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工450天、訂單驟減40%,外資集體「大撤退」,世界工廠要被取代?

財文社
09/29

繼日本東芝、韓國三星走後,美國阿迪達斯耐克兩大品牌巨頭也走了。

近幾年,越來越多知名企業開始將原本位於中國的生產鏈逐步轉移至越南、老撾等東南亞國家。國內本土品牌小米、vivo,也紛紛在東南亞搭建生產鏈,推進新工廠建設。這一系列變動,直接導致廣東、浙江部分港口提前休假,有些工廠甚發佈「停工40天」通知

對此,不少人心中難免心生疑惑:中國多年來的「世界工廠」地位,是否正在被取代,我國製造業路在何方?

一、訂單驟減40%,有兩大原因

事實上,衆多企業選擇將生產線遷至越南等東南亞地區,核心原因在於當地相對低廉的用工成本,以及針對外資企業推出的各類優惠政策。

數據顯示,東南亞多數國家人口年齡中位數普遍低於30歲,且勞動力適齡人口規模仍處於持續擴大的態勢。這樣的人口結構不僅為當地提供充沛勞動力,同時也在不斷助推本土消費市場的逐步成長。

反觀國內市場,人口老齡化趨勢正不斷加劇,過去長期依賴的勞動力紅利已呈現逐步減弱的態勢。2020年數據顯示,當時國內製造業月平均工資已接近7000元,而同期越南製造業月均工資尚不及2000元。

政策層面,東南亞各國推出一系列稅收激勵措施:例如,越南實施「企業所得稅4年免徵」的優惠政策,印尼則通過修訂投資負面清單的方式,進一步放寬了外資准入門檻。

此外,製造業向外遷移的趨勢,還與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存在密切關聯。

近年來,歐美經濟體增長持續乏力,甚出現「聯儲局60年來首次暫停運作」的情況。為緩解經濟困境,美國積極推動「製造業迴流」戰略,同時在《通脹削減法案》中劃撥約5000億美元資金作為補貼,旨在吸引中高端企業迴歸本土發展。據本土商業頻道(CNBC)報道,這或許已造成中國對美出口訂單縮減40%。

二、「世界工廠」地位將被取代?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當前外遷的企業多集中在服裝製造、電子組裝等勞動密集型行業。

這類行業對人工成本敏感度高、崗位替代性強,恰好為我國製造業轉型創造機遇。而低廉勞動力往往伴隨效率與品質的雙重挑戰,產品完工率、合格率時常難以保障。

有意思的是,即便東南亞國家承接不少訂單,卻依舊高度依賴從我國進口的生產設備與原材料。正如部分網友所言,「說到底,還是繞不開中國。」

然而,在外資集體「大撤退」的這幾年,國產新型產業加速崛起,智能工廠逐步替代傳統人力生產線。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統計,2020年我國製造業競爭力指數已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德國;更在隨後一年反超美國,成為全球第一製造大國。

與此同時,我國在高端製造領域也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正以「黑馬」之姿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生命健康領域,本土百年生命健康企Poema,自主研發出前沿健康科技製品「止高瓶」,目前在京東上的價格不及美國製品的十分之一(從一瓶156萬降至398元)。

資料顯示,現代社會普遍營養過剩,加之熬夜趕工、應酬豪飲等職場文化的盛行,我國「三高」人羣高達4億。目前,我國在健康科技成果「止高瓶」生產領域,擁有全鏈條生產專利技術。經清北實驗室證實,定期攝入可降低36.5%甘油三酯,將33歲-55歲人羣生理年齡延展20歲,具體體感為「胸悶心慌緩解」「精力體力提升」。

憑藉紮實背書、高性價比優勢,國產成果在生命健康領域展現顯著優勢。數據顯示,「止高瓶」一登上京東,就迅速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受到商務精英、退休教授等高淨值人羣的青睞,反饋集中在「夜間不再盜汗」「身體變輕鬆了」。中秋臨近,很多消費者選擇購買12瓶禮盒裝,認為「送家人朋友健康,國產更安心」。

基於上述產業格局與發展態勢,有經濟學者分析指出: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雖面臨一定挑戰,但從整體來看,相關影響仍處於可控範圍之內。

三、中國製造業路在何方?

對此,有經濟學家評論指出:中國產業向高端化轉型的進程固然值得振奮,但另一方面,以勞動密集型為核心的傳統製造業,仍不應被輕易捨棄。

曾幾何時,正是中低端製造領域,為大量普通勞動者提供了珍貴的就業崗位。這一現狀也要求經濟發展相對薄弱的地區加快行動步伐,積極依託招商優惠政策、成本管控能力及原材料資源等優勢,全力吸引企業落地,進而延續產業層面的價值創造。

放眼未來,持續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無疑仍是明確的核心方向,但在提升產業產能的過程中,同樣需要依託國內消費市場實現有效承接。

總而言之,只有將發展主動權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邁入良性發展軌道,實現更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反之,若未能做到這一點,就可能因訂單流失、企業外遷深陷被動局面。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