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1、9月29日,京東健康CEO金恩林因「個人身體原因」辭職,CFO曹冬接任。
2、京東健康啱啱交出了一份極為亮眼的半年報。但數據背後,潛藏着深層焦慮。
3、這次換帥是京東創始人劉強東重歸一線,將「成本、效率、體驗」和「低價」戰略貫徹到底層的必然結果。
4、從「拓荒者」到「守成者」的轉變,或許會讓京東健康在短期內變得不那麼性感,但一定會讓它變得更加堅韌,走得更遠。
作者 常遠
編輯 重點君
9月29日,一則看似波瀾不驚的人事變動公告,在互聯網醫療圈激起千層浪。京東健康(6618.HK)宣佈,執行董事、CEO金恩林因「個人身體原因」辭職,由公司CFO曹冬接任。
公告措辭官方且得體,交接平穩。然而,在資本市場和行業觀察者眼中,這次換帥充滿了不尋常的信號。金恩林治下的京東健康,啱啱交出了一份極為亮眼的半年報:
總收入達到35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5%;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下(Non-IFRS)淨利潤更是達到了35.7億元,同比大增35.1%。
一家正處於增長與盈利能力快車道的公司,為何會突然更換主帥?一個帶領公司上市、實現規模化盈利的功臣,為何會在此時身退?由一位財務背景深厚的CFO接任,又預示着這樣的戰略轉向?
答案,隱藏在京東健康的財報數據背後,指向了四個環環相扣的深層焦慮:增長的可持續性、盈利質量、競爭加劇,以及「醫」與「藥」之間如何平衡。
這次換帥,並非孤立事件。它是京東創始人劉強東重歸一線,將「成本、效率、體驗」和「低價」戰略貫徹到底層的必然結果。
金恩林的謝幕,也標誌着京東健康草莽狂奔、規模擴張時代的結束;而曹冬的登場,則開啓了一個精打細算、向管理要高質量效益的「守成」時代。
增長的可持續性
任何一家互聯網公司,增長都是生命線。對於京東健康而言,雖然當前的增長數據強勁,但維持這條生命線的高斜率正變得愈發困難。
金恩林於2021年9月接任CEO,彼時正值疫情期間。他成功地將其轉化為了實打實的用戶和收入規模。但進入2025年,儘管財報數據優異,但天花板的輪廓已若隱若現。
首先是用戶增長的極限。最新財報披露,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過去12個月,京東健康的年活躍用戶數突破了2億。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數字,同時也意味着在中國互聯網流量紅利基本消失的背景下,通過營銷拉新獲取用戶的傳統打法成本越來越高,難度越來越大。存量競爭時代,如何從現有用戶身上挖掘更大價值(提升ARPU值),成為了比拉新更嚴峻的課題。
其次是營收增速的可持續性。上半年24.5%的營收同比增速固然出色,但市場更關心的是,這樣的增速能否持續。當公司體量越來越大,維持高增長所需的絕對增量也呈指數級上升。單純依靠「賣藥」這一核心業務,其增長空間和彈性正在面臨考驗。
當一家公司的規模擴張敘事面臨挑戰時,管理層的目光必然會從「做大蛋糕」轉向「分好蛋糕」,甚至是「省着喫蛋糕」。
在劉強東看來,當外部增長乏力時,組織必須向內要效率。金恩林作為一名優秀的業務型領導,其使命是開拓疆土。而當戰爭從「閃電戰」變為「塹壕戰」時,一個精於計算成本、優化資源配置、對數字極度敏感的CFO,顯然是更適合的戰時指揮官。曹冬的接任,是京東集團整體從「高增長」預期,轉向「高質量運營」現實的縮影。
盈利的質量
如果僅看利潤數字,京東健康無疑是成功的。35.7億的半年Non-IFRS淨利潤,讓它在仍在虧損泥潭中掙扎的衆多互聯網醫療公司中一騎絕塵。但深入分析其利潤構成,便能發現其盈利的成色與隱憂。
京東健康的商業模式,被概括為「醫+藥」聯動。但現實是,「藥」的佔比過重,「醫」的貢獻過輕。
其產品收入(主要為藥品銷售)高達293億元,佔總收入的比例約為83%。這是一個典型的高收入、低毛利的生意。儘管公司整體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23.6%提升至了25.2%,但這主要得益於高毛利服務收入的拉動,藥品零售本身的利潤空間依然薄弱。
這意味着,京東健康的盈利能力,高度依賴於龐大的藥品銷售規模和極致的供應鏈效率。這種模式的脆弱性在於:
一是缺乏定價權。藥品是標品,線上競爭激烈,價格戰是常態。阿里健康、美團買藥等對手虎視眈眈,任何一方掀起價格戰,都將直接侵蝕京東健康的利潤。
二是政策敏感性高。網售處方藥、醫保支付等政策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對行業格局產生顛覆性影響。
三是與集團戰略的潛在衝突。劉強東在2024年底重啓「低價戰略」,要求所有業務線迴歸成本與效率。對於本就利潤微薄的藥品零售業務而言,執行低價無異於貼身肉搏。如何在集團的低價要求與自身的盈利目標之間找到平衡,是一個極其棘手的難題。
金恩林時代的任務是實現盈利,他做到了。但資本市場現在關心的是「盈利的質量和可持續性」。他們需要一個更能算賬的CEO。
CFO出身的曹冬,其核心能力正是財務管控和成本優化。他的上任,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號:京東健康未來的重心,將從不計成本地追求市場份額,轉向對每一分錢的投入產出比(ROI)的極致追求。財報顯示,上半年管理費用佔收入比已從2.4%降至1.7%,這或許只是一個開始。
競爭的加劇
京東健康所處的賽道,正變得空前擁擠和殘酷。它面臨的,是一場來自四面八方的「圍剿」。
正面的敵人是阿里健康。兩者在業務模式、規模體量、戰略路徑上都高度相似,如同鏡中的對手。從供應鏈到用戶體驗,從O2O到慢病管理,雙方的競爭已經滲透到每一處。這是一場誰也輸不起的消耗戰。
側翼的敵人是美團。憑藉其無可匹敵的本地即時配送網絡和龐大的用戶基數,美團以「萬物到家」的邏輯,將「送藥」作為其本地零售的重要一環。美團不求構建「醫+藥」的閉環,只求用最高效的履約網絡,切走藥品零售中「應急性」和「便利性」最強的市場份額。對於用戶而言,當藥品能像外賣一樣30分鐘送達時,平臺的專業性壁壘就在一定程度上被便利性所消解。
還有抖音等內容平臺也加入戰局。這些內容平臺正通過「興趣電商」的模式,在保健品、醫療器械等非標品類上悄然崛起。它們用內容種草、直播帶貨的方式,將海量的「流量」轉化為「銷量」,雖然短期內難以撼動處方藥等核心市場,但其對用戶心智的搶佔和潛在的商業爆發力,讓所有傳統貨架式電商都無法安睡。
在這樣腹背受敵的環境下,京東健康原有的「供應鏈+平臺」的優勢,正在被削弱。戰爭的形態,已經從單一維度的比拼,演變為多維度、生態化的對抗。
金恩林時代的打法,更偏向於在主航道上做深做強。但在新的競爭格局下,公司需要的可能是一位更擅長合縱連橫、更懂得如何調配有限資源以應對多線作戰的領導者。曹冬作為CFO,長期處於公司資源調配的中樞,對各業務線的「性價比」有着最清醒的認識。由他來主導這場多線防禦戰,或許更能保證公司在殘酷的競爭中,守住核心陣地,不犯大的戰略性錯誤。
「醫」與「藥」的平衡
這是京東健康最根本的,也最長期的焦慮:公司未來的核心,究竟是「醫」,還是「藥」?
以「藥」為基,是京東健康得以快速崛起的根本。它藉助京東集團強大的供應鏈和物流體系,在網上賣藥這個領域建立了強大的壁壘。但這道壁壘,正在被美團的即時配送和拼多多的低價所侵蝕。更重要的是,「賣藥」的故事,想象空間有限,資本市場已經不再為此激動。
以「醫」為夢,是京東健康講述給資本市場的未來。在線問診、慢病管理、家庭醫生……這些服務指向了一個更高維度、更高壁壘、更高毛利的數字健康平臺。這纔是支撐其市值的核心敘事。
財報顯示,包含在線平臺、數字營銷及其他服務的服務收入,上半年同比增長34.4%,增速遠超產品收入的22.7%。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然而,服務收入在總收入中的佔比僅為17%左右,公司絕大部分的營收和運營重心仍在「藥」上。
那個「醫藥聯動」的飛輪,並沒有如預期般順暢地轉動起來。公司在戰略上,似乎陷入了一個十字路口:是繼續將資源重金投入到前路漫漫的「醫療服務」上,去追尋那個高風險高回報的夢想?還是迴歸現實,將所有精力用於鞏固和優化「藥品零售」這個基本盤,打好眼前的生存之戰?
這個問題的答案,直接決定了公司的資源配置。金恩林作為業務拓荒者,或許更傾向於前者。但對於新任CEO曹冬,一位財務出身的現實主義者,他的天平,幾乎毫無懸念地會傾向於後者,或至少是要求前者拿出更清晰的盈利路線圖和更高的投入產出效率。
結語:從拓荒者到守成者
劉強東的迴歸,為整個京東集團帶來了一場深刻的價值重估。浪漫主義的增長故事不再,成本、效率和服務重新回到核心。
在這一背景下,京東健康的CEO輪替,是一場必然。它無關乎金恩林個人的功過,而是公司在特定發展階段,為應對內外環境變化而做出的戰略性選擇。
金恩林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他將京東健康從一個初創業務,帶成了一家上市公司和行業巨頭,解決了「生存」和「規模」的問題。而曹冬接過的是一個更復雜、更具挑戰的使命:在一個增長放緩、競爭加劇、利潤承壓的新常態下,如何通過精細化運營和嚴格的財務紀律,帶領京東健康穿越週期,解決「高質量發展」的問題。
從「拓荒者」到「守成者」的轉變,或許會讓京東健康在短期內變得不那麼性感,但可能會讓它變得更加堅韌,走得更遠。
在互聯網醫療的漫長戰役中,活下去,並且有質量地活下去,比任何宏大的敘事都更加重要。曹冬和他的「新使命」,才啱啱開始。