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走向主流
中心化交易所(CEX)在加密行業的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它們提供了交易與發現加密貨幣的核心基礎設施,是整個加密空間的基石。作為最早擁有清晰商業模式的參與者,CEX 迅速演變為龐大的機構,僱傭成百上千的員工。它們擴展用戶規模的努力極大地推動了加密貨幣在大衆中的普及。
加密交易所的形態經歷了多個階段的演變。最初,它只是場外(OTC)交易的電子化升級。隨着 Web3 項目和山寨幣的繁榮,交易所抓住了激增的交易需求,轉型為專業級平臺。隨後又增加了借貸和對沖等功能,以滿足專業交易者的需求。
然而,CEX 的增長如今面臨挑戰與機遇。一方面,原生加密人羣已經接近飽和,導致近年來用戶獲取速度放緩。同時,去中心化交易的創新正在分流用戶,例如 Meme 幣發行平臺和類似 Hyperliquid 這樣的高級 DEX,它們提供了接近 CEX 的體驗,但更透明。這迫使交易所必須整合自託管錢包與 DEX 交易,以留住原生用戶。
另一方面,巨大的增量用戶機會正在湧現。美國新政府的親加密立場、美元貶值,以及地緣政治競爭推動的穩定幣採用,都在催生新一波大衆加密採用與鏈上交易。這意味着新用戶與可交易資產的雙重增長。交易所可以憑藉 24/7 交易、永續合約與全球接入等優勢,與傳統券商競爭,從而吸引主流用戶。
結合技術採用生命週期的理論,我們正從「早期用戶」(第二階段)過渡到「早期大衆市場」(第三階段)。過去五年,原生加密用戶與「Degens」驅動了交易所的增長。如今,早期大衆市場——那些只有在明確收益可見後纔會採用創新的人羣——將成為新的增長引擎。為了迎接這一轉變,交易所正在從中心化或去中心化交易所演變為全景交易所(UEX)。
我們可以進一步預測,在「後期大衆市場」的驅動下,增長的後半程將主要依賴交易所,它們將成為進入鏈上世界的主要門戶。主流用戶可能不需要複雜的交易功能,但他們需要支付、存款、收益等金融服務。憑藉現有的錢包與託管服務,以及強大的組織能力,交易所完全有條件成為鏈上服務的統一入口。
交易所的早期發展
在早期階段,加密相關活動主要由技術愛好者和礦工驅動。他們最早嘗試新工具,快速採用了交易、代幣銷售和支付用例。當時,論壇或 OTC 聊天羣是主要的交易場所。2010 年 3 月上線的 BitcoinMarket 是第一個定位加密資產的交易所,隨後 Mt. Gox 崛起,在 2013 年的巔峯時期處理了超過 70% 的比特幣交易。
2013 年,比特幣價格開始上漲,媒體開始關注。人們對安全、便捷的比特幣與法幣兌換需求增加。OTC 雖然還能用,但速度慢且風險高。更多中心化交易所開始出現,提供訂單簿與託管服務,解放了用戶,使其無需自行處理交易細節。
2017 年 ICO 爆發,新代幣大量湧現。交易者需要更好的工具來跟進。交易所因此成為首選場所,用戶開始嘗試更復雜的策略,如對沖與槓桿。為支持這些需求,交易所推出了永續合約與保證金交易。
到 2020 年,美國利率下降,更多投資者開始關注加密。他們看到了機會,想要專業工具來管理資產。同時,DeFi 項目與新敘事保持了高流動性,吸引了更多經驗豐富的投資者。
隨着散戶與早期採用者推動需求,專業做市商與交易公司也跟進。競爭加劇,交易所不得不進化以支持更復雜的策略,增加結構化產品、理財收益等。用戶獲得的交易體驗逐漸接近傳統市場,擁有在快速發展的加密世界中所需的全套工具。
從早期採用者到大衆市場
增長放緩
在 2020 和 2021 年的激增之後,交易所的用戶增長進入放緩階段。早期採用者當時已經入場,把加密資產視為新的投資前沿,但這還不足以說服更廣泛的大衆。FTX 和 Luna 的崩潰在 2022 年將行業推入「加密寒冬」,影響一直持續到 2023 年底。在此期間,交易所用戶增長停滯。早期採用者基本已加入,而早期大衆則保持觀望,等待更確鑿的收益再決定是否參與。
這種停滯在頭部平臺上表現明顯。例如,Coinbase 的月活交易者自 2021 年以來一直維持在 800–900 萬之間。新代幣發行或敘事推動的增長几乎消失。增長放緩凸顯了交易所需要擴展功能、觸及更廣泛受衆的緊迫性。
與此同時,DEX 代幣交易的興起,尤其是 meme 幣發行平臺的流行,吸引了更多風險偏好用戶離開中心化交易所,把更多流動性和用戶留在鏈上。以 Pump.fun 為代表的 meme 幣平臺在 2024 年成為焦點。鏈上 Launchpad 不僅讓新代幣的創建極其容易,還逐漸把一切都與代幣掛鉤。像 Zora 這樣的平臺將每一條社交內容都代幣化,把社交流量直接轉化為代幣交易。
在這一緩慢增長階段,領先的交易所專注於深耕已有用戶羣,並通過鏈上與交易所內活動保持用戶粘性。它們主要採取三大策略:搭建鏈上生態系統,推動自託管錢包,將 DEX 代幣交易集成到錢包與交易所中。
公鏈與生態發展
多家交易所推出了自有公鏈和平臺代幣。這些公鏈幫助交易所留住熟悉鏈上功能的加密原生用戶,而交易所本身則服務於更廣泛的大衆用戶。代幣則作為橋樑,連接鏈上生態與交易所用戶羣。這一模式還讓交易所能把代幣發行活動與上所結合,支持更具創意的營銷與生態建設。
以 BNB Chain 為例,它是幣安鏈上佈局的核心。Binance Wallet 中的 Meme Rush 頁面依託 BNB Chain,讓用戶可以直接在鏈上 Meme Launchpad Four.Meme 上交易新發行的 meme 幣。
同時,BNB 代幣本身在連接交易所與鏈上兩端起到核心作用。用戶既可以在 Binance 的 Launchpool 活動中質押 BNB,也能通過 Binance MPC 錢包參與 PancakeSwap 上的新代幣發行。
在過去一年裏,BNB Chain 的月活躍用戶從 100 萬翻倍至 200 萬以上,日交易量從 100 萬躍升至 1000 萬,DEX 活躍度也從每日 12 萬增加到超過 20 萬。這些數據反映了隨着鏈上功能成熟,交易所的集成推動了更強的用戶採用與更深度的生態互動。
不僅如此,交易所還開始嘗試與社交平臺結合。Coinbase 的 Base App 就是例子。2025 年 2 月 5 日,它集成了 Farcaster,用戶可以直接在 App 內發帖並利用 Farcaster 的社交關係網。這可能為 Base App 帶來了百萬級的新用戶。隨後 Zora 在應用中引入內容代幣化,讓創作者經濟更直接地嵌入交易所生態。
去中心化錢包
隨着 DEX 的發展,CEX 逐漸把鏈上產品推向中心,錢包與鏈生態成為關鍵入口。去中心化錢包作為通往 Web3 的直接門戶,讓用戶可以管理資產,通過集成的「應用商店」探索 dApps,並藉助代幣激勵逐步參與鏈上活動。
近年來,交易所打造的加密錢包往往能統一多鏈賬戶,讓資金轉賬與跨鏈兌換更順暢。它們不僅支持現貨與 meme 幣交易,還集成了質押與 DeFi 收益功能,讓資產高效運作。同時,任務式獎勵機制鼓勵用戶探索新功能並與生態更深互動。
OKX Wallet 是典型案例。它最初專注於多鏈資產管理,逐步擴展至 150+ 區塊鏈,用戶不再需要多個錢包。安全性上,採用多方計算(MPC)提升了鏈上質押、代幣兌換、NFT 交易和 DApp 使用的安全性,逐步形成完整的 Web3 生態。
在交易與收益上,它支持現貨、質押與 meme 幣市場,用戶可直接在錢包內操作。OKX Wallet 還推出了 DeFi Earn 產品。
為提升粘性,OKX Wallet 引入了任務激勵,如 Crypto Quests 與互動交易挑戰,讓用戶通過完成任務獲得獎勵,從而深化使用。
集成 DEX 交易
在 2025 年第一、二季度,多家交易所上線了所內的鏈上交易功能。用戶可以直接通過 CEX 的現貨賬戶交易鏈上資產,無需理解複雜的鏈上概念或支付 gas 費。
這種設計對「degens」尤其有吸引力,因為它讓他們能在同一平臺上接觸更廣泛的鏈上資產。已上線類似功能的交易所有:
- Binance(資產由上幣團隊挑選)
- OKX(資產由上幣團隊挑選)
- Coinbase(支持 Base 鏈上的所有鏈上資產)
- Bitget(支持 ETH, SOL, BSC, Base 鏈上的所有鏈上資產)
以 Binance 為例,它將此功能命名為 Binance Alpha,旨在讓用戶無需離開 Binance,即可接觸潛力巨大的早期項目。為保證質量與成長性,Binance 的上幣團隊會精心挑選能在 Alpha 上架的代幣。
此外,用戶在 PancakeSwap 上使用 Alpha 代幣進行交易或提供流動性,可以獲得積分。這些積分隨後決定用戶是否有資格參與 Binance Alpha 新項目活動,形成了持續的激勵循環,促進用戶探索與參與新興代幣。這一策略帶動了 Binance Wallet 的快速採用。
2024 年 12 月,Binance Wallet 改版上線時,PancakeSwap 日均交易量約 8 億美元,Binance Wallet 約 500 萬美元。PancakeSwap 日活交易者約 4.8 萬,而 Binance Wallet 僅 8500 人,滲透率分別為 17%(交易者)與 0.7%(交易量)。
到 2025 年 8 月,PancakeSwap 日均交易量增至 30 億美元,而 Binance Wallet 已達到 14 億美元。PancakeSwap 日活交易者均值為 5.39 萬,Binance Wallet 為 2.14 萬,滲透率雙雙超過 40%。
同時,AI 輔助交易等功能也被不斷引入,推動用戶增長。例如,Bitget 推出了 GetAgent —— 一個 AI 交易助手。用戶可以通過與AI對話分析代幣、獲取交易信號並構建策略,全部在同一App內完成。
儘管這些努力不斷帶來新增長,但真正的大規模用戶增長曲線(下一條 S 曲線)仍有待解鎖。截至 2025 年第二季度,全球僅 6.9% 的人口持有加密貨幣,而有 15–30% 的人口參與股票交易。
新的發展方向
2025 年初,美國政府更迭,使其態度從「反加密」轉向「親加密」。美國證監會主席 Paul Atkins 宣佈了「加密計劃」(Project Crypto),推出了一系列親加密的監管政策。這一舉措與特朗普政府將美國打造為全球加密中心的目標一致。
政策變化不僅提升了原生加密用戶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它讓傳統金融機構可以探索加密作為新的金融服務通道。越來越多的現實世界資產(RWA)開始上鍊,包括貨幣市場基金、私募信貸、黃金、股票,甚至未上市公司的股份。
對加密交易所而言,這些鏈上資產創造了與傳統券商競爭的機會,吸引那些熟悉股票但尚未進入加密的用戶。交易所在 24/7 交易、無地理限制和永續合約方面已具備天然優勢。
代幣化的 RWA 還能釋放低流動性的資產,例如私營公司股份,為投資者擴展了可及性。結合其他鏈上傳統資產(債務、股票、貨幣市場基金),加密交易所能夠提供優於傳統市場的交易體驗,把這些資產帶給更廣泛的投資羣體。
相互滲透
2025 年,加密交易所推出更多面向傳統金融用戶的資產與功能,以降低主流用戶的進入門檻。在資產端,加密交易所上線了代幣化股票和 RWA 支撐產品。例如:
- Binance 與 Bitget 推出了貨幣市場基金支持的代幣,分別是 RWUSD 與 BGUSD。
- Bitget 還上線了股票代幣,並與 Ondo Finance 合作,讓用戶無需傳統券商賬戶即可直接交易。
Ondo Finance 的代幣化股票市場已支持超過 1.8 億美元的資產,鑄造與贖回量超過 1.9 億美元。通過提供與傳統券商相當甚至更優的服務,加密交易所已佔據先機,提供全球可及性。
發揮鏈上交易優勢
與傳統金融平臺相比,加密交易所主要通過兩種方式拓展了資產覆蓋的範圍:股票永續合約與私營公司股份的代幣化。
- 股票永續合約
在傳統股市中,交易受清算要求與槓桿限制約束。以美國為例,《Regulation T》規定保證金借貸上限為股票價格的50%,即大約2倍槓桿。投資組合保證金賬戶可提供更高槓杆,有時可達6-7倍,但取決於風險狀況。傳統交易所的交易時段也有限制,例如納斯達克的交易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上午9:30至下午4:00(美東時間)。儘管存在盤前盤後交易,但流動性不足且波動性較高。
加密交易所突破了這些限制,儘管可能處於法律和監管的灰色地帶。用戶可在加密交易所隨時交易股票永續合約,並獲得更高槓杆。例如,MyStonks 提供高達20倍槓桿的股票永續合約,Bitget 目前則支持最高25倍槓桿。這類設定為投資者提供了傳統市場無法比擬的全球化准入和靈活性。
- 私營公司股份
加密交易所的另一項創新是將私營公司股份代幣化,使散戶投資者也能參與。相比之下,傳統金融中的私募股權市場仍然僅限於機構或合格投資者,准入門檻高、流動性有限。允許用戶交易私營公司股份代幣化版本的交易所,為這些資產引入了價格發現機制與二級市場流動性。例如,Robinhood 最近向散戶開放了對 OpenAI 私募股權的投資渠道。不過,此類產品因受制於法律與監管限制,尚難以廣泛普及。
傳統玩家的追趕
當原生加密交易所拓展到傳統資產時,傳統交易所與券商也在努力縮小與加密世界的差距。
- Robinhood
Robinhood 是一家美國金融服務公司,以其免佣金股票交易平臺聞名,主打簡單界面與低門檻投資。
基於這一思路,Robinhood 也擴展至加密市場,用戶可買賣與持有比特幣、以太坊、狗狗幣等主流加密資產。平臺還配備了加密錢包,支持資產的收發與存儲。它也在推出以太坊和 Solana 的質押功能,讓用戶在應用內直接獲得收益。
Robinhood 進一步在歐洲擴展,提供超過 200 種代幣化的美國股票與 ETF。這些代幣支持 24/5 交易,股息直接發放到應用中,並且不收取佣金或額外價差。
為支持代幣化與無縫交易,Robinhood 正在構建基於 Arbitrum 技術棧的 Robinhood Chain(二層區塊鏈)。代幣化股票最初會在 Arbitrum 上發行,未來計劃遷移至 Robinhood Chain,從而為用戶提供更強的掌控力、更高的安全性,以及傳統金融與去中心化金融更一體化的體驗。
推出 Robinhood Chain 也為平臺帶來新的可能:吸引歐洲以外的流動性,將全球用戶與其代幣化資產相連。
- PNC 銀行
2025 年 7 月,PNC 銀行宣佈與 Coinbase 建立戰略合作,以提升客戶的數字資產服務。通過 Coinbase 的「加密即服務」(CaaS)平臺,PNC 將為客戶提供安全、可擴展的加密交易與託管解決方案。這樣,PNC 客戶可以直接在銀行界面買賣和持有數字資產。同時,PNC 還將向 Coinbase 提供部分銀行服務,體現了雙方共同打造更強健數字金融體系的承諾。
- 股票交易所
雖然加密市場早已 24 小時運作,但部分股票交易所也開始跟進。2025 年 3 月,納斯達克宣佈將在美國主板引入 24 小時交易,以滿足全球不斷增長的全天候美股需求。
下一個時代:全景交易所與鏈上世界的門戶
結合目前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看到交易所的兩大演進方向:
- 全景交易所(Universal Exchange, UEX)——面向所有人,交易所有資產的平臺。既服務原生加密用戶,也吸引主流用戶,不受地域與時間限制。
- 鏈上世界的門戶(Gateway to On-chain World)——構建超級應用,通過支付等日常鏈上服務,把用戶與更廣泛的加密生態連接起來,並孵化活躍的鏈上應用生態。
全景交易所(UEX)
隨着 CEX 希望同時服務原生加密用戶和主流用戶,它們正從單一交易平臺擴展為完整生態。Bitget 提出的「UEX」概念正體現了這一趨勢。
其中重要的一環是整合 DEX 代幣。像 Binance Alpha、Bitget Onchain 等功能,讓用戶能在交易所內接觸原本僅限 DEX 的代幣。
交易所也在擴展可交易的資產種類。例如 Zora 把社交媒體帖子代幣化,使創作者經濟直接進入交易所界面。
與此同時,美國的親加密政策也加速了現實資產上鍊。貨幣市場支持的代幣、代幣化股票、甚至私營公司股份,都已能在 Binance、Bitget、Robinhood 等平臺交易。憑藉全球覆蓋與 24/7 交易,交易所比傳統券商更具優勢。
所有這些都讓更多人有機會進入加密世界。通過結合 DEX 代幣、新型資產和代幣化現實資產,交易所正打造一個能同時服務新手與老用戶的統一平臺。
鏈上世界的門戶
隨着親加密政策落地,穩定幣快速發展,境內外發行方紛紛入場。銀行通過發行穩定幣來保護流動性,市場平臺則用它們來吸引資金與業務。交易所在其中扮演關鍵分銷角色,例如 Coinbase 上的 USDC,或各大平臺上的 USDT。
同時,交易所與錢包也在構建支付與轉賬基礎設施。例如:
- OKX Pay —— 基於 X Layer 提供零 gas 費用支付,且無需持有 OKB;
- Bitget Wallet PayFi —— 支持越南、巴西等國家的二維碼支付網絡,用戶可直接使用穩定幣消費。
隨着這些系統逐漸成熟,穩定幣開始進入日常交易。但由於持有穩定幣無收益,用戶會尋求有息選擇,從而催生「加密銀行」的需求。Binance、OKX、Bitget 都已將 DeFi 收益與 RWA 支撐資產整合進錢包,讓用戶在資金留存的同時還能賺取收益。
這與傳統金融路徑類似:支付寶先以支付吸引用戶,再疊加理財產品;平安先做保險,再延伸至綜合金融。加密交易所同樣在結合支付、存款與收益,部分定位為全景交易所,部分則發展為超級應用(如 Coinbase Base App),融合支付、社交、MiniApp、代幣化內容(Zora、Farcaster)。
通過整合交易、支付與內容,交易所逐漸成為生態樞紐。項目可以直接觸達用戶,代幣在應用內循環,AI 工具輔助交易決策——全面降低了門檻並加深了用戶參與。
總結
從當前趨勢看,交易所向全景交易所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三方面:
- CEX 與 DEX 交易的融合;
- Launchpad 驅動的「萬物代幣化」;
- 特朗普政府推動下的現實資產上鍊。
交易所轉型為 UEX,不僅是為了捕捉鏈上創新,更是為了吸引處於「早期大衆」階段的主流用戶。
在全景交易所吸引早期大衆之後,「鏈上世界的門戶」將把「後期大衆」帶入加密。這些用戶並不需要複雜交易功能,但他們仍然重視支付、存款和收益等便捷金融服務。
這兩條路徑共同定義了下一階段增長:從早期愛好者擴展至更廣泛人羣,把交易所定位為鏈上生態的主要入口。
不過,儘管全景交易所與鏈上門戶的概念潛力巨大,其實現並非易事。主流採用仍依賴於交易所的信任與可靠性建設。監管壁壘增加了複雜性,不同司法轄區的牌照要求各異,甚至可能禁止綜合金融服務,要求業務隔離。儘管存在這些挑戰,趨勢仍將推動交易所不斷向這一終極目標前進——即便不是所有交易所都能單獨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