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變身AI「央行」!1000億背後誰將是下一波大贏家?

美股研究社
09/29

來源 | 美股投資網

大家都知道英偉達是一家賣GPU的公司,但你可能沒意識到:它正在悄悄把自己變成全球AI行業的「央行」。

9月,英偉達宣佈將向OpenAI投資1000億美元,並簽署部署至少10GW算力的意向書。

10GW是什麼概念?每 1GW 的算力產能,背後大約對應 500 億美元的 AI 投入,其中英偉達就能分走約 350 億美元。這樣一算,10GW 的產能就意味着約 5000 億美元的 AI 總支出,英偉達至少能從中拿下 3500 億美元的收入。它相當於全球最大規模AI集羣的數倍,意味着未來三到五年英偉達將為OpenAI提供前所未有的算力和設備支持。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供貨交易,而是英偉達主動出擊,用自己的資金幫助客戶建設產能,再通過長期合同鎖定未來訂單,形成一個堪稱「算力央行」的閉環。

今天我們就來深度拆解:英偉達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對它的商業模式意味着什麼,潛在的機會和風險在哪裏,普通投資者又能從中捕捉到哪些機會。

英偉達「央行式」新戰略

要理解英偉達的動作,首先要回顧它過去的商業模式。英偉達長期以來是一家典型的芯片公司,設計GPU、交給臺積電代工,然後賣給OEM、雲廠商或者AI公司。收入以一次性確認為主,週期性波動非常明顯。

2023到2024年,AI訓練需求爆發,H100、H200供不應求,英偉達的營收和利潤暴漲,毛利率一度超過75%,市值突破3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

但聰明的投資者開始擔心:這樣的增長能持續多久?

當客戶的數據中心擴容完成、採購放緩,英偉達的營收會不會掉頭向下?華爾街很清楚,如果英偉達始終只是「賣卡」,它的估值邏輯仍然是週期股,天花板早晚會出現。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模式讓英偉達對整個AI產業的發展缺乏掌控力,它只能被動等待客戶下單,而不能主動推動行業擴張。

因此,英偉達選擇用資本去主動塑造需求,這就是為什麼這次1000億美元投資和10GW如此重要。英偉達不再等客戶來下單,而是主動出擊,用真金白銀提前把未來幾年需要的產能鋪好,再用合同把客戶鎖住。

10GW是什麼量級?

我們把它具體拆開來看。每臺滿配AI機櫃功率約10到12千瓦,10GW意味着近一百萬臺機櫃,是全球前所未有的規模。如果以每張H200 GPU約0.7千瓦功耗估算,大約對應1400萬張GPU。按每張3到4萬美元的打包售價計算,潛在市場規模高達4000到5000億美元。這不是一兩年的生意,而是一條可以支撐3-5年甚至更久的增長曲線。

換句話說,這是一場跨越數年的超大規模採購,能為英偉達貢獻一個新的、長期的增長曲線。要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英偉達不再只是賣硬件,而是像央行一樣:

先用股東的錢投資GPU產能、建設機櫃、優化NVLink互聯架構,確保客戶能順利拿到最新算力;

然後通過意向書和長期合同把客戶未來3到5年的需求鎖定;

等客戶用這些算力訓練模型、做推理並擴大業務,再回來續單,形成一個滾動循環。

這讓英偉達從「喫行情」變成「控行情」,收入從一次性交易轉變為長期可見的合同,波動性下降,估值邏輯提升。很多分析師開始把英偉達看作一家「算力運營商」,甚至認為它正在走向雲計算的生意模式,只不過它掌握了硬件、網絡和軟件棧,護城河更深。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我們做一個推演。假設10GW分五年部署,每年2GW,按照每張卡3萬美元的價格,每年的訂單金額可能在800億到1000億美元之間。

如果英偉達毛利率維持60%-70%,年毛利潤將達到數百億美元級別,並且是多年持續鎖定的。這樣的模式允許英偉達更好地規劃產能,降低庫存風險,甚至用低成本債務孖展擴產。

換句話說,英偉達正在把自己的現金流模式從「被動喫行情」變成「主動控制行情」。它掌握了行業的節奏,就像央行控制貨幣供給,可以在合適的時候釋放更多算力,也可以收緊供應,讓價格維持在健康水平。

英偉達+英特爾

AI算力新盟友

在宣佈與OpenAI的超大規模合作後,英偉達又邁出了一步令業界震驚的棋——宣佈對英特爾進行50億美元的戰略投資,並與其達成深度合作。

這次合作包含兩個關鍵層面:

其一,英特爾將為數據中心推出定製x86 CPU,與英偉達GPU通過NVLink實現深度互聯,提供針對AI訓練優化的全套解決方案;

其二,英特爾將推出融合英偉達GPU chiplet的x86 SoC,把高性能AI算力引入個人電腦和邊緣設備。這意味着英偉達不僅是GPU供應商,還進入了x86生態,和英特爾形成「從雲端到客戶端」的全棧協同。

英偉達以每股23.28美元的價格買入英特爾約4%的股份,成為其重要股東。

對於英偉達而言,這是一次多贏的佈局:既獲得了CPU供應鏈的戰略伙伴,又為未來可能的聯合研發、芯片封裝、AI PC生態奠定基礎;

對於英特爾來說,則藉機獲得資金與市場信心,幫助其加速服務器CPU和Foundry業務的翻身戰。長期來看,這筆投資可能推動業界出現真正優化過的「CPU+GPU協同平臺」,進一步提升英偉達在AI算力標準上的話語權。

不過,這也引來新的挑戰。英特爾的製造工藝仍落後於臺積電數年,如果其代工無法按時交付,可能影響雙方的聯合產品落地。

此外,英偉達同時是英特爾的合作伙伴和潛在競爭對手,一旦未來在AI PC、邊緣推理市場產生利益衝突,合作關係可能面臨波動。而且這種資本與技術的深度捆綁,可能引起美國和歐盟的反壟斷關注。

這場10GW擴建以及英特爾合作,將帶動整個AI產業鏈的繁榮:

直接受益者包括CoreWeave、Lambda、甲骨文,它們將承接託管和運維訂單,喫到AI雲基礎設施的紅利;

HBM高帶寬內存需求將持續緊張,SK海力士、美光、臺積電CoWoS產能全部滿載;

光模塊和交換芯片廠商,如博通、Marvell、InnoLight,也會迎來數年出貨高峯;

數據中心REIT,DLR、EQIX,電力公司如NEE,也會因為AI機房擴張而增加收入;

基礎設施建設公司和液冷技術供應商也將在這一輪投資中獲益。

這意味着散戶不必只盯着NVDA,而是可以建立一個「AI算力組合」,把風險分散到整個生態。

英偉達「捆綁」OpenAI和甲骨文

宏觀層面上,這一輪AI基礎設施投資已經成為新一輪資本開支週期的核心驅動力,就像過去的鐵路、互聯網和移動通信週期一樣。隨着模型參數從千億級向萬億級邁進,算力需求呈指數級增長,這給英偉達提供了繼續擴張的理由。

而且,OpenAI和微軟蘋果Meta谷歌等巨頭在生成式AI的競爭仍處於上半場,沒有任何一家公司願意在算力上落後。

英偉達通過「央行化」戰略,把整個產業的軍備競賽鎖定在自己的供應鏈之內,這是它最聰明的商業決定。

當然,任何閉環都有風險。

電力和場地是最大瓶頸,10GW不是說建就能建,需要籤PPA協議、建設變電站、佈置冷卻系統。如果電價飆升或項目審批延遲,落地進度會被拖慢。

客戶集中度也高,如果OpenAI孖展不順或需求不足,會直接影響出貨節奏。

監管風險同樣存在,英偉達既投資客戶又賣卡,還投資英特爾和其他合作伙伴,可能引發反壟斷調查。

技術風險也要注意,谷歌TPU、亞馬遜Trainium和各種ASIC推理芯片可能在未來幾年搶佔部分推理市場,迫使英偉達持續降價或創新。如果未來出現性能更高、成本更低的專用芯片,英偉達的毛利率可能承壓。

綜合來看,英偉達正在用1000億投資、10GW和戰略入股英特爾的組合拳,把客戶和夥伴牢牢綁定,把一次性硬件交易變成長期現金流。

甲骨文為了滿足OpenAI對算力的龐大需求必須向英偉達採購大量的GPU芯片。這筆錢,將從OpenAI流向甲骨文,再從甲骨文流向英偉達。最後,英偉達將部分利潤返還給OpenAI。

這種操作,就像是「自己拽着自己的頭髮上天」。它巧妙地將商業採購和戰略投資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無限增長的「飛輪」:

英偉達為OpenAI提供算力。

OpenAI用這些算力開發出更強大的AI模型。

更強的模型吸引更多用戶和收入,推高OpenAI的估值。

更高的估值讓OpenAI能夠吸引更多來自英偉達的投資。

英偉達繼續為OpenAI提供更多算力……

這個循環一旦成功運轉,對三家公司都將產生巨大的利益。OpenAI解決了算力短缺的難題,甲骨文獲得了穩定的大客戶,而英偉達則鞏固了其在AI芯片市場的霸主地位,並刺激了其他科技巨頭為了不被甩在身後,尋求與英偉達達成類似的鉅額交易。

這個「ONO」 (OpenAI、Nvidia、Oracle)鐵三角聯盟,看起來強大無比,但也存在着巨大的隱患。這是一場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鐵索連環」。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OpenAI:一個尚未盈利的「巨嬰」 。儘管OpenAI估值高達千億美元,但它目前並沒有實現盈利。相反,它正在不斷虧損,每年用於建設數據中心和租用算力的支出,遠超其年收入。OpenAI的估值,更多是建立在宏大的AGI(通用人工智能)願景上,就像互聯網泡沫時期的「市夢率」一樣,一個美好的故事就能支撐起千億美金的市值。

甲骨文:高負債的「基建狂魔」。 為了跟上AI浪潮,甲骨文正在進行大規模的資本支出,這導致其債務負擔遠高於其他雲服務巨頭。這讓甲骨文的財務狀況顯得有些「頭重腳輕」。而且還要收購Tiktok以及他兒子計劃要收購華納兄弟。

這個三方聯盟的成功,建立在OpenAI未來能實現爆炸性增長的預測上。如果OpenAI無法在未來幾年內將營收增長數倍甚至數十倍,那麼這個建立在預期上的資本遊戲將面臨巨大風險。隨着與主要投資者微軟的關係日益緊張,以及來自谷歌、Anthropic等公司的激烈競爭,OpenAI能否長期保持領先地位,依然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但對於英偉達作為這場「淘金熱」的「賣鏟人」,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們必將長期持股。

【如需和我們交流可後臺回覆「進羣」加社羣】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