9%,交易噸量同比增幅58.0%;毛利同比增幅90.5%;單噸毛利持續增長,同比增幅20.6%。在東南亞,找鋼國際參與了包括中泰高鐵、馬來西亞物流中心等重大基建項目。其中,找鋼集團東南亞公司交易量約4.5萬噸,環比增幅達441%。

  近年來,中國出海企業把產品和模式打磨到滿級,再一鍵平移到海外,形成優勢。在這一模式下,國內戰場悄然變身「研發支出」,海外才是「真利潤中心」。

  找鋼集團也不例外,王東解釋稱,在國內龐大的市場面前,找鋼集團打磨出了全流程的服務體系,將國內先進管理經驗和運營平移至國外,對東南亞和中東的鋼貿商形成競爭優勢。同時,海外業務的利潤非常可觀,按照GMV口徑的毛利率計算,國內毛利大概是千分之二,而在海外已經到了百分之八,毛利率為國內的40倍左右。

  儘管出海的機會很多,但王東坦言,出海也伴隨着不小挑戰,傳統貿易商面對國內貿易商數字化普遍不適應。另外,匯率問題也是國際化過程中的一大問題,很多小衆外幣存在「匯困」難題,無法直接兌換成美元,需要以物易物,併購買物品回國內銷售變現。基於此,找鋼集團也在積極跟相關方探索穩定幣和RWA業務在海外的應用,以解決匯率波動的干擾以及「匯困」區域產品銷售。

(文章來源:時代週報)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