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富翁硬「哭窮」,小米口碑逆轉的「誘因」

師天浩觀察
昨天

文丨辰聰

出品丨師天浩觀察(shitianhao01)

2025年9月25日晚,雷軍第六次年度演講不期而至。開場前全網預熱已是小米常態化,而這次的預熱似乎有點什麼不太一樣。

「同時供兩個孩子上大學。」2025年9月24日,雷軍一條微博衝上熱搜。網友懵了,千億身家的雷總,還供不起兩個大學生?

直到演講開場,大家才反應過來,原來「孩子」是造車和造芯,「上大學」是千億燒錢。這不是幽默,這是降維比喻,是把資本開支翻譯成市井焦慮。

(圖片來源:微博@雷軍)

就像是再說,你一定會供給你的孩子上大學,小米也一定會砸鍋賣鐵造車搞芯片。

讓差異巨大的兩者之間產生情緒共鳴,體諒小米的不容易和雷總的難處,這樣就形成了企業和消費者的情緒剪刀差,從而被企業收割情緒稅。就如同2021年,雷軍抖音評論區最高讚:「心疼雷總,買了十臺K40支持。」

可是,美食喫多了也會厭倦,再好的營銷模板化也會令消費者反感。小米作為橫跨手機、汽車、家電三種現金牛的巨型企業,本就是天然的流量聚集池,再加上雷軍個人IP的加持,讓小米成為了天然的輿情放大器。

四年過去,2025年,同一條視頻下面最高讚如今是:「千億富翁別演偶像劇」。造苦情劇、賣慘、博同情,在輿論多方圍獵之下不再現當年之威。各種媒體渲染下的消費者也逐步開始對其脫敏,讓小米的營銷呈現出一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疼痛青年煽情感,缺乏直接影響用戶心智的影響力。

同時,近段時間小米自身問題頻出,海報裏被隱藏的小字、被召回的11萬小米SU7、推卸的客服、沉默的公關和維權的用戶,都成了天然的流量發酵池。

小米,是被誰盯上了嗎?

1

情懷是流量,也是稅

1.一帆風順的雷軍

看小說時,總會夢着如果我能穿越當小說男主角,該多好啊。然而看了這麼多年小說,也沒有哪個平行世界召喚我,卻是見證了不少「小說男主角」般的人物,照進了現實。

先說三個時間節點:1999年29歲金山IPO敲鐘,2007年手握一個小目標實現財富自由,2010年拿着1.2億美金天使錢包創業。那時的他已經40歲,卻如少年意氣風發。這個人就是雷軍,一個拿着小說劇本般的風雲人物。都說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如今15年悄然而逝,雷軍仍然還是聚光燈下最閃耀的那一批存在,不僅其個人精準的走在國家的每一個風口,他所一手打造的小米如今也成了璀璨星河。

真是不羨鴛鴦不羨仙,羨慕雷總每一天。

2.順境情懷做增量

當我們難以表達一種心境和狀態時,會統一稱之為情懷。

而消費者,也會願意為了情懷而埋單。

於是,「消費情懷」成了最隱蔽也最高效的促單方式,它把產品參數轉化成情緒共鳴,把價格敏感劃入價值認同,一同鑄就了企業的生態護城河。也就是說一旦用戶把品牌寫進自己的青春記憶,復購就不再是比價,而是「為回憶續費」,為「情懷買單」。

2011年,雷軍在北京喊出的一句「小米手機,為發燒而生。」,徹底點燃了用戶心智,把極客話語權從論壇小衆變成大衆消費標準,用性價比擊穿消費者心理防線,化成用戶狂熱的消費情緒。

於是,小米1代預售30萬臺、官網宕機72小時、微博話題破3億,然而據《財經》雜誌測算,當天微博熱搜投放成本約120萬,小米未否認。

兩年後的2013年4月9日「米粉節」,雷軍把1999元定價牌現場撕掉,高呼「青春是我們共同的名字」。撕牌動作只有3秒,卻相當於一次「情緒降價」。這一舉動瞬間拉滿用戶好感,據小米2013 Q2《用戶增長快報》統計,當天小米網新增378萬註冊用戶。後臺訂單峯值同比翻4倍,服務器再次癱瘓。將營銷事件情懷化,讓增量不僅體現在銷量,更沉澱為品牌可反覆觸達的私域資產。此後米式營銷,多情懷化、故事化,並聚集起了一批又一批忠誠的米粉。

情懷成了拉新的低成本獲客,被小米驗證為「低成本增量槓桿」,就是小米的天然流量池。

3.困境情懷做存量

順境看情懷,逆境也看情懷。

遇到瓶頸階段,雷軍「哭窮」做「存量」,讓同一批粉絲把同情轉化為復購、股價和口碑。

企業通過消費情懷,把經營危機轉嫁成「理想主義者的委屈」,讓自家用戶「心疼」品牌方而不是「吐槽」增加負面輿論,且自家粉絲會主動維護品牌聲譽,為品牌爭取公關時間。

因此小米不是今天才開始「哭窮」的。

從2015年「小米會不會關門」,到2019年「我失眠了12天」,再到2021年宣佈造車,雷軍把每一次商業危機,都翻譯成了理想主義者的深夜emo。

時間撥回10年前,是小米的「至暗時刻」。

2015-2016小米出貨量首次下滑36%,小米內部PPT標題直言《至暗時刻》。但雷軍對外演講「我每天都在想,小米會不會關門」。營造危機時刻,仍在堅守陣地的硬朗形象。小米擠壓太多庫存所造成的庫存壓力,也被轉譯為「雷軍也失眠」。通過對內叫「庫存」,對外叫「焦慮」,把真實的經營危機加工成「理想主義者的委屈」,進而培養用戶對品牌的耐心和同情。上穩住供應鏈,下讓粉絲「再相信一次」。

緊接着,小米手機計劃進軍高端化,但因用戶「性價比」心智受阻。

2019年小米9定價2999元遭批「失去初心」,雷軍凌晨自拍視頻說:「大家說我變了,我連續12天失眠。」將定價爭議轉化為個人焦慮,用失眠對用戶示弱來對沖品牌用戶流失。然而最終結果是,小米9系列全生命週期銷量仍破1500萬臺,根據小米2019年財報顯示其中62%來自小米存量用戶換機。用戶情懷再次發力,不僅保住了用戶粉絲羣體,還穩住了市場銷量。

2021年3月宣佈造車,現場PPT只有一頁:「我最後一個創業夢想,願意押上我所有的戰績和聲譽。」把商業擴張需要孖展的理性決策,打造成「理想主義者再賭一次」的悲劇英雄敘事,既收穫了口碑,又收割了流量。

其實把這順境和困境時的兩條時間線拆開,不難發現所謂「一帆風順」與「哭窮」並不矛盾,底層是同一套敘事邏輯的正反面,用戶的「情懷」被企業市場化運作。

正面用來拉新,反面用來固粉。

於是,米式營銷「把說不清的價值說成情懷,把說得清的價格說成讓利。」消費者以為自己買的是記憶、是理想、是品牌,實際上是企業精心設計的「情緒ROI」。

2

精緻的鱷魚眼淚

每次演講都是續集,每段「苦情」都是預熱,最終都指向「理想很貴,下次一定還要支持。」

1.哭窮是一種產品

六年年度演講以來同一套底層腳本反覆驗證,情懷已形成可量化的「情緒ROI」,而是成為一套高度可複製、被內部視為「爆款公式」的頂層設計。核心目的就是把「示弱-共情-昇華」變成用戶可感知、可轉發、可買單的品牌資產。

從2022《永遠相信》開始,小米內部傳播手冊開始流傳出現「示弱12分鐘」模板。

場內相關團隊會先寫一份《觀衆情緒曲線表》,把90 min切成8~10個波段,其中「焦慮/委屈」波段嚴格控制在12~15 min,用來把現場情緒壓到最低,緊接着用3 min的「逆轉」把氣氛拉到高潮。

如2025《改變》,第30~42 min連續拋出「十週年焦慮、造芯失敗、被嘲組裝廠」三段混合拳式苦情,隨後用「玄戒O1點亮」瞬間拉回高點,現場鼓掌22秒。

說實話瞭解到這裏,我深刻感覺到對這個世界的瞭解實在是太膚淺了,這哪是一場演講啊,完全就是一場精心打造了話劇。不愧是大廠的專業團隊,從頂層設計到框架到實現「情懷」商業化落地變為一套使用手冊,太過於不可思議。

這不是演講,這是市場化的生理級情緒操控。

每一個金句,都是提前寫好的劇本。每一次哽咽,都是算法算好的轉折點。

具體怎麼實現呢,據現場技術臺本披露,這一整套「生理級情緒切換」由燈光、音響、視覺三線同步完成。

據瞭解,當雷軍吐出口頭禪「難以言說的焦慮」那一刻,燈光Master瞬間把全場照度壓到15%,面光全滅,只留兩盞2800K暖黃側逆光描出剪影,大屏環境LED同步降到10%亮度,心跳線動畫以30BPM緩緩爬行。

同時,鋼琴單音下行在55BPM的低切混響里拉出空腔感,三線一起把觀衆心率往下拽。0.5秒後,轉折詞「但是」落地,5600K白光柱燈0.3秒全亮至100%,底鼓+絃樂上升和絃瞬間拉到120BPM,大屏心跳線秒切玄戒O1芯片點亮動畫,環境LED同步0→100%快閃後穩態。

亮、白、高飽和的多巴胺信號同時打向視覺與聽覺,完成從「暗-冷-低」到「亮-白-高」的無縫銜接,讓觀衆在生理層面欲揚先抑,情緒被精準牽到下一波「技術反轉」高潮。

不知道大家看直播或者片段時候,有沒有注意到這一幕,情緒又有沒有被現場節奏帶着走,現在瞭解其中邏輯之後心情又如何。

場外,熱搜早已預演完畢。

傳播團隊會把演講稿切成140字以內的「可截屏段落」,並提前做微博熱搜預演。如2025《改變》「五十幾歲正是闖的年紀」在彩排時就已買下3個話題詞,確保講完10 min內衝進熱搜top10。

雷軍演講裏的「賣苦情懷」不是即興煽情,而是小米品牌部與外部公關公司共用的「峯終定律」模板化產品,先讓觀衆在預設節點感到「疼」,再用技術數據或產品亮點完成「爽」,從而把個人敘事轉化為購買衝動和股價利好。

據說每1分鐘示弱,必須換3%的直播轉化率,每掉1滴眼淚,股價要拉昇0.5bp。這不是調侃,是內部KPI。

2.曾經滄海難為水,用戶正在脫敏

然而這種手法,正在引起反感。

大量貨幣流通會通貨膨脹,情緒被頻繁消費同樣也會通貨膨脹,你越講「情懷」,用戶越無感,情緒稅剪刀差也總有割不動的時候

2025演講《改變》,觀衆們開始不買單了。

我心疼雷軍的焦慮,誰又來還清我的月供。當情緒稅成了流量永動機,再忠誠的米粉也會幡然醒悟。負面情緒的加劇,讓米粉對小米產品的安慰「我認為值得」,也悄然成為了網友口中的「大冤種」。

微博話題#苦情懷滾出手機圈#閱讀量4.7億,主持人卻是前米粉大V,頗有一種豪門恩怨喫瓜。「千億富豪別演偶像劇也刷屏彈幕,」近90天「雷軍」關鍵詞,負面佔比從1.8%飆到23.4%。

演講之後,當然是小米17的宣發和上市。

小米發佈新款手機Xiaomi17 Pro時,卻又再一次翻車了。在其宣傳海報上,主體部分宣傳標語寫着「逆光之王」,但細看右下角,又有小字寫着「逆光之王是產品設計目標」。

儘管9月29日晚,羅永浩在直播中力挺小米,回應了「小米海報小字」爭議。他明確表示,用極小字標註「目標成為」再寫「最強」是行業普遍的陋習,並非小米獨創。

可為什麼被全網攻擊的只有小米一家,是誰盯上了小米呢?

3.裂縫是自己裂的

並不是「誰盯上小米」,而是「小米一裂縫,四方就點火」。

小米也並不是「被誰單獨盯上」,而是走到如今體量後,自然成為多方利益集團的「公共靶」。友商要搶它的手機份額,搶它的汽車訂單,還要搶它的芯片流片產能。除了友商之外,小米流量體,甚至連平臺都要搶它的流量,助推輿論傳播。

而裂縫是小米產品質量和信任裂縫。

真正把牆推倒的,並不是黑子、水軍等,而是是自家產品出了問題。四方勢力只是順勢做多或者沽空,真正的底層資產:產品、信任、口碑,纔是小米產品端和用戶端所出現的「裂縫」。

而作為一家科技互聯網公司,用戶端取決於產品端。因此只要產品端出現可攻擊的裂縫,四方就會同時往上撲,看起來就像一場「有組織的圍獵」,歸根結底是因為小米的質量出現了問題。

作為小米最風口浪尖的產品,小米汽車的前明星產品,小米SU7。自9月19日起,小米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產的部分SU7標準版電動汽車,共計116887輛。據5月公開信息顯示,小米SU7系列累計交付量已超過25.8萬臺,截止發稿前,預估目前SU7系列累計交付量約26萬–27萬臺區間。

這次召回,意味着小米SU7近一半的產品出現了問題。召回原因是部分車輛在L2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開啓的某些情況下,對極端特殊場景的識別、預警或處置可能不足,若駕駛員不及時干預可能會增加碰撞風險,存在安全隱患。

除了正在完成交付被召回的小米SU7,創造大定神話的小米YU7同樣風波不斷。

先是交付一拖再拖,最長交付預計56周,成為了網友口中的「期車」。再是催用戶交付尾款,卻不能保證產品交付時間。且客服和公關相互推卸,造成用戶對小米對「營銷信用」破產,不再相信小米,倒逼用戶不得不採用訴訟維權。

被攻擊的產品質量和全網抨擊的客服態度促成了用戶清醒的燃料,可若是裂縫少了,點火的人自然就失業了。

4.不苦情,要煽情

竟然苦情戲沒市場了,那就換一個賽道再出發。不苦情了,一起燃起來。

不賣慘,找共情。

雷軍在《改變》演講會上透露陳年做凡客遇到危機後,欠了大約10億元,還錢就還了整整十年,大約2022年才徹底還清,迅速登上了熱搜。當觀衆對「失眠、掉頭髮」免疫時,雷軍把凡客陳年當成新腳本。

中年人的誠信、擔當、東山再起,精準擊中另一批情緒剛需。

雷軍2025年度演講後,凡客誠品快速上線了「正是闖的年紀」全棉印花T恤。多款雷軍同款產品也迎來熱銷。據凡客誠品內部人員介紹,該款T恤上線僅一天便售出1827套,部分款式已斷貨。

3

結語:

「小米,為發燒而生。」點燃了一代極客夢。

自那時起,小米就和米粉構建起了一道遠超企業與用戶之間的羈絆,情懷就此誕生。

情懷也並不是原罪,但收割是。

隨着不斷推進的商業化和龐大集團的市場化,情懷成了一種資產,由用戶來為產品買單。用戶付的是情緒,企業算的卻是利潤。

不間斷的情緒稅的收割,讓用戶與企業之間產生了溝通的阻礙和不理解,造成口碑的急劇下降和信任裂縫。

其實如羅永浩所言,海報加小米是行業常態,這不是什麼。

小米也可以在演講PPT加一行小字:

「本頁無情緒稅,請放心觀看。」

END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