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食安時代
在健康理念持續升溫的背景下,椰子水憑藉天然、低卡、富含電解質的獨特優勢在飲品市場中迅速崛起,品類熱度在這幾年間一直居高不下。
IFBH業績一路高歌猛進,椰子水業務表現尤為亮眼,但仔細看其財報也能發現不少隱憂,未來隨着市場競爭愈發激烈,這些隱憂將持續被放大甚至會影響企業的長期發展。
過度依賴單一品類,產品結構問題顯著
近日,IFBH公佈了半年報,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收9446.4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6.7億元),同比增長31.5%,其中椰子水收入為9151萬美元,同比增長33.3%。從數據看,這份半年報屬實亮眼,作為核心業務的椰子水優勢持續擴大,成功在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並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雖然基本盤穩固,但企業的單品依賴程度愈發嚴重,椰子水營收在總收入中的佔比從上年同期的95.6%攀升至今年上半年96.9%,IF品牌營收在總收入中的佔比從上年同期的82.4%攀升至89%,佔比之大可見一斑,這種架構也就意味着企業抗風險能力相對薄弱。
過度依賴單一品類的企業其命運與上游原材料深度捆綁,椰子作為一種農產品,產量受制於氣候條件、病蟲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一旦發生自然災害產量就會銳減,進而推動原料價格飆升。2024年泰國持續高溫導致椰子減產15%直接引發原料價格暴漲,泰國Nam Hom香水椰批發價較2023年上漲近5倍,這使得IFBH的原料成本佔比從61%躍升至75%以上。
而且該企業供應鏈高度集中,財報顯示其前五大供應商採購額佔比96.9%,其中某泰國代工廠作為大股東,供應了70%以上的椰子水原料,這就使得企業在供應商議價、經銷商談判中處於被動地位。
在飲品市場中消費者偏好瞬息萬變,將企業命運押注於單一品類的風險性不容忽視,現在整個椰子水市場中品牌衆多,一些品牌憑藉價格優勢已經搶走了部分市場份額,加上樺樹汁等新型品類崛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消費羣體,一旦椰子水失寵品牌將無力迴天。
飲品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李子園在早期憑藉甜牛奶這一品類在市場中風光無限,但這些年在健康風潮影響下品類優勢不復存在,業績大幅下滑,雖然試圖改變過度依賴單一產品的現狀,但效果並不明顯,對於任何追求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飲品企業而言,在單一品類的深度與多元品類的廣度之間找到平衡,是接下來需要重點解答的戰略命題。
區域市場依賴症待解
在這份亮眼成績單背後,一個數字格外刺眼,就區域收益而言,中國內地市場仍是IFBH主要的收入來源,區域收入在總收入中的佔比超過92%,同比增長約30%;還有數據顯示IFBH在中國內地的市場份額超過三分之一,其中IF品牌佔28%,雖然中國內地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不斷升級的消費市場,為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但也能明顯看出品牌的「區域市場依賴症」。
超過九成的收入來自單一市場意味着增長天花板的迫近,中國飲料市場競爭之激烈有目共睹,具體到椰子水品類亦是如此,有數據顯示國內椰子水飲料行業市場規模預計在2025年達到13.117億美元,目前市面上主流椰子水品牌已超過50個,較兩年前增幅超過40%。品牌衆多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價格戰,一些零售企業自有品牌椰子水價格低至9.9元一升,這對IF品牌的中國市場佔有率及營收都有不利影響。
IFBH的高速增長能否持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打破地域邊界,找到新增長點,從目前來看能夠實現的方式無外乎兩種,分別是深耕國內的「全國化下沉」和麪向海外的「全球化擴張」。全國化下沉意味着從一線城市走向更廣闊的低線市場和縣域經濟,但下沉市場價格敏感度較高,IF椰子水的高價格會是其下沉的主要阻礙。
前段時間品牌創始人表示想要擴大IF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市場份額,但目前該品牌在這兩個國家的存在感非常低,2024年這兩個國家在該公司1.58億美元的營收中僅佔小部分比例。品牌若想實現全球化擴張也需要面臨不小的挑戰,不僅需要企業具備國際化的供應鏈能力、品牌傳播能力和跨文化運營能力,還要面對早已盤踞海外市場的巨頭及截然不同的消費習慣。
其他飲料同比增長約57%,第二曲線培育困境
在財報中企業提及了「其他飲料收入同樣增長迅猛,同比增幅約57%」,從這點能夠看出品牌似乎已經意識到了過度依賴大單品的困境,以及想要培育第二增長曲線的意願。單從數據看增速確實高,但基數小也是事實,對整體營收和利潤貢獻依然微乎其微的本質,其增長引擎至今仍是椰子水在獨力驅動,「其他飲料」尚未能證明其作為戰略緩衝或新增長支柱的價值。
目前企業孵化新業務的能力未知,在強勢主品牌的「光環」下,新產品的創新可能趨於保守,更容易成為對市場熱門趨勢的快速跟進,比如該品牌上半年推出氣泡椰子水、椰子咖啡兩款新品差異化賣點並不突出,市場中早就有發展較好且佔據消費心智的品牌,在市場競爭中難以擺脫「IFBH旗下的一款衍生品」的認知,無法獨立打開局面,對業績增長貢獻自然也就不會太高。
資源分配也可能是個矛盾,企業的核心資源還是會向主營業務椰子水傾斜,「其他飲料」團隊在內部爭取資源時往往處於弱勢地位,難以獲得足夠支持去進行大膽試錯和快速迭代。而且擅長銷售椰子水的團隊未必適用於銷售其他類型的飲料,若企業為新產品線重建或適配一支專業的研發銷售隊伍,成本巨大,可能陷入高投入低迴報的困境。
在營銷端,資源分配失衡可能會導致新品牌獨立推廣乏力,在椰子水主品牌的強勢光環下,其他飲料常被捆綁宣傳,削弱了其作為獨立品類的辨識度,這不僅限制了市場滲透率,還使得新品在渠道談判中缺乏議價權,終端鋪貨率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未來若不解決這種結構性矛盾,「其他飲料」依然是財報中的點綴,無力擔綱第二增長引擎的重任。
成本和利潤的不平衡,高增長不等於高利潤
IFBH上半年財報暴露了不少問題,據瞭解,其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小幅下滑約5%至1497.6萬美元,毛利率也下降了4.7個百分點至33.7%,這與其高增長的營收形成了較大差距,雖然公司稱分別是由於報告期內產生上市相關專業費用及泰銖兌美元升值影響,報告期內確認了280萬美元的上市承銷佣金、120萬美元的股權激勵費用均為非經常性支出,但利潤端的潛在壓力仍需警惕。
在上游原材料上,過去12個月泰國老椰採購價從每噸2800元漲至4500元,漲幅達到了60.7%,新鮮椰青價格更是飆升至2.2萬元/噸,而該企業95%以上的原料依賴泰國進口且未建立原料儲備機制,成本上漲後對企業利潤造成直接的侵蝕。
在供應鏈和渠道上,財報顯示其前五大供應商採購額佔比96.9%,泰國代工廠General Beverage作為大股東,供應了70%以上的椰子水原料,這種較為集中的結構也影響了品牌利潤增長。
營銷對於企業利潤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在競爭白熱化的飲料市場中增長從來都不是免費的,尤其是對於需要持續鞏固地位的品牌,為維持聲量需要在社交媒體、電商平臺等領域持續投入較高營銷費用,而這兩年隨着KOL種草、直播帶貨等更為普遍,價格也水漲船高;在線下也需要支付條碼費、堆頭費、促銷費等費用,該品牌上半年為搶佔市場份額營銷費用同比新增15%,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率空間。
作為上市公司IFBH未來不僅需要追求規模還需要兼顧利潤上漲,對於想要長遠發展的品牌而言,真正的考驗不在於增長是否快速,而在於能否實現有利潤的收入、有現金流的利潤。但如何平衡二者是巨大挑戰,這意味着企業不僅需要在上游供應鏈建立成本優勢、營銷上拿捏「度」,還要在定價策略和運營效率上尋求突破。
收入增速基本處於平均水平,增長動力存疑
2025年上半IFBH實現收益9450萬美元,同比增長31.5%,單從數字看這樣的增速還不錯,但根據行業數據,2025年國內椰子水行業總增速預計在30%-40%之間,也就是說增速僅略超行業均值。而該品牌去年以33.9%的終端銷售額市佔率穩居行業前列,作為椰子水領域的龍頭企業,這樣的增速顯然與其行業地位並不匹配,細觀行業背景與公司內部結構,其增長動力仍存隱憂。
站在行業角度分析,現在椰子水市場競爭白熱化,既有Vita Coco、佳果源、歡樂家等知名品牌,又有椰泰集團等新興品牌,還有一些零售渠道也推出了自有品牌產品。這些品牌在產品、價格、品牌知名度上都有各自的優勢,某品牌在東南亞地區擁有18萬畝自有椰林,為椰子水的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某品牌在國內深耕多年有着廣泛的消費人羣和強大的消費基礎。
除了競爭對手實力強勁外,IF的輕資產模式在未來或將是其持續增長的阻力,因為其將生產、物流、渠道全部外包,沒有自建倉庫,庫存週轉僅2-3天,其創始人明確表示「我的能力就是產品研發和品牌建設」,這在發展前期雖然有利於品牌快速實現發展擴張,但由於品類無核心技術壁壘,競爭完全依賴供應鏈和渠道能力,長遠來看其優勢正逐漸減弱。
這種結構性短板,使其在面對原料價格波動加劇、渠道費用持續攀升以及競爭對手多維擠壓時,維持高增長的難度陡增,其現有的增速更像是行業紅利尾聲的延續,而非內生增長動力的強勁證明。未來若不能突破產品單一性、市場集中度及供應鏈脆弱性等多重瓶頸,紅利期一過品牌就會面臨生存考驗。
應收賬款增速遠超收入,資金鍊承壓
IFBH上半年財報顯示,在收入增長31.5%的情況下,公司貿易應收款項從2024年末的704萬美元飆升至2074萬美元,增幅高達194.4%,應收賬款週轉天數從12天延長至27天。據瞭解,正常經營的企業應收賬款和營業收入的變化趨勢應該基本一致,畢竟,營收增加意味着銷售規模擴大,對應的應收賬款隨之增長是合理的,但兩者增速通常不會相差太大。
但該企業兩個數據之間偏差太大很難不讓人深思,具體來看,其2025 年6月末超過1個月的應收賬款達197萬美元,佔總額的9.5%,而2024年末這一比例僅為5.6%。雖然其解釋稱,應收賬款增加是由於銷售額增長導致期末餘額上升,但數據顯示,應收賬款增幅是收入增幅的6倍,這個解釋顯得有些「蒼白無力」,或許背後隱藏着財務風險。
應收賬款增速遠超營收增長,通常意味着企業為維持短期銷售增長而放寬信用政策。因為現在國內市場上存在超過50個椰子水品牌,為了應對競爭,公司可能被迫向經銷商提供更優惠的信用條件,包括延長賬期、增加信用額度等,以維持市場份額。還有一種可能是為了達成上市後的業績承諾,公司可能存在向渠道過度壓貨的行為,通過將產品轉移給經銷商來確認收入,但實際銷售並未完成。
更關鍵的是,其經營性現金流大幅下降,2025年上半年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從1535萬美元大幅降至960萬美元,同比減少37.5%,據瞭解,如果企業淨利潤一直漲,經營性現金流淨額卻長期跟不上,甚至為負數,同時應收賬款還在不斷飆升,很可能是虛構收入。雖然不能直接認定企業出現了問題,但從數據表現上看企業這種「收入增長-應收激增-現金流惡化」的反向趨勢對長期發展並不利。
品牌忠誠度與價格戰的搏鬥
這兩年椰子水市場發展如火如荼,2024年中國椰子水市場終端規模77.86億,同比上漲46.7%,可見行業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只不過行業集中度並不高,這也就導致品類競爭愈發激烈,由於入局門檻較低短時間內市場中湧現了衆多同質化產品,價格戰也隨之而來,頭部品牌多定價6-8元/350ml價格帶,而一些品牌便通過10元/1L的價格競爭搶奪份額。
尤其是在淘寶、拼多多等平臺,一些宣稱百分百鮮榨的椰子水1L裝兩瓶僅售13.9元,180ml袋裝的椰子水15袋只要23.12元,算下來一袋不到兩元,與飲用水價格相差無幾。IF椰子水價格依舊保持較高水平,消費者在面對功能相似的產品時價格敏感度顯著提升,大部分消費者會在同類產品中選擇價格更低的選項,尤其是在線上渠道比價便捷的環境下,在這樣的圍剿下品牌忠誠度能否經得起考驗還是個問題。
在椰子原材料價格逐漸升高的背景下產品價格卻越來越便宜的背後大概率有「貓膩」,在業內配料表造假已經成為不少品牌應對價格戰的方式,雖然大部分椰子水產品都標註「100%椰子水」,但NFC椰子水與未標註NFC的椰子水在產品質量和成本方面有較大差異,主要原因在於椰子水本身含水和糖分,加水稀釋或後加糖均無法通過常規檢測區分。
按道理講,椰子水的主要原料應該使用嫩椰子水,但市面上不少宣稱100%泰國椰汁水,大概率都是通過越南,海南等新老椰子復配過後的,既可以安全飲用也降低了成本。隨着這些套路被曝光,消費者在購買椰子水時也會更加謹慎、仔細地審視配料表,並傾向於選擇有透明溯源信息的品牌,這對於堅持使用好原料的品牌而言是個機遇。
行業思考:椰子水這兩年在飲料市場中的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在健康趨勢的驅動下保持較高熱度,IFBH旗下的IF椰子水在市場中更是「所向披靡」,一舉成為行業龍頭,今年上半年依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只不過仔細查看數據還能夠發現不少隱憂,品牌仍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